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瀅 張嘉欣
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南京 210037
?
江南古典園林親自然設計模式解析*
黃瀅張嘉欣
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南京210037
隨著城市環境與公共健康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親自然設計模式已成為景觀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并在解決城市化問題上有著積極意義。文章闡述了親自然景觀設計的概念、作用以及意義,分析江南古典園林在與自然的聯系、觀望與庇護、復雜性與秩序性以及水的存在4種模式中所體現的親自然設計理念,并歸納總結江南古典園林與親自然設計模式對于當代景觀設計的啟示。
親自然,設計模式,古典園林,江南
城市化已經成為中國近30年來最突出的話題,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的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1982年的21%劇增到2012年的53%[1]。高速的城鎮化使城市環境不斷惡化,所引發的健康危機成為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焦點,改善公共環境與公眾健康勢在必行。親自然設計模式作為改善公共環境與公眾健康的主要方式之一,受到國內外設計師的普遍關注[2]。
1.1 親自然設計的概念解析
親自然設計是國內外對于改善城市公共環境,提高公共健康品質的設計方式的總稱,其本質在于將自然刺激帶入人造環境設計中,從而保護、維持、恢復與提高人與自然界生理和心理上的聯系[3]。其理論體系尚不完善,但是親自然設計在改善公眾健康方面的作用與意義已經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可。
親自然設計的英文原文為biophilic design,源于Edward O·Wilson在1984年出版的《熱愛自然的天性》中的biophilia一詞[3]。直譯為:“熱愛自然的天性”,旨在通過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天然聯系,利用自然風景和生物的多樣性來改善人類的生理與心理健康。
經過幾十年的理論發展,親自然設計的理論被歸納為3個主要方向,分為14個具體的設計模式。3個主要方向為:空間里的自然(nature in the space)、類自然事物(natural analogues)以及自然的空間(nature of the space)。14種設計模式包括:可見的自然聯系、無序的自然刺激、氣溫與氣流的變化、水在親自然設計中的表現,復雜性與秩序性等設計模式[4]。
1.2 親自然設計的作用與意義
1.2.1 親自然設計的作用
通過人與自然的互動,可以緩解壓力,愉悅身心,甚至在康復治療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親自然設計模式的作用,說的通俗些就是增加人與自然的互動機會,通過與自然的互動來改善游覽者生理與心理的感受,從而起到改善公眾健康的作用。
其主要作用表現為:一是增加人與自然的接觸頻率從而減輕精神壓力,緩解精神疲勞,舒緩心情,改善不良情緒。二是改善公共環境現狀,使人工環境結合自然,營造和諧人居環境。三是通過親自然的設計模式,可以使景觀設施變為彈性的公共健康設施。
1.2.2 親自然設計的意義
親自然設計模式在改善城市環境危機,提升公共環境質量,改善公眾健康上有著積極意義。主要體現為:一是營造良好人居環境主要方式之一,可以有效改善社會公共環境現狀;二是轉變公眾對于公共環境以及公共健康的看法,使提升公共環境、改善公眾健康成為景觀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除此之外,親自然設計模式的介入對于景觀設計的發展也有著積極意義。即,一是有利于景觀設計方式從單純的圖面式設計轉變成動態設計,全程關注設計的每個細節;二是有利于景觀設計回歸設計的本質,重視游覽者的景觀體驗。
中國古典園林從生成期、轉折期再到成熟期,每次的轉變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江南古典園林隨著中原文化的南渡,在高度發達的封建小農經濟的背景下,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集大成者,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造園思想的指導下,直接或間接地體現了親自然設計模式,即在樸素唯物觀下,體現人對自然的崇敬,巧妙地利用自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居環境。
2.1 與自然系統的聯系
幾乎所有的設計都離不開與自然的聯系,景觀設計也不例外,主要體現在通過場地的設計讓使用者感受到景觀的季節性,并且關注自然變化的過程。在江南古典園林中季節性的變化以及自然變化的過程也是庭院設計的關鍵。《園冶》借景篇中所說“構園無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時,何關八宅”[5]中的“切要四時”指的便是造園時要根據一年四季,一日四時的變化來安排空間布局。
拙政園中的遠香堂,以附近栽種的荷花命名,以荷花的季相變化作為參照使游覽者感知整個園林空間中的物候變化,花開花謝;網師園中的月到風來亭,則以夜景而聞名,結合空間布局強調一日四時的變化。雖然兩個景點分別側重于四季變化與四時變化,但都強調了設計與自然的聯系和時間的短暫性,即通過設計展現自然的變化過程,通過時間的變化體現自然的魅力。
除此以外,在材料的使用上,江南古典園林也體現了與自然的聯系,如在瓦片與卵石鋪裝的使用上,既起到了很好的裝飾效果也使用了鄉土材料,良好的透水性使得園內免于積水,又與周圍的花木,建筑融為一體,與園內其他景觀元素共同構建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居環境。同時,卵石或瓦片鋪裝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布滿青苔,展現出園林的時間變化,從側面反應整個園林與自然的聯系。也有助于游覽者在游賞的同時感受到園林的動態變化,改變其煩躁的情緒,很好地體現了親自然設計對于健康的益處。
2.2 觀望與庇護
觀望指的是,在一定距離內對遠處的事物進行觀察,是室外最常見的觀察手段之一;在景觀項目中最容易實現,是最常見的親自然設計模式之一。通過對自然事物的感知與觀察改變游覽者心理狀況,是最為常見的心理活動方式。這種方式在江南古典園林中也得到良好的應用,即江南古典園林中的“借景”?!秷@冶》中立篇所說“夫借景,林園之最要者也。”可以看出借景在江南古典園林中的地位,即以造景為本、結合借景,改變游覽者的空間感受,使游覽者感到比現實情景更加豐富、更加深遠的空間感受[6]。而且江南古典園林中所謂的借景不是單純的強調改變空間感受,更強調借景所帶來的情境的變化所引發的景觀感受。
以江南古典名園寄暢園為例,首先是借遠處錫山之景[7],即“景到隨機”,依靠良好的天時地利,隨遇而借,園主在造園之初即憑借良好的地理區位,依托遠處錫山之景立山挖水,在假山假水間借景真山真水。其次 “借景無由,觸景即是”,寄暢園中有一景點名為知魚檻,周圍水面錦匯漪內并未有游魚,但當游客停留在知魚檻時,僅憑“知魚”之名便仿佛感到有些魚游過水面,通過巧妙的心理暗示改變游客的景觀感受,與親自然設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庇護”一詞源于“瞭望—庇護”理論,是英國地理學家阿普爾頓班1975年提出的,他認為人在自然環境中是以“獵人”和“獵物”的雙重身份出現的。作為“獵人”他需要通過“瞭望”尋找他的“獵物”,所以需要景觀給他提供庇護的場所[8]。因此在景觀設計中要考慮到人在環境中對于庇護的需要,即場所的安全性,考慮到人要看到別人而不被別人看到的心理需求,即所謂的庇護空間。
在親自然設計中,庇護模式指的是游覽者在一個特定的半包圍空間內,視線相對開敞,可以清楚地觀察周圍的事物。以寄暢園知魚檻為例,當游人坐在知魚檻內,遠眺錦匯漪時,知魚檻便成為了庇護空間,可以使游覽者在欣賞錦匯漪景色的同時舒緩壓力,得到身心的放松。
觀望與庇護屬于兩種不同的親自然設計模式,應用于設計之時都能緩解煩躁,減輕疲勞,使游覽者得到身心的愉悅與放松。兩者在設計時往往不可分開,觀望中包含庇護,在庇護中包含觀望,二者結合能更好地體現設計對健康的益處。
2.3 復雜性與秩序性
自然界向來以變化莫測著稱,但又充滿規律;四季循環,太陽東升西落,一切都是亙古不變,所以用復雜性與秩序性來形容自然是最貼切,也是親自然模式之一。在江南古典園林中植物配置最能體現復雜性與秩序性。
植物配置的復雜性表現為植物配置的多樣性。一座園林在使用過程中,植物不可避免地會更新變化,尤其在廢園的修復上,除保留現有大樹外,許多花木都需要重新配置,這無疑增加了植物配置的復雜性。每一個成熟的園林都是經過時間的打磨才臻于自然的。要達到對自然的高度概括,簡單的植物補種并不能滿足園林的景觀效果,這就要求在植物配置的配置上要在考證園內原有植物意向的基礎上,重新配置出適合整個庭院的植物景觀。
秩序性則體現在江南古典園林植物造景對自然的高度概括,以少勝多,在一花一木中反應大自然的神韻?!秷@冶》中所說“新筑易乎開基,只可栽楊移竹;舊園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即在園林植物的搭配上要因地制宜,在新建的園子內栽種楊樹或竹子,在廢棄的園子內則以復原植物景觀為主[9]。
另外,復雜性與秩序性的模式也體現在空間人流的處理上,江南古典園林人流相對隨意自然,提倡在不經意間引導游覽者欣賞園林環境,這樣既能有效地改善園林的空間構成,使景觀導向系統更為自然,同時使游覽者壓力降到最低,在游賞園林時放松身心,接觸自然,感受低壓力游覽帶來的身心愉悅。
2.4 水之存在
水是景觀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如劉敦楨先生在《蘇州園林》一書中所說,水對于古典園林的重要性源于古代匠師長期模仿自然、疊山理水,而江南因河巷縱橫,地下水位較高,便于開池引水,因而多數園林以曲折自然的水池為中心,形成園中主要的景區[10]。在江南古典園林中除了對大水面的觀賞外,主要在于對水面的劃分,即有聚有分、聚分得體。“聚”指水面遼闊,有水鄉彌漫之感,雖人工開鑿,也宛若自然。如網師園的水池,池面集中,池岸廊榭都比較低矮,給人以開闊明朗的印象?!胺帧敝赣鼗貞驯?,似斷似續,和崖壑、花木、屋宇互相掩映,構成幽曲的景色。
拙政園的水面被池中二山、房屋、曲橋及竹叢樹木劃分為幾部分,以遠香堂北面池水為中心,水面流通環回,層次豐富、主次分明。除了水池的劃分外,池岸處理也體現了對自然的借鑒與聯系。古典園林常見的池岸處理形式有疊石岸、石磯、駁岸、土岸,江南地區由于多雨,土岸的處理方式極少采用。以拙政園為例,明代的土岸多而石岸少,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成以石岸為主的水面,較好地體現了江南古典園林對于自然的尊重。
江南古典園林也強調動靜結合,如對自然溪流的模擬,很好地激發了參觀者與水的互動。以無錫寄暢園八音澗為例,通過對溪流的模仿增加整個園林的靈動,使游覽者仿佛置身于溪流之邊。尤其在盛夏時日,當游覽者穿梭于八音澗的石洞時,通過水聲的暗示與石洞的遮擋,頓時改變了游覽者夏日炎炎的心理感受,充分體現了水景能夠降低壓力,減緩心率、降低血壓的作用。
江南古典園林是古代匠師通過對自然的領悟與實踐,結合園林主人意見所創造的綜合藝術品。其本質是以自然為依托,在相對較小的空間環境內,通過花木、置石、建筑以及理水布局等方式所組成的良好人居環境。可以說是一種中國化的親自然設計模式,對當代的景觀設計有著積極意義。
3.1 突出景觀感受的空間營造
中國江南古典園林是把主體與自然、意識與物質、時間與空間統一考慮的空間綜合體。其目的是為了突出主體“人”與園林庭院的關系,即強調游覽者的“存在感”,人被當作園林的核心。游覽者一旦步入園中,整個庭院的空間便隨之改變,隨著游覽的深入以及觀賞時間的增加,整個園林空間的靈動便隨之而來。這些靈動源于江南古典園林在建造之初便考慮游人的景觀感受,通過寫意、拼貼、想象的手法在狹小的空間內盡可能多地展現對自然的理解,以及園主人想傳達的感受[11]。這幾種手法往往通過空間的層次來表現,即通過山、石、花木等園林要素來構成層次的空間布局,這種布局的巧妙不在于邏輯的明顯,先花后木還是先木后花的顯而易見,而是通過層級的組合來模糊空間的邏輯,將主體空間感受放大,塑造一種“曲徑通幽”“云深不知處”的景觀感覺。反觀當代景觀設計,設計時往往忽略了參觀者的感受,而是單純地追求圖面效果,使設計的主體變成了圖紙而忽略設計服務的本質,造成了設計的缺陷本末倒置。
3.2 動態的景觀設計方法
江南古典園林的設計方法有別于當代的圖面式的景觀設計方法,從設計之初便沒有平面圖。設計構思的結果主要是通過寫意性的中國畫或制作模型(又稱燙樣)來表達,然后由造園師從建園之初一直跟隨到建園結束,并且會根據現場的效果不斷修正自己最初的構想[12]??梢娺@種建園的過程是從始至終變化的,并且每次變化都不同于現代意義的更改設計圖紙,而是通過造園師對現狀的不斷了解而進行強調景觀感受的改善。但凡優秀的江南古典園林都是通過歷代不斷調整而逐步接近完美的。以拙政園為例,從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建園以來到1960年9月修復完成,前后400余年園址幾易其主方才呈現出如今的樣子。
這種動態的設計方法較好地體現出設計師對于自然的理解,并展現“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理念。對比當代景觀設計不難看出單純圖紙設計的弊端,越來越多的項目為追求圖面形式而忽視景觀感受。從方案到施工不能單純地機械復制,應根據實際及時改變設計中的問題,突出景觀感受,了解設計的動態變化。
3.3 現代景觀設計的借鑒
江南古典園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空間載體,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先賢對于自然的理解與感悟,是中國古代創造良好人居環境的典范。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巧與因借,精在體宜”的空間布局方式、動態的設計方法都為現代的景觀設計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同時,江南古典園林所體現的親自然設計模式為親自然景觀設計在中國的實踐創造了契機與條件。
景觀設計可以在采用親自然設計模式時參考江南古典園林的設計手法或空間布局形式,使其更加適合中國本土,增加對使用者景觀體驗的關注。把使用者的景觀體驗作為景觀設計的核心,增加對整個景觀設計的動態考慮。將整個景觀設計從方案到施工看作完整的設計過程,改變以圖為核心的設計觀念。增加設計師、規劃師與使用者的交流,將改善公共環境與公眾健康作為景觀設計不可或缺部分。
[1]姜斌,張恬,威廉·C,等.論城市綠色景觀對大眾健康的影響機制及重要研究問題[J].景觀設計學,2015,3(1):24-35.
[2]陳華生.城市近自然園林景觀的實現途徑[J].中國城市林業,2012,10(6):13-14.
[3]喬·克蘭西,雷康鈴.親自然的景觀設計對改善健康與福祉的作用[J].景觀設計學,2015,3(2):54-61.
[4]BROWNING W,RYAN C,CLANCY J.14 Patterns of Biophilic Design Improving Health & Well-Bing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M].NewYork:Terrapin Bright Green,2014.
[5]張家驥.園冶全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1993.
[6]孟兆禎.借景淺論[J].中國園林,2012,28(12)19-29.
[7]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8]張琳.人的行為心理與城市廣場設計[J].城市問題,2008(8):65-67.
[9]楊鴻勛.江南園林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10]劉敦楨.蘇州古典園林:修訂本[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11]趙星.主體與自然的連接:中國江南古典園林新思考[J].中國園林,2013,29(05):76-80.
[12]王紹增.論《園冶》的“入境式”設計、寫作與解讀方法[J].中國園林,2012,28(12):48-50.
Analysis of Biophilic Design Pattern in Jangnan Classical Gardens
Huang YingZhang Jiaxin
(College of Art & Design, Nang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Jiangsu, China)
As people put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urban environment and public health, the biophilic design patter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it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solving the issues arising in theurbaniz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concept,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biophilic landscape design, analyzed the embodiment of biophilic design patterns in Jiangnan classical gardens,i.e., the connection with nature, the expl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the complexity and orderliness and the presence of water, and finally summarized the inspiration of biophilic design pattern and Jiangnan classical gardens to th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iophilic, design pattern, classical gardens, jiangnan
2016-03-22
江蘇省教育廳201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指導項目“基于現代城市景觀發展的江南古典園林審美形態研究”(2013SJD760010)
黃瀅(1980-),女,講師,風景園林學博士,主要從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研究。E-mail:29238914@qq.com
10.3969/j.issn.1672-4925.2016.0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