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霞
(新疆藝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
石夫鋼琴組曲《獻給孩子們》的分析與演奏
宋燕霞
(新疆藝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摘要】石夫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音樂評論家。他的創作主要以歌劇、舞劇、交響樂為主,其中鋼琴作品的創作則是石夫音樂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套作品的旋律大多采用我國的兒歌,童謠等題材進行改編,樂曲短小簡潔、風格濃郁,將中國民間音樂的藝術情趣和創作特征與西方音樂的創作技術和表現手法相結合,淋漓盡致的為我們展現了14首充滿童趣的鋼琴作品。
【關鍵詞】石夫;鋼琴 ;演奏
鋼琴組曲《獻給孩子們—鋼琴小品14首》是由我國著名作曲家石夫先生為少年兒童創作的一組鋼琴作品。全曲由《娃哈哈》、《冬不拉》等十四首樂曲構成。此套作品的主旋律分別采用了中國的童謠、兒歌、地方戲等題材,在保留原有旋律的同時在音樂的色彩、和聲、等方面都進行了改編。每首樂曲短小簡潔,充滿著濃郁的民族風味逐一向我們顯示出了他的創作個性。①
組曲第一首:《娃哈哈》作于2002年,是一首典型的維吾爾族風格的變奏曲,2/4拍,d羽調式,樂曲旋律歡快,律動性強,在創作手法上采用變奏手法。主題由12個小節構成采用模進的手段,前四小節的伴奏多采用富有維吾爾族音樂特色的切分節奏形態來烘托,使得旋律緊湊而歡快。
變奏一是從第13小節開始,右手主題旋律在低八度的低音區呈現,與主題形成音區的對比。變奏二(25—38小節),右手的主題旋律以加花的形式展開。連接部分從第39小節開始,調性轉為A徵調式,以八分音符為核心的律動性進行,具有強烈的舞蹈特征,再次將歡快的曲調推向高潮。第47小節,以一個固定音型為主體為再現部分的主題做了鋪墊,使再現部的主題表現的更加自然。從第57小節開始主題再現,調性轉為d羽調,全曲尾聲結束在d羽調的主和弦上。從總體來看此曲是以變奏曲為主體,同時還借鑒了帶再現三部性的原則。
組曲第二首:《冬不拉》作于2001年,是一首具有新疆哈薩克族風格的樂曲,全曲共32個小節,2/4拍,G大調,曲調活潑歡快,采用帶再現的四部曲式。樂曲是以舞蹈的形式開始,左手運用二度撞擊構成了一種打擊樂的效果,右手以歡快的跳音突出旋律。在樂曲的最后,左手以對稱型的二、三度疊置音程烘托右手的跳音旋律,描繪出了一幅熱鬧非凡的舞蹈場面。
組曲第三首:《我們的祖國是花園》,作于2002年,這是一首在新疆乃至全國都有著廣泛影響的新疆民歌,是石夫先生根據新疆維吾爾族民歌改編而成。4/4拍,D大調,曲調歡快,旋律優美。是一首不典型的樂段,帶有回旋性結構,每個部分都有兩小節構成。樂曲的1—6小節是以八分音符為時值的跳音伴奏音型來襯托歡快的旋律,此處的伴奏音型共持續了6小節,從第7小節開始左手以分解音型排列。第9小節開始又出現了與旋律相近的主題,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再現的因素。
組曲第四首:《螢火蟲》,作于1997年,這是一首兒童歌曲,全曲共由29小節構成,3/4拍,F宮調式,采用單二部曲式,曲目短小簡練。全曲無引子,第一段運用起開合,共有3個樂句,中間句與前后兩句形成對比。右手采用飽滿性色彩的雙音彈奏,左手模仿三拍子的舞步節奏與右手相輔相成,樂句分句明顯呼吸有度,擬似輕盈的舞步。第二段與第一段相比多了一個樂句,這個樂句是通過再現來完成的,帶有再現的因素但又不是簡單的再現,而是通過一定的變化形成了即對比又統一的原則。全曲的三拍子節奏,襯托曲調的歡快活潑,形象的運用音樂來描述螢火蟲在夜空中翩翩起舞的姿色。
組曲第五首:《跟著姐姐去趕集》,作于1999年,這首樂曲的曲調動機來源于苗族的高腔飛歌《客來到家了》。該曲采用一部曲式,4/4拍子,降B宮調式。全曲前3小節為引子部分,采用自由散板節奏。在引子部分的第3小節中采用倚音這樣一個特定的旋律來描述出趕集前的愉悅心情,同時引出A段的主題旋律。D段(15小節)以四拍的旋律下行來結束全曲,表現了一種童真般的俏皮可愛。
組曲第六首:《小狗追我》(A Baby Dog Chasing Me),作于1997年,該樂曲的曲調來源于河南的地方戲。是一首曲調活潑歡快的單三部樂曲。全曲共96小節,2/4拍子,G大調,有引子和尾聲部分。
引子部分以弱起的半音形式開始,帶有河南豫劇的特色從而形象的描述出了小狗追我的嬉戲場面。B段于26小節開始,以不協和的二度音程進行核心的發展,引出再現段的旋律。在尾聲部分的93小節中,左右手以四音為一組的音型進行交替,將旋律引向高音“sol”表現出一種滑稽、輕松、詼諧的場面。
組曲第七首:《輕盈的舞步》作于1980年,該曲采用回旋曲式,4/4拍子,降B宮調式,全曲有2個小節的引子部分,左、右手以八度進行引出全曲的A段,伴奏音型以“落滾”手法彈奏模擬輕盈的舞步。樂曲的D段轉為d羽調式,和聲織體發生變化,節奏型采用附點節奏,烘托出了舞蹈的律動性。
組曲第八首:《苗族花傘舞曲》,作于1997年,該曲采用單三部曲式,3/4拍子,以降B宮調式開始,全曲以快板速度為主。在A段的開始,運用了舞蹈性的伴奏音型,恰似苗家少女的優美舞步。同時伴奏中還隱藏著和聲的因素,旋律是以一小節的節奏型為主連續重復了四次,奠定了全曲的基調。在B段中,調性轉為F宮調式,左手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烘托歌唱性的旋律。C段以和弦的共鳴效果引出尾聲,尾聲部分主旋律轉為左手,右手采用柱式和弦伴奏,似苗家小寨的吹奏樂空谷回聲、意猶未盡。
組曲第九首:《多好呀!今天》作于1984年,這首作品采用單二部曲式,全曲共有50個小節,2/4拍子,G大調。A樂段由16小節構成,前8小節以柱式和弦形式出現,后8小節以分解和弦形式呈述。在C樂段中右手采用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動與左手的跳音伴奏相結合,勾勒出孩子們歡快活潑積極向上的狀態。
組曲第十首:《嬉戲》,作于1982年,音樂素材選用我國北方民歌中的小調,是一首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全曲共有62小節組成,C大調,4/4拍子,小快板。在這首樂曲當中拍子變化較為頻繁,4/4、2/4、3/8拍交替變化帶來樂曲的不均衡性,增添了樂曲的動感。在B段中,調性轉為G大調,旋律歡快簡潔,伴奏音型以附點節奏進行發展,表現出兒童們的天真活潑。
組曲第十一首:《踢踏舞曲》,作于1984年,是一首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4/4拍子,e羽調式,曲調歡快富有舞蹈的律動性。引子部分運用半音下行的形式,以不協和的音程關系左右手交替進行,恰似踢踏舞的腳步聲。在第20小節中,節拍變化為5/4拍子,左手采用柱式和弦伴奏與主題產生共鳴。
組曲第十二首:《邀請舞曲》作于1982年,全曲采用復三部曲式,每個部分都由一個單二部曲式構成。3/4拍子,C大調。全曲左手伴奏多采用三拍子節奏,始終保持著舞曲的形式,使得樂曲具有流暢性。B段,調性轉為F大調,伴奏音型仍與A段相同使用柱式和弦,偶爾還使用了分解和弦進行點綴,主調寫法是全曲的基調。
組曲第十三首:《小孔雀的舞蹈》,作于1998年,是一首描述云南傣族民間音樂的舞曲,是一首簡縮式帶再現的單三。引子部分為4/4拍,b小調,共有5個小節組成,第4—5小節具有導出A段的功能。A段為6/8拍,樂曲旋律抒情優美,富于歌唱兼有舞曲特征。B段中的右手采用八度并且運用分解和弦的旋律進行伴奏,以音型化的和弦音組將和聲逐一襯托出來。
組曲第十四首:《手鼓舞步》作于1987年,是一首具有維吾爾族特色的新疆舞曲,是一首帶有即興性的曲式,6/8拍,e小調,全曲沒有采用傳統的結構形式,作者巧妙地將多樂句置于一部曲式之中,用單一的音樂形象構成全曲,使全曲具有粗獷豪放的舞曲特征。
《獻給孩子們—鋼琴小品14首》是石夫先生運用組曲的體裁形式,將中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音樂,做出大膽的嘗試,在原有的音樂素材基礎上加以改編,進行創新,并組合成套。從現今兒童鋼琴音樂創作的數量上來看,中國的兒童鋼琴作品也有一定的規模,但像石夫先生這樣創作的套曲形式并不是很多見,石夫先生在創作這套組曲時,將音樂的主題改變得更加靈活,并且始終在創作中保持著民族音樂的特征,沒有喪失民歌的原有韻味和個性。在和聲的使用上,摒棄了西方傳統和聲的思維局限,取而代之的是根據樂曲的風格,靈活自由的處理和聲的構成,使旋律與和聲起到互相支撐的作用,保留了旋律不走調。在結構的處理上,更加的大膽靈活。以西方的傳統曲式為基本框架,根據音樂的表現,靈活的將音樂形象與曲式的邏輯有機結合起來,這也是對民族音樂如何借鑒西方技法進行改編創作的一個大膽的嘗試,也體現了石夫先生的一種創新精神。在演奏技法上,融會了多種的演奏技巧,使音樂的藝術性與技巧性緊密結合在一起,不論在藝術性上還是技巧性上都是頗費苦心的創作②。總之,石夫先生的這套鋼琴品,雖然不能稱為經典之作,但也是中國兒童鋼琴作品中的一個上層佳作。在我們的兒童鋼琴教學中,確實應該將這樣的優秀作品納入其中,拓展我們的教學曲目,增加兒童對民族音樂的了解與認識,直至他們能夠喜愛上這些童真歡快的音樂。
注釋:
①《音樂創作》,2014年第一期,總第269期.
②童道錦,王秦雁編著:《石夫鋼琴作品選》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3 年5月.
參考文獻
[1]石夫著:《石夫音樂評論集》[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96. 9,第一版.
作者簡介:姓名:宋燕霞 (1991—),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河南,學歷:在讀研究生,單位:新疆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新疆少數民族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