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曄 劉志強
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江蘇蘇州 215011
?
江蘇省建成區綠地率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長的協同關系研究*
劉曄劉志強
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江蘇蘇州215011
以江蘇省36個城市為研究單元,考察了1996—2013年該省建成區綠地率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長的協同關系特征。實證分析表明:1)從全省來看,江蘇兩指標增長的協同關系較差,建成區綠地率增長明顯滯后于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是造成該現象的關鍵原因。2)從區域尺度來看,蘇中“兩指標”增長的協同關系較好,蘇北協同關系一般,蘇南協同關系較差。3)從城市尺度來看,南京、蘇州、無錫等城市“兩指標”協同關系較差,南通、宿遷等城市的“兩指標”協同關系較好。
建成區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協同增長,江蘇省
“建成區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①”(下文簡稱為“兩指標”)是衡量城市綠地水平的重要指標[1]。“兩指標”增長的協同關系反映了城市空間中綠量與生態消費品產量配套提升狀況[2-3],更是揭示在城鎮化進程中,建成區、建成區綠地、公園綠地與人口增長格局的協調發展情況。
江蘇省是我國東部沿海經濟最為發達的省份之一,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綠地建設水平也迅速提升[4]。2013年,江蘇建成區綠地率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居于全國第2、第7位,而1990—2013年,“兩指標”的年際增長率分別為3.71%和10.27%,協同程度僅位列全國第18名[5]。且省內各地區、各城市間綠地增長非同步、失調性嚴重,故深入把握江蘇“兩指標”增長的協同關系狀況及演變規律,對糾正其自身發展偏差具有一定意義。
目前,對于“兩指標”關系的研究較少,且多探究我國城市綠地協同增長的共性規律。劉志強[5]等運用協同度模型測定了我國及4大地區綠地增長的協同度;邢琳琳[6]等運用離差系數研究了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兩指標”失調性,均獲得豐富成果。然而,受社會經濟、自然地理、政策觀念等因素影響,城市綠地水平區域差異顯著[7],故展開區域性城市綠地增長協同關系研究具有一定必要性。因此,本研究以江蘇省作為研究空間范疇,從區域單元、城市單元等不同維度考察“兩指標”增長的協同關系,為制定針對性發展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2.1 “兩指標”增長協同內涵
(1)
(2)
根據協同論觀點,“協同”指構成系統的要素或子系統之間的匹配和同步作用[3],指一種整體提升、全局優化的發展狀態。“兩指標”增長的協同關系研究,旨在探究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建成區面積、城區公園用地面積及城市人口這4個變量增長的動態演變關系。增長協同則表明城市綠地在發揮生態環境效益的同時能充分滿足居民的游憩需求,歸根結底體現了城市空間、城市人口以及綠地規模能均衡擴展、科學分布,構成健康有序的城市空間格局。
2.2 “兩指標”增長的協同關系表征
協同關系研究主要分兩個維度:即協同度分析和協同類型分析。協同度指定量描述系統或子系統之間在發展過程中協調一致的程度[5]。運用協同度模型分析“兩指標”的同步特征,側重探究城市綠地建設過程中,“兩指標”提升能否維持相互耦合的增長狀態,即同一地區、城市“兩指標”增長的長期同步程度。若協同度較好則說明“兩指標”配合得當,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協同度較差則說明“兩指標”增長不契合,城市綠地增長模式與城市自身發展不相適應。
因本研究立足于區域范疇,需充分考慮地區自然環境基礎、社會經濟水平等限制因素,以及各城市綠地建設在區域中的相對水平。鑒于此,本文結合協同類型模型進行輔助分析,通過呈現各地區、城市在短期內,同一指標在全省的相對發展狀況,結合各城市自身發展背景及發展規律,深入解析各城市在不同階段綠地增長相對發展情況,便于及時發現偏差,并選擇差別化增長模式,從而促進不同發展水平城市的綠地健康科學發展。
3.1 數據來源及研究范圍
以江蘇36個縣級②及以上城市為樣本,計算“兩指標”增長速率,采用協同度模型和協同類型模型,分別考察全省各區域、各城市綠地增長的協同情況及差異特征。“建成區綠地率”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數據來自1996—2013年《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報》③。
3.2 研究方法
3.2.1 “兩指標”增長速率
本文以年均遞增速率計算“兩指標”年增長率[9]公式為:
(3)
(4)
R1、R2分別為建成區綠地率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的年均遞增速率;Xe、Xb(Ye、Yb)代表研究末期與初期的建成區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te、tb代表研究末期與初期。
3.2.2 協同度模型
根據協同度分析模型[5],得出公式為:
(5)
R1、R2含義同上,D代表“兩指標”增長協同度。
由于影響R1、R2變動幅度的因素具有差異性、階段性,所以允許D值在一定閾值范圍之內。根據公式(5),當R1、R2均為正值并相等時,D值最大,為1.414;反之,R1、R2均為負值并相等時,D值最小,為-1.414;依據D值劃分4種協同度類別:C≥1.40為協同(相差0.5倍以下),1.40>C≥1.35為較協同(相差0.5-1倍),1.35>C≥1.30為欠協同(相差1~2倍),C<1.30為不協同(相差2倍以上)[5]。
3.2.3 協同類型模型
根據相關研究[10],引用協同類型模型。因本文研究時段跨度較長,在此期間江蘇城市綠地建設發展迅速,為在協同類型分析中全面呈現“兩指標”在不同時間階段的增長情況,將研究周期劃為4個時段,起止時間均以整年分為主,為探析整個時段江蘇城市綠地發展情況故將1996—2013年劃為時段5(表1)。在不同時段的R1、R2基礎上,以其均值加0.5個標準差計算出標準值S1、S2。
通過將不同時空的R1、R2分別與標準值S1、S2進行對比,高于S1、S2為“高建成區綠地率增長型(高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長型)”,低于S1、S2為“低建成區綠地率增長型(低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長型)”,將R1、R2的類型相互組合后可劃分為雙高型、雙低型、建低型、人低型共4種協同類型。
根據公式(3)至公式(5)分別計算研究時段內各單元的R1、R2、D值,并劃分協同度(表2)及協同類型類別(表3)。
4.1 江蘇省“兩指標”增長協同度特征分析
4.1.1 各區域“兩指標”增長協同度特征
時段5,蘇南、蘇中、蘇北“兩指標”增長協同度差異明顯,區域協同度排名依次為蘇中(1.409 4)>蘇北(1.364 4)>蘇南(1.280 0)。
蘇南屬不協同,全省協同度排名最高與最低者均在此地區,兩極分化最為顯著。R2(6.62%)與蘇中、蘇北相近,而R1(2.39%)明顯滯后R2,促使協同度最低。由于該時段蘇南社會經濟發達,城市綠地建設已達到較高水平,建成區綠地規模擴張速度開始放緩,R1較低,而對于城市休憩空間的不斷重視使得公園綠地在城市綠地中的比重仍在持續迅速提升,使R2仍保持較高速度。
蘇北屬較協同,主要由于1996年之前,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及地理條件的限制,蘇北的城市綠地建設起步較晚。后來,隨著針對蘇北扶持政策的相繼出臺,蘇北經濟迅速發展,政府對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加強,科學、穩步地推進了城市綠地發展,“兩指標”協同、快速提升。蘇北地區綠地增長水平分布較均衡,差距較小,且R1(3.92%)、R2(6.86%)保持較協同狀態,說明蘇北城市綠地的發展健康有序。
蘇中屬協同,主要由于蘇中毗鄰蘇南、蘇北,城市規模擴張受限,建成區擴張速度緩慢,促進了建成區綠地規模與公園綠地規模擴展的相對同步,同時人口提升速度穩定也保證了R1(4.88%)和R2(5.76%)的同步發展。協同的城市占該地區總數27.27%,高于其他地區。 “兩指標”增長的良好協同關系是以長期同步且快速提高為表征,要整體提升蘇中城市綠地建設水平,就必須注重在保證“兩指標”協同的情況下,提高R1和R2。
4.1.2 各城市“兩指標”增長協同度特征
金壇、宿遷等7個城市為協同。宿遷R1和R2在高速增長下協同,主要由于1996年7月國務院撤銷縣級市宿遷改為地級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推動建成區綠地及公園綠地規模的迅速擴展,城市綠地水平不斷提升,逐漸從全省較差水平上升到中游水平。靖江、南通、句容、太倉、如皋為較高速率的協同。金壇為低速下的協同,且協同度排全省第一,但由于R1、R2較低,到2013年,該市城市綠地水平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故應加強經濟投入、政策扶持等措施,推動金壇城市綠地進入快速且協同的增長狀態。
常州、泰州、張家港等10個城市為較協同。海門為較高速下相對協同。常州、張家港、揚中、大豐、邳州屬于中速下較協同,R1、R2在一般速率下相對同步。泰興、興化、啟東、新沂屬低速增率下較協同,雖然R1、R2相對協同,但由于增速較慢,各市綠地水平排名與發展之初相比有所下降。
高郵、東臺為欠協同,R1、R2分別在較高、較低速率下的欠協同。2013年,高郵“兩指標”遠落后于東臺,且兩市均低于全省標準水平。高郵在R1、R2緩慢且欠協同的狀態下城市綠地水平全國排名大幅下降;東臺由于R1較慢,并與R2不同步,使城市綠地水平提升緩慢。

表2 江蘇省“兩指標”增長協同度(1996—2013年)
不協同城市共18個,除泰興R1>R2,其他城市R2均為R1的2倍以上。南京、無錫、揚州、常熟、昆山、宜興的R1、R2適應自身的發展規律,到2013年,城市綠地水平均為全省頂尖水平,增長狀態屬于城市綠地建設高水平下的不協同[5],即建成區綠地規模伴隨建成區規模擴張速度放慢而減緩,公園綠地規模在建成區綠地規模中的比重迅速提升。鎮江、江陰、丹陽、儀征由于R1、R2緩慢增長且不協同,2013年,城市綠地水平均大幅下降到全省較差水平。蘇州、連云港、淮安城市綠地建設水平一般,R1、R2速率一般且不同步。

表3 江蘇省“兩指標” 增長協同類型(1996—2013年)
4.2 江蘇省“兩指標”增長協同類型特征分析
4.2.1 各區域協同類型特征
蘇南4個時段“雙高型”數量銳減,“雙低型”呈激增趨勢。蘇中4個時段“雙低型”城市逐步減少,“建低型”數量逐漸增加。蘇北“雙低型”逐步減少,“人低型”呈遞增趨勢。
主要原因有:1)大部分城市的R1、R2隨著城市綠地水平的提高而降低。2)蘇南綠地增長內部差距顯著,大多城市綠地建設起步早、發展快,早期含較多“雙高型”,后期最早進入高水平的“雙低型”;個別城市綠地建設基礎薄弱,后期動力不足且持續徘徊在低水平的“雙低型”。3)蘇中城市綠地建設發展較快,起步雖晚但后期發展動力較足,且“兩指標”長期協同。4)蘇北城市綠地基礎較薄弱,但“兩指標”增長穩健有一定后勁,由于R1>R2在全省普遍存在,導致蘇北“人低型”呈增加趨勢。
4.2.2 各協同度城市協同類型特征
將各城市按1996—2013年的協同度和協同類型進行分類(表4)。“不協同”含“雙低型”和“建低型”2種類型;“欠協同”含“雙低型”和“建低型”;“較協同”含6個“雙高型”及1個“雙低型”。

表4 江蘇省各協同度城市協同類型分類表(1996—2013年)
南京為不協同的“雙低型”,且各時段均為“雙低型”。南京為副省級城市,城市綠地建設早期已達到全省最高水平,2005—2013年,城市規模擴張速度過快,建成區綠地趨于飽和,R1為負增長、R2增幅不大,是綠地增長不協同的主要原因。同類分組中的揚州、無錫、昆山等情況與南京相似,后期發展重點為逐步緩和R1顯著滯后于R2的狀況,確保城市生態空間和游憩空間的配套發展。
淮安、鹽城、丹陽、儀征為不協同的“雙低型”,各時段均以“雙低型”為主。因為4市綠地建設基礎較好,但受社會經濟水平限制,建成區擴張速度減緩,建成區綠地規模擴展速度遠低于公園綠地規模擴展,導致R1嚴重滯后于R2。綠地長期低速增長致使4市的排名大幅下降,因此亟需轉變協同類型,調整為“雙高型”,合理刺激城市綠地的協同增長。
蘇州為不協同的“建低型”,“時段1—4”分別為“雙低型” “建低型” “建低型” “雙低型”。依托于蘇州優越的自然地理資源和良好的經濟實力,城區公園綠地迅速增長,但建成區規模擴張迅速且建成區綠地建設存在滯后性,導致R1提升動力不足,遠低于R2,多次出現“建低型”,需采取“人低型”模式調和,同類分組中鎮江與蘇州相似。
高郵為欠協同的“雙低型”,東臺為欠協同的“建低型”。高郵R1、R2持續低于全省標準水平,即使“時段3”轉為“雙高型”未能改變其成為全省城市綠地水平最差的城市之一。因此,繼續借助“雙高型”刺激城市綠地發展。東臺的短期協同類型未影響其城市綠地相對發展水平,“兩指標”排名波動不大,若想進一步提高相對水平,也可適當采用“雙高型”。
常州、泰州等7市為較協同的“雙低型”。常州協同類型情況類似南京,但其余城市綠地建設基礎較差。雖然“兩指標”較協同,但R1、R2相對水平較差,城市綠地建設發展緩慢,“兩指標”排名均不理想。海門、張家港、邳州分別為較協同的“雙高型”“建低型”和“人低型”,且各個階段協同類型均符合其作為縣級市發展背景和城市綠地建設發展規律,到2013年,三市“兩指標”的相對水平均明顯提高。
南通、宿遷、太倉等6市為協同的“雙高型”,是城市綠地建設初中期最理想狀態的增長,能推動綠地水平的迅速提高。金壇為協同的“雙低型”,但由于各時段均為“雙低型”,R1、R2遠滯后于全省標準水平,導致該市綠地建設水平提升緩慢,逐漸成為全省最低水平。
1) 1996—2013年江蘇“兩指標”增長協同關系較差,且未出現逐步優化趨勢。R1明顯滯后于R2是造成“兩指標”增長長期不協同的關鍵原因,歸根結底是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而導致的人口規模增加長期滯后于建成區規模擴張。
2) 從協同度來看,蘇南、蘇中、蘇北的協同度區域差異顯著,蘇中為協同,蘇北為較協同,蘇南為不協同。從協同類型來看,各時段各地區均保持50%以上的“雙低型”。蘇南“雙高型”和“雙低型”分別呈遞減和遞增趨勢,但區域內部綠地增長水平差距顯著,兼有城市綠地水平較好和較差的“雙低型”城市。蘇中“雙低型”城市減少,“建低型”城市增加。蘇北“雙低型”逐步減少,“人低型”呈遞增趨勢。
注釋:
①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005年及之前為“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統一描述,一致采用“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同理“公共綠地面積”也統稱為“公園綠地面積”。
② 本文按照2013年江蘇省行政區劃劃分,分別有1個副省級城市(南京),12個地級市(無錫市、徐州市、常州市、蘇州市、南通市、連云港市、淮安市、鹽城市、揚州市、鎮江市、泰州市、宿遷市),23個縣級市(江陰、宜興、溧陽、金壇、常熟、張家港、昆山、太倉、丹陽、揚中、句容、靖江、興化、泰興、儀征、高郵、啟東、如皋、海門、東臺、大豐、新沂、邳州)。
③ 1996-2005年為《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報》,2006-2013年更名為《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
[1]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園林綠化評價標準:GB/T50563-2010[S].北京: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0.
[2]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2015-09-21)[2016-05-10].http://www.jiangsu.gov.cn/zwhd/201509/t20150921_403301.html.2015-09-21.
[3]李林,楊澤寰.區域創新協同度評價指標體系及應用:以湖南省14地市州為例[J].科技進步與決策,2013,30(19):109-114.
[4]徐驊,劉志強.我國城市建成區綠地率差異實證分析:基于1996—2013年城市面板數據[J].規劃師,2016,32(4):125-131.
[5]劉志強,洪亙偉,王俊帝.中國建成區綠地率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長的協同度研究[J].中國園林,2015,31(9):120-124.
[6]邢琳琳,劉志強.我國城市建成區綠地率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失調特征及差異[J].規劃師,2015,31(6):108-113.
[7]劉志強,王俊帝.基于錫爾系數的中國城市綠地建設水平區域差異實證分析[J].中國園林,2015,31(3):81-85.
[8]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2013年)[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4.
[9]趙可,張安錄,馬愛慧,等.中國1981—2007年經濟增長與城市建設用地關系分析[J].資源科學,2010,39(12):2329-2335.
[10]譚術魁,宋海朋.我國土地城市化與人口城市化的匹配狀況[J].城市問題,2013(11):2-6.
Research on Syner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Space Growth Rate at Built Districts and Per Capita Public Green Space Area Increase in Jiangsu Province
Liu YeLiu Zhiqiang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uzhou,Suzhou215011,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36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as research unit to research the syner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wth rate of green space at built district and per capita public green space area increase from 1996 to 2013. The result showed: 1) The syner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dexes” is unsatisfactory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while the growth rate of green space rate at built district lagging far behind the that of per capita public green space is the key reason for the phenomenon; 2) From the 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synergic relationship in Middle Jiangsu is better than that in South Jiangsu and Northern Jiangsu, and the synergic relationship in South Jiangsu is the worst; 3) At the level of cities, Nanjing, Suzhou, Wuxi,etc. have worse synergic relationships, while Nantong, Suqian and other cities are in better synergic relationships.
green rate at built district, per capita public green space area, synergic growth, Jiangsu Province
2016-05-05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研開發項目(編號2009-K6-5)、蘇州科技大學“風景園林學”江蘇省重點(培育)學科、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和江蘇省建設系統2013年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3ZD03)和蘇州科技大學2015年度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編號SKCX15_015)共同資助
劉曄(1991-),女,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理論。E-mail:168358230@qq.com
劉志強(1975-),男,副教授,風景園林學碩士生導師,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理論。E-mail:l_zhiqiang@163.com
10.3969/j.issn.1672-4925.2016.0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