王君婷
(無錫市梁溪區教育局教研室,江蘇 無錫 214021)
讓課堂的創造活動源源不絕
——中學音樂創造教學策略新嘗試
王君婷
(無錫市梁溪區教育局教研室,江蘇 無錫 214021)
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創造教學早在2001年出版的《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已經提出,并成為音樂教師應該執行的音樂教學活動和內容。2011年出版的《音樂課程標準》更明確了創作活動是一種基本技能,是不可或缺的音樂學習范疇,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
音樂創造;中學音樂創造教學;教學策略
音樂課上,教師正對一個作品聲情并茂并層層深入地解說,當要求學生進行創造性實踐活動的時候,坐著的學生滿臉苦相,告訴教師:“我們不會!”……這一幕相信大家都不愿意看到,但它就真實地發生在我們的音樂課堂中,讓眾多音樂教師困惑不已。
在當代,越來越多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對“創造” 在音樂教育中的價值引起了關注。他們一致認為:想象力既是藝術創造的源泉,也是科學發明的源泉。從教育的觀點看,藝術教育中(包括音樂教育在內)最為重要的是喚起學生創造的熱忱,以幫助他們提高到一個更高的生活水平。這種教育觀點,已被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教育界所接受。在他們的音樂教學活動中,不僅有各種創造性的教學因素,還專門設置了音樂創作的教學課程。在我國,音樂創造教學也早在2001年出版的《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已經提出,并成為音樂教師應該執行的音樂教學活動和內容。2011年出版的《音樂課程標準》更明確了創作活動是一種基本技能,是不可或缺的音樂學習范疇,這是與國際音樂教育界接軌的舉措。如此重要的能力為什么在音樂課堂遭遇這樣的尷尬呢?如何破解這種尷尬呢?
眾所周知,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音樂創造活動并非容易的事情,學生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現有生活經驗的話,就會對課堂創造活動產生反感。所以我們準備開始進行音樂創造教學的時候,首先要了解音樂創造的好處,在這里例舉四點供音樂教師思考。
(一)鼓勵學生嘗試運用不同的音階、旋律、節奏等音樂要素進行創作樂曲
音樂創造教學中,教師的鼓勵非常有效。當學生一旦發現自己可以并覺得自己創造的音樂作品還不錯的時候,便會不斷追求、不斷拓展自己的創造空間,所以,不要吝嗇自己對學生不斷的鼓勵與贊美:鼓勵學生去冒險;忍耐學生停滯不前的階段,鼓勵支持學生不要放棄;允許學生犯錯,應幫助學生總結失敗經驗,繼續前行;恰時指出學生的錯誤,幫助學生跨越失敗。
(二)通過創造令學生更能理解音樂
這有必要給大家說明一下:一般的音樂教學目標的達成我們多用聆聽音樂作品、歌唱體驗或者課堂樂器演奏。創造教學活動是在這些音樂教學方法之后讓學生通過所學過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來表現自己所理解的音樂。這是一般的音樂教學方法所不能比擬的。
(三)創造音樂活動使學生更能愛上音樂學習
創造音樂活動在學生音樂學習過程中能起到音樂興趣的促進作用。比如說我們要進行編創旋律,可是有的學生連音符都不認識,為了要有自己原創的作品,這些學生就會主動學習識譜。再比如要對這部音樂作品進行再創造的話,首先要全方位體驗作品等等,這些都使學生更加喜歡上音樂課。
(四)學習音樂創造比單純的演唱或者表演更能讓學生了解音樂相關文化
在音樂課堂上,老師能用語言、課件等讓學生了解作品的介紹、作家簡介、作品背景等等內容,但是音樂創造活動更深入地讓學生親自去體會作品的音樂情緒、音樂想法、體會音樂背景后的人文元素和不同的歷史文化。
(一)發掘創造性課程內容的策略
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的創造因其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征而充滿魅力。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說到音樂創造,不是為培養音樂家的音樂創造教學,而是通過音樂創造活動,使學生得到自我表現的機會,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掘學生的創造性潛能。創造性的音樂活動應該體現在音樂學習的各個領域,盡可能地使學生自由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
1.探索音響與音樂的能力
探索音響與音樂的含義是什么?《標準解讀》作了這樣的解釋:探索音響是屬于探索自然界的日常生活中各種現象的教學活動。如聆聽或用樂器、非常規音源等模仿風、雨、雷電聲,流水、松濤聲,鳥鳴、蟲啁聲等,都屬于探索界音響的活動;聆聽或用樂器、非常規音源等模仿汽車的喇叭聲,駿馬的奔跑聲,廚房的烹調聲,操場上的操練聲等,都有屬于探索日常生活音響的活動。探索音樂是屬于探索各種聲音之音樂屬性的教學活動。例如,探索人聲、樂器、各種非常規音源的音色、音強、音長、音高、節奏、旋律、和聲等音樂要素之教學活動,都屬于探索音樂的范疇。從實際的教學活動看,上述兩項內容有時是難以嚴格區分開來的。
2.即興編創能力
即興創造看似隨興而至,但絕非隨便創造,更不是隨意的粗制濫造。在音樂課堂中我們應該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從多方面創設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的情感與音樂擦出耀眼的“火花”,促使學生在創造學習中獲得更多美的享受。它一般或分為兩類:一類是用適當的速度、力度表現成語、短句、詩歌,用即興動作表現歌曲、樂曲的綜合性藝術表演;另一類是依據音樂內容編唱或即興演奏的音樂創編。
3.創作實踐能力
音樂創作教學一直是專業教育的領域。創作兩小節的節奏短句或創作兩小節的旋律都屬于音樂創作。對于小學生的音樂創作教學,應該從基礎現實出發,不可能把音樂創作專業內容的水準定得很高。當然又要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性潛能,盡量使他們認識、了解、掌握一定的音樂創作知識和技能。
4.教材整合能力
大家都知道,音樂教材是教師對學生實施藝術教育的重要資源,是使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客觀條件。現在,全國各地有多套音樂教材在使用,目的是希望音樂教師吃透教材的編寫思想,善于發現和挖掘音樂教材中的審美、文化、知識等藝術特點,為學生營造一個美好的音樂氛圍。
新的教學資源觀認為要跳出教材、教室,貼近學生、社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于教師來說,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及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整合音樂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實際生活,篩選補充適當的創造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創造性地參與開發一部分教材內容,成為學習的主人,改變學生“愛聽音樂,不愛上音樂課”的現象,教材延伸和補充,自然地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課外閱讀、收集相關資料,并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在課堂上展示交流。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整合,使學習得到縱向和橫向的拓寬,讓以往分散、隔離的知識成為真正有價值、有生命活力的知識系統,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基礎知識轉變為發展性學力。由于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緣于學生求異思維,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學習變由被動變為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鼓勵教師為充分開發利用多種課程資源進行重構和創造。
(二)設計創造性教學活動的策略
1.作曲
教師們一看到“作曲”這一個名詞,想必都嚇了一跳,小學的孩子可以嗎?答案是肯定的。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對學生說作曲時,學生肯定都說不行。在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和全班同學一起進行集體的創造活動??梢詮淖钌俚膸仔」濋_始,內容可以選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比如欣賞了國歌、隊歌之后,了解了有關音樂素材如何合理整合后,就可以和學生一起進行班歌創造活動。個人建議一開始以小組為單位的創作模式,讓學生先把歌詞創作出來,再讓學生在do mi sol 中組合音樂的旋律。當旋律慢慢出現以后,教師要不斷重復,可以哼唱、可以鋼琴、課堂樂器進行演奏,令學生感受著現有旋律,直覺哼出下面的創造部分。教師要在這一階段把握和提醒作品整體的情緒。當作品基本定稿后,可以和學生一起進行記譜并把先前創作的歌詞寫上。
2.即興表演
即興表演是有目標地演奏或演唱實時創作的音樂,它與作曲的不同之處是即興表演本身便是其音樂成果,學生并不能通過深思熟慮,而是在短時間之內完成一切音樂決定。①演唱或者演奏聽到的音樂:在低年段的音樂教學活動設計中,由于學生年齡小,即興表演的經驗缺乏,所以教師可以進行這樣一個活動設計:演唱、演奏所聽到的音樂。比如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教唱一首新歌時,可以先讓學生仔細聆聽后,直接跟鋼琴唱出來,經過實踐,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也能達到,而且效果出奇地好。也可以讓學生演唱熟練的旋律用課堂樂器演奏出來,這是通過記憶的方法訓練學生音樂的演奏、演唱的能力。這是對學生音樂即興創造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也可以加強學生聽音樂畫旋律線來提高孩子對音樂的敏感力。②即興演奏:這跟前面講的“演奏聽到的音樂”不同,這里是通過體驗音樂作品后能通過音條樂器敲出自己的音樂旋律。在小學低年段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喜歡敲擊音條樂器。讓學生有感而發。也可以在進行音樂課堂樂器教授的時候,讓學生隨性發揮,鼓勵學生課后用課堂樂器進行創作,相信學生會很感興趣。
3.多元聆聽
眾所周知,我們欣賞音樂作品一般都是這樣的教學模式:帶給你怎樣的情緒?分為幾部分?(結構)速度?力度?這些以音樂元素為主的欣賞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音樂鑒賞水平。但是學生音樂創造能力、音樂想象能力就沒有得到開發了。《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應將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貫穿于不同的教學領域。多元化要求的聆聽對于學生多元能力培養起到較好的作用。當鑒賞一首音樂作品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邊聽音樂邊聯想不同的事和物,同時要強調學生要有自己的想法等等來練習學生對音樂的聯想與創造。我們可以問一些有關人文性強的問題:比如音樂作品中典型的節奏代表什么?當出現不同樂器或者樂段時,你覺得如何?聯想到了哪些具體的事物?音樂中的強弱對比讓你想到了什么?為什么?作品你覺得帶給你怎樣的畫面?你能畫出來嗎?等等問題來幫助學生去多方面理解音樂內涵。
4.創造表演
音樂課堂上一直會出現這樣的教學活動:教師把整首樂曲的基本速度、力度、等都做了規定,這當然是需要的。可是當給予的作品基調已經被學生熟知并熟練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空間,給予學生創造性地演繹方式。到時,教師會發現不同的表情處理與力度變化會帶給作品全新的面貌!
(三)變革創造性教學結構的策略
雖然眾多音樂教師一直在課堂教學中嘗試進行音樂創造教學,有的運用了西方國家的創造教學結構,但是學生、地域等不同的緣故所以不適應班級人數多的中國式教育。在中國,音樂創造教學結構我覺得一般有四個階段:引子、模仿與想象、啟發、評價。
1.引子
引子環節就是在音樂課堂上提出一個學生有興趣的主題。這個有興趣的主題創設建議教師要對主題進行包裝;要有視覺、聽覺或者圖片文字讓學生感受到不一樣。收集有關資料圍繞該主題聆聽、表現到最后的創造。描述創造主題活動要求的時候,應要讓學生清楚要求與規則。要仔細制定創造活動要求,可以是旋律、音區、節奏等音樂要素上要求,也可以進行主題音樂的再次延伸。更可以讓學生進行作曲法等音樂技能的嘗試。
2.模仿與想象
這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階段。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去發現音樂。也可以分成若干小組進行音樂模仿與想象。在這一階段,首先要讓學生知道創造是自己對音樂有感而發,不是教師的命令。還要讓學生知道創作可以通過簡單的模仿來完成。這是許多作曲家開始進行創作的初級階段,但模仿不是真正的創造,只是一個學習創造的小工具。要讓學生知道,當自己有原創性的意念也就是想象產生時,教師要鼓勵加肯定并幫助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拓展。教師在學生進行創造活動的時候一定要給予幫助。
3.啟發
學生在這一階段已經是完成作品的過程。學生需要決定自己的作品的最終呈現的狀態,教師就應該在這里充當指導與協助的角色。
4.回饋
回饋階段顧名思義就是評價階段,采訪其他學生聆聽后的感受,并給出具有鼓勵性質的評論。評價的準則早應該在第一階段就公布給大家。比如說要求學生對速度的再創造,那么評價的要求就是看學生呈現的作品有沒有速度的變化,變化合理嗎?等等方面進行評價。
最后完成整節課以后,教師應及時進行課后反思。反思的內容可以是自己所選的音樂創造主題有沒有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在音樂創造活動中有沒有全身心投入;應該提供哪些有效的措施與支持;評價的準則是否合適;今后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等等。
在音樂創造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需要學習如何幫助學生渡過創造活動的難關,需要學習用哪些話語鼓勵學生的創造靈感,需要學習如何示范性地創造……教師對于自己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有的時候是一個作曲家,有的時候是鼓勵者,有的時候是顧問,有的時候是評判者,更多的時候是學生的朋友……當教師給予學生合適的創造環境,給予學生創造的愉悅示范,給予學生源源不絕的創造吸引,給予學生創造活動的不斷更新時,相信學生的創造活力會給予教師全新的課堂新感受,教師也將樂此不疲!
總之,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教師應在音樂創造領域教學中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在不久的將來你會發現創造活動中的學生最美!最具活力!
[1]戴維·埃里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2]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J].學科能力標準與教學指南:中小學音樂,2015.
[3]陳龍安.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 [M].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