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華
(蘭州大學藝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
?
聲樂專業表演教學探索研究
于永華
(蘭州大學藝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
【摘要】教育是一項超前性質的系統工程,高等藝術教育也不例外。由于藝術觀念、藝術實踐在日新月異的發展,藝術多元化思維國際化,站在社會的發展和高校藝術教育改革與創新的高度,探索研究高等藝術教育教學的建構。跟上時代的步伐建立有新理論和新的藝術實踐,一系列能夠適應聲樂專業表演教學整體訓練相對穩定的表演基礎教學,應盡快完善聲樂專業表演基礎教學的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勢在必行。
【關鍵詞】聲樂;表演;教學;研究
長期以來,致力于聲樂專業表演教學領域的教師,都在探索一種科學的合理有效的聲樂專業表演基礎教學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容易出現兩種情形,一種是拘泥于傳統的戲劇表演教學模式,沒有結合聲樂專業教學特點,沒有遵循聲樂美學原則,更沒有創造性并束縛了教師的想象力;另一種是非表演專業的教學,這種教學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毫無章法,將表演教學流于形式,然后用“5加5等于10”的公式(唱第一段歌伸左手,唱第二段歌伸右手,最后結束句一起伸雙手),設置了一個學年的舞臺表演課,同學們只是用一首歌套用一個公式就結課了。這樣的教學違背了聲樂專業表演教學的目的,游離了表演訓練的必要規范;這兩種教學都是不可取的,極大影響聲樂專業表演教學的方法與提高。隨著時代的發展,戲劇表演教學模式在繼承傳統戲劇表演基礎教學優勢的同時也不斷的發展與提升。那么,聲樂專業表演教學應繼承傳統的戲劇表演教學的基礎上,結合聲樂專業的教學特點,以提高聲樂表演教學質量為核心,以培養優秀的聲樂表演人才為龍頭,努力構建藝術學科體系,與藝術市場的社會需求接軌, 把聲樂專業表演教學置于整個社會文化背景之中從而賦予聲樂表演以時代意義,進行聲樂專業表演基礎教學,需構建一種更能適合于聲樂專業表演教學本質的實踐教學方法 。
表演是聲樂藝術溝通作品與欣賞者之間的紐帶和橋梁。學習聲樂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表演者走向舞臺,聲樂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表演。因此,林洪桐先生說:“表演入門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學會在舞臺上和鏡頭前學會動作”。①而表演的基本情感符號是行動,行動的目的又是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羅曼·羅蘭曾指出:“沒有行動和幻想的結合,就沒有偉大的藝術”。②聲樂表演也是如此。無論是歌唱家還是演員如果在舞臺表演時,面無表情一動不動歌唱,沒有“精、氣、神”的舞臺表演形象是很差的,演唱的水平在高技術再好,沒有表現力,這樣的演出是絕對不成功的。學生更是如此,存在會唱不會演(表演),“聲”有余而“動”不足。由于聲樂表演又是當著觀眾面對面進行創作的難免有些緊張,特別是一點都沒有受過表演訓練的聲樂專業的學生更是如此,平常在臺下和琴房里演唱時都是非常好,只要到考試、匯報演出或是比賽等活動,站在舞臺上表演時腦子就一片空白不知所措,把第二段歌詞按到第一段,有的出現面部肌肉痙攣,嘴唇哆嗦、兩腿發抖,更明顯的是出手做動作時手不知該往哪放,不停的在顫抖不聽使喚,換另一只手表演同樣如此,更嚴重的則表現出唱歌跑調連自己都不知道,熟不知舞臺上的一舉手一投足是有講究的,那是傳遞情感的,是情感的延續。聲樂專業表演教學目的就是解決聲樂專業學生形、臺、聲、表“演”“唱”“動”的完美統一,縮短舞臺與琴房學生與演員之間的距離,通過舞臺表演課使學生達到“能歌、善舞、會演”的理想境界。因此,表演藝術是聲樂教學體系中不可忽視的。
——
①林洪桐《表演藝術教程——演員學習書冊》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頁。
②轉引自戴平《戲劇——綜合的美學工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頁。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因聲樂專業表演教學設置的原因,把戲劇表演專業四年的課程壓縮在短短一個學年的時間里完成,教學內容既要豐富又要形式多樣,還要學生有更大的收獲。
就必須研究各階段的表演訓練,有計劃、有步驟的合理安排教學。全面系統的介紹國內外各種表演學派的表演理論。有了表演理論的指導,學生領悟表演的起點就會更高,融會貫通的能力就會更強。表演和聲樂演唱一樣,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藝術是教不會的,教師只能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尤其是表演這門學科關鍵在于發掘,給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的表演能量釋放出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信念感需要學生自身感受和體驗的。在教學方法方面,避免“單向式”、“灌輸式”,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因材施教落到實處,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專業個性的培養。聲樂專業表演教學應選擇學生較熟悉的事物作為切入點,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為依托,使學生表演做到有的放矢。
(一)從游戲開始進入表演教學
表演的英文是“play”,也可譯成中文“玩” 或者“游戲”。 藝術的“游戲說”是康德提出的。擴大此說法的人是德國大詩人希拉。后來德國杜賓根大學的藝術史家朗格在他的著作《藝術的本質》中提出“游戲是孩提時的藝術,而藝術是形式成熟的游戲。”③
我們每個人在孩提時代都做過各種游戲,無論是小女孩的“丟手絹”、 “過家家”或者男孩子的 “抓俘虜”等游戲。總之, “游戲可以是幼稚的藝術;藝術絕不止于成熟的游戲”。④
(二)在表演課堂教學中采用肯定式教學
聲樂專業的學生多數是表演水平起點比較低的,對于“表演”還只是一個概念。開始的時候學生都不好意思站出來表演怕丟丑,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想象進行大膽的創作,對于自己的表演創作要有堅定的信念和飽滿的熱情。信念是創作的前提,學生是非常在乎教師是如何評述自己的,教師對學生進行評述時,要肯定學生的優點同時也要注意學生存在的不足,不能一味的胡亂吹捧,給學生更多的鼓勵,使學生建立自信心增強信念,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的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
(三)針對聲樂專業特點進行教學訓練
演員在準備登臺時,就必須學會開始如何充實自己的身體語言。在訓練解放學生創作天性的同時更要訓練解放學生的肢體,因為歌唱演員的身體是歌唱的創作工具,所以要把自己的身體(創作工具)練得靈活、有可塑性、練得能在舞臺上飾演各種不同的人物和適應舞臺行動。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大量的音樂音響小品訓練(音樂劇片段練習、歌劇片段練習等)、形體小品、舞臺小品元素訓練、臺詞小品、道具小品等訓練手段。訓練學生在音樂的風格、結構、節奏限制中結合想象來創造規定情境并開展舞臺行動、舞臺交流的技能。舞臺上的人物、道具、背景一切都是假的,培養學生學會有效地利用服裝、燈光、道具、化妝的效果,對幫助學生建立在舞臺上的創作信念,開展創作想象等方面都有直接的作用,使學生在虛擬的舞臺上真想、真看、真演。
隨著社會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使舞臺藝術與聲樂表演藝術有了更多的交叉,由于現代舞臺的發展多樣性與聲樂表演的多元性及音樂劇的多棲功能,已成為聲樂表演人才追求的目標。音樂劇的出現,對聲樂專業的表演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得到了拓展。為了提高舞臺的適應性,作為聲樂專業人才訓練,必須在形、臺、聲、表方面,追求綜合的效果。
③劉文潭《現代美學》第14頁,全國美學進修班教學參考
④同上,第12頁。
聲樂表演是行動的過程,是在聲樂教學基礎上把音樂、舞蹈、表演及舞臺設計,燈光音響等諸元素融為一體的高度綜合藝術。因此,在聲樂表演人才培養,從目前與未來的發展,科學的整合形、臺、聲、表訓練挖掘學生的潛質,充分發揮其特長,更多培養出形臺聲表較全面發展的綜合型多棲的聲樂表演人才。
作為一名聲樂專業表演教師應具備相當的表演理論水平和具有一定的導演修養,還必須掌握訓練學生的形體表演,聲音表演、臺詞表演的綜合性質的表演教學手段和方法。聲、臺、形、表諸科目都是為培養聲樂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設置的基礎課程,不論是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學院還是專業音樂學院,不管是音樂教育聲樂專業還是音樂表演聲樂專業的學生,在舞臺表演教實踐中有的存在口音(方言)的問題。例如,湖南湖北兩省學生的舌尖中鼻音“n”
和舌尖音“l”不分,劉娘劉良分不清;甘肅籍的學生前鼻音“en”和后鼻音“eng”不分,把雷鋒讀成雷分;東北地區同學普遍存在舌面前音(平舌) “z、c、s”和舌面后音(翹舌)“zh、ch、sh”十四、四十分不清等。如果學生在臺詞課上把這些問題解決了,那么在演唱和表演時候就不會出現以上問題;另外有的同學一首歌唱完以后吊著嗓子說臺詞,歌唱的位置和狀態一時不能轉換,呼吸不能及時調整,造成說臺詞的時候還存在歌唱時的狀態,位置很高,就是經常說的“吊著嗓子說話”;有的同學表演還行,可在兩米之外就聽不見他說的臺詞是什么,這就需要表演教師注意該學生應在臺詞方面下功夫,讓學生明白學好臺詞是為了更地表達歌曲的內涵,舞臺上說話的聲音一定要傳遠,讓坐在劇場最后的觀眾也能聽得見舞臺上說的是什么;有的學生在表演實踐中存在動作不協調的問題等等。總之,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不同的問題,表演教師應隨時了解學生在其它課業的學習情況,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問題,為他們量身定制,采取針對性的有效手段對不同問題的學生實施教學。在教學中挖掘一切有利于表演教學的課程資源,做好課程與課程的相互銜接,特別是在 “片段”和 “小劇場”練習階段需有兩課時的時間聯合臺詞課教師及形體課教師共同為學生指導,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形”“ 臺”“ 表”在聲樂演唱中的作用與意義。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充分挖掘學生在不同層面的藝術潛質,讓學生在表演課上充分調動一切智慧大膽進行表演的實踐活動,使其在表演學習中得到滿足于快樂,更重要的是每個學生在表演中找到自信才能在舞臺上獲得表演自由。使學生在聯合教學中成為“能歌”“善舞”“會演”優秀表演人才。
在我國表演教學的歷史進程中大體可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蘇聯模式時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教學。這個時期的表演教學完全沿用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教學體系注重體驗,斯氏表演體系中一部分存在簡單機械和形式化,在教學進程的模式中還存在瑣碎和隨意性較大,并且基本屬于話劇表演體系。第二個時期,豐富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教學時期。經過多年的教學積累,這一時期的表演教學強調教學的實踐性與開放性,創造了有效地表演綜合練習以及豐富多彩的小品練習,強調演員能力的提高。第三個時期,吸收了西方表演教學模式和方法。改革開放以后在斯氏教學體系基礎上吸收西方表演教學模式,主要吸收英國和美國表演教學法,引進了以形體動作為主體表演教學等,強調學生個性創作,發揮學生自身的才能減少學生對老師的依賴,這些無疑豐富了表演教學。但以上的這些表演教學方法不完全適用聲樂專業表演教學。朱永新教授在他的《科學發展觀與中國教育改革》著作中說:“任何一個科學的理論都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和堅實的現實基礎。因為一切劃時代的理論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形成的”。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分析當前我國舞臺藝術現狀,預測未來的舞臺藝術的走向以及對聲樂表演人才的需求的目標,確立新的教育理念,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科學合理的教學勢在必行。
第一,聲樂專業表演教學是個復雜、系統的教學過程,多少年來都沒有課程設置和適應聲樂專業表演教學大綱,這樣的聲樂表演教學是不能適應當前世界舞臺表演藝術發展。聲樂專業表演教學必須與時代要求相匹配相適應,在保留原有的表演教學 “體系”要有遵循與時俱進的精神,融入我國表演教學經驗結合聲樂專業教學特點,制定嚴格的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
第二,在表演教程中增加形體表演、臺詞表演、聲樂表演等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將表演的內與外直接掛鉤,使聲樂與表演的內與外永遠不分割的統一體。
第三,在我們的教學中應該按照各階段表演訓練的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表演理論課的講授;并且要全面系統地介紹國內外各種表演體系學派的重要論著。
第四,針對聲樂專業表演教學,應該首先完成自身專業教材的編寫工作。這對于一個專業的成熟性和穩定性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 產生,憑主觀性和教師個人的優長選定教學。
第六,應盡快完善教學的基本條件、專業教學場地、實用教學設備匱乏;化妝、人物服裝以及現代化的舞臺美術。沒有這些基本教學條件,就無法做到讓學生在教室里、課堂上,在近似真實的舞臺表演環境中進行訓練和實踐。因此,聲樂專業表演教學必須加強基礎建設,加強實踐環節與實戰接軌與專業藝術院團接軌,把實踐課搬出校園延伸到舞臺,使聲樂專業表演教學在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中運行,建立聲樂專業表演教學體系任重而道遠, 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努力。
參考文獻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的自我修養[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01.
[2]田培培.形體訓練與舞蹈編導基礎[M].上海音樂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3第1版
[3]成中英.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01.
[4]譚霈生,路海波.話劇表演藝術概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 1986.7.
[5]梁伯龍.戲劇表演基礎[M].北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6]郭博瀾.話劇臺詞藝術教程[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82.4.
[7]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5).
[8]畢憲順.權利整合與體制創新——中國高等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