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四川工商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全媒體時代高校學生美育與德育教育方法探索
陳紅梅
(四川工商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的美育與德育教學方法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思想多樣化的發展需求。本文簡要介紹了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及其對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與行為習慣產生的影響,重點探討了高校應如何積極探索出全新的美育與德育教學方法,努力塑造并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三觀,促進其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視唱練耳;竹笛教學;音準;節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全媒體技術極大地豐富了信息的傳播途徑,給高校大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網絡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以及行為習慣等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給高校的美育與德育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顯然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大學生多樣化的精神文化發展需求了,高校應充分利用全媒體平臺,盡快探索出一套合適的美育與德育教學新路徑,提高學校的美育與德育教學水平,保障大學生三觀意識的正確樹立,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全媒體”的“全”有兩層含義,一是字面意思,即包括了電視、報紙、衛星等在內的各種類型的人體感官能夠感受到的傳播工具;二是,“全媒體”能夠緊密貼合受眾需求,從而選擇最佳的傳播形式與渠道,既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信息的傳播程度,也為大學生等受眾提高了更好的服務。雖然目前學術界并沒有學者正式提出有關“全媒體”的明確的概念界定,但經過近幾年的發展,人們開始不斷完善其相關概念,并將其廣泛應用于新聞傳播領域、教育領域等等。
全媒體時代的傳播擁有強大的交互聯動功能,用戶能夠實現全時在線,隨時隨地自由地傳輸各類文件等等。全媒體時代環境下各種傳播方式之間彼此互補,動靜結合,逐漸形成了信息傳播的新格局。
(一)容易滋生網絡暴力等不良現象
全媒體傳播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虛擬性,大學生可以自由地傳播信息及言論且身份是隱匿的,即法律及責任對他們的約束力極低,這就很容易使一部分學生滋生不負責任的心理,在網絡上發布不實信息,肆意侮辱謾罵他人,中傷他人名譽等等;有的學生則會利用網絡漏洞盜取他人的信息或財產,污染媒介環境。在當代社會,校園網絡暴力和網絡詐騙等現象時有報道,高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及時地對大學生們的行為加以引導,糾正他們錯誤的思維模式,使其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
(二)大學生過于依賴全媒體技術,引發信任危機與人格障礙
許多大學生的個人意志不夠堅定,缺乏足夠的自控能力。雖然全媒體時代傳播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但也使不少人因此而產生依賴心理。網絡世界具有虛擬性,許多學生喜歡通過網絡表現自我或釋放個人情感,但也容易養成遇到問題就逃避的習慣,最終沉溺于網絡世界中虛擬的滿足感與成就感,無法自拔。
此外,長期處于虛擬的網絡社交關系,很容易引發現實人際交往的信任危機,甚至有的人不能正確切換網絡和現實世界的身份,或者過于頻繁的人格切換都會引發心理危機,最終導致人格障礙。
(一)建設全媒體教育平臺,構建美育與德育教學的新陣地
高校應充分利用全媒體技術,構建專門的校園教育平臺,實現與學生的零距離即時溝通交流,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生也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到學校相關政策信息的實施。此外,學校教育科研機構還應積極探索全媒體時代傳播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發展與變化的特點,加快構建適應全媒體時代發展需求的高校美育與德育教學的新陣地。
(二)加強全媒體美育與德育教育隊伍的建設
高校教師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有關全媒體時代有關的知識儲備,以便在課堂上與同學進行更好地互動交流。許多教師對美育和德育教育的教學模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說教式”層面上,忽略了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拉大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不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師有必要利用全媒體技術,深入學生群體,在互動活動中了解學生的思維變化特點,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必要的指導,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三觀意識。
(三)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與自律意識
學??梢酝ㄟ^開設講座或選修課的形式來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并將其納入素質教育的范疇之內,將其滲透到各個學科的課程教學當中。此外,高校還可以邀請相關企業技術人員來學校開展講座,向大學生普及全媒體技術的發展趨勢,幫助他們正確看待全媒體時代傳播的利與弊,加強他們的法制觀念與自律意識,由內而外地實現美育與德育教育工作的內化。
總而言之,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全媒體時代傳播環境中,高校應密切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一方面要重視全媒體時代傳播給大學生身心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及時糾正并引導大學生的思維模式與行為習慣;另一方面,應充分借助全媒體平臺,加強完善大學生美育與德育教育工作,從本質上幫助學生由內而外地塑造正確的三觀,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與判斷能力,真正做到美育與德育的內化,強化他們的個人主體意識,為其今后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審美與道德基礎。■
[1] 徐向陽,陳云玲.新媒體視域下“90后”大學生德育工作面臨機遇與挑戰[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4.
[2] 郭玉良.大學生德育工作機制的創新路徑探索——以北方工業大學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6.
[3] 李安英,徐兵,劉英飛.新媒體對高校德育的挑戰及對策[J].湘潮,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