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涵靜
(南京市浦口區第三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0)
音樂教育對初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
張涵靜
(南京市浦口區第三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0)
音樂課程能夠提高學生對美的審視能力,能夠促進學生主動發現美。音樂教育在教育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音樂能夠影響學生的思維情感,進而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關系到學生人格的形成,對學生今后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對音樂教育在初中生心理健康上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
音樂;初中生;心理健康;影響
初中階段是教育的關鍵階段,該階段也是學生的一次重要蛻變過程。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也從這個階段慢慢形成。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進步以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初中生對網絡的接觸也愈來愈多,網絡中的一些信息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從而導致學生心理健康受到影響。目前我國初中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情況越來越多,集中表現為性格叛逆、對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不良習慣的形成等方面。
(一)在學習時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隨著學生步入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就越來越多,學習負擔隨之越來越大。同時,家長們都普遍認為只有步入更好的高中,才能以優異的成績步入一所好的大學,隨之而來的就是家長們為學生報各種補習班。再加上學生在學校中的各科作業繁多,最終導致學生出現叛逆的心理。除此之外,部分學生會出現平時測試成績優異,但重要考試成績較差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是由于學生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當學生受到較大心理壓力的時候,就會產生緊張等負面情緒,進而導致考試成績并不理想。
(二)在與人相處時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與人相處時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發生在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親子關系方面。一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生成績的了解,將學生劃分為三個階層:優等生、中等生及差等生。對待不同的學生,教師的態度也是不同,特別是對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說,部分教師會對其嘲笑,給學生的心理蒙上了陰影,使學生出現消極情緒,同時造成師生關系緊張的現象。在同學交往的過程中,一些學生不會對自己的心理進行適度調整,就會出現妒忌、自卑等心理問題,使其與別的同學關系逐漸疏遠。學生在與家長相處的時候,由于部分家長會一些原因責罵學生,甚至大打出手,造成了學生心理上產生陰影,使學生變得脾氣暴躁,仇視他人。
(三)青春期時的心理健康問題
初中階段是學生步入青春期的時期,初中生在青春期容易產生情緒失控現象,當收到外來刺激以后,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不愿意和外界有太多的來往,就會導致學生產生自我封閉的現象。初中階段的學生在看偶像劇以后就想去嘗試談一場戀愛,這種早熟現象如果得不到正確的處理就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影響。
(一)改善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溝通交流
音樂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較輕松,在音樂課堂上,音樂教師都會播放很多樂曲讓學生們欣賞,并去學習部分音樂。音樂課程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學生們的思維能力也能在這種環境下得到不同的提升。對音樂賞析后,學生之間可以進行溝通交流,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出來,同時使學生的與人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班中的一個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積極,通過其他任課教師對其進行了解,發現該學生不管在什么課堂都不愛說話,與別的學生也很少交流,教師對其進行家訪以后得知其父母常年在外,從小開始就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因為這樣,導致該學生性格比較孤僻,由于他很少和同學交流,也沒有同學愿意與其成為朋友。為了使該學生變得積極陽光,在合唱比賽之際,教師安排該學生加入合唱團一起訓練,經過在合唱團培訓的那段時間,該學生慢慢變得活潑積極,并愿意和同學溝通交往,在合唱團里大家都很喜歡他,都愿意與他成為好朋友。
(二)培養學生健康情操,幫助學生人格形成
為了有效提高學生健康情操,音樂教育是一條有效途徑,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初中階段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該階段教師的任務不僅是促進學生人格的形成,還有使其人格健全,在音樂教育中,學會通過音樂不僅能增強自身審美能力,還能使自我的情操得以陶冶,促進自身健全人格的形成。
音樂教育過程中,音樂教師播放貝多芬的樂曲,讓學生對其進行賞析,在播放完畢后對學生進行簡單提問,問學生在聽樂曲后有什么感受。然后教師再播放影視資料《貝多芬傳》,讓學生對貝多芬的一生進行了解,并讓學生加深對貝多芬樂曲的理解,讓學生從樂曲中明白貝多芬的優秀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心態。通過貝多芬的樂曲,讓后進生了解貝多芬百折不撓的精神,使其畏難心理及閉鎖心理得到解決。一些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大多數都是自信心不足造成的,教師應當對給他們播放相樂曲,讓其消極心理得以解決。初中階段的音樂教育,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健康情操。
(三)調節學生心理情緒,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音樂會影響人的情感,有效進行音樂教育能夠對學生的情感進行適度調整,同時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音樂的一般分為高揚、和緩、熱烈及安定。教師應當根據其分類對不同學生進行播放,使學生的情緒得到調整。教師應對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了解,并選擇相應的音樂讓學生欣賞,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對自身的心理情緒進行不斷的調節,同時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比如在進行音樂教育的時候,教師詢問學生們最近都有什么問題。學生甲說由于學習壓力過大,導致晚上失眠。教師就將舒伯特的《搖籃曲》或柴可夫斯基的《G弦上的詠嘆調》推薦給該同學,讓學生的睡眠狀態得到改善。同學乙說自己由于學習跟不上而急躁。教師給該學生推薦了《夢幻曲》,該曲節奏緩慢,能夠讓學生的急躁的情緒得以平復。
音樂作為一種媒介,能夠促進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有助于學生情感的適調。音樂教育在學生心理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可以通過音樂使心情得到舒緩、緩解焦慮,同時有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教師應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作用,為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長做出保障,有效解決初中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初中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1]高靜.淺談音樂教育對中學生的影響[J].商,2015,(6):29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