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一
(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論音樂表演藝術中的炫技美
李天一
(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炫技”這一現象蘊含著時代和社會的精神內涵,“炫技美”存在著其內在的價值和意義,本文分別從“一種人化產物”、“音樂活動關系中的存在”、“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三個部分進行論述對“炫技”這一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常見現象予以肯定。
美感;炫技美;音樂藝術
在音樂表演藝術中,但凡提到“炫技”想到的通常都是演奏者對樂曲中急速段落以及高超的難度技巧駕輕就熟的運用,這種“炫技”現象,因為與傳統美學觀念中,“內容大于形式”、“技不如道”等一系列理念相違背,所以往往很難得到普遍認可。認為其“沒有音樂內涵、沒有情感、甚至沒有美感可言”然而筆者認為,就審美而言,“炫技”的美是應該給予充分肯定的。差別在于人們應該如何來欣賞這種“炫技美”。
對于“炫技中沒有情感內容”這一論斷,明顯陷入了音樂美學中“情感論”的誤區。現代對于音樂的審美也多從演奏者的感情表現是否到位,樂感如何,是否能觸動觀眾等入手,這何嘗不是一種“情感論”的直接表現。這使樂曲中那些“抒情性”、“敘事性”的段落更為人所津津樂道,而“炫技”性段落由于速度以及技術等種種原因,其所謂的“抒情性”很難體現,因此難以被人所認可。然而“情感”并不是美的唯一標準,只從情感出發判定“音樂的美”則容易陷入唯心主義的錯誤論斷中。
辯證唯物主義中,美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產物。沒有人類社會,就沒有美?!啊谏鐣?,對于人來說,既然對象的現實處處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都是人的現實,也就是說,都是人自己的本質力量的現實,那么對于人來說,一切現象都是他本身的對象化,都是確定和實現他的個性的對象,也就是他的對象,也就是他本身的對象。”這就是馬克思《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闡述的“人化自然”的過程。作曲家將人語言和生活中的音調加以概括、選擇,對這些音調與旋律按照自己的需求加以人化,使其具有人的精神意識。演奏者在演奏音作品的過程中也同樣給這一過程賦予了音樂之外的精神內容。由此可見其演奏過程中的“炫技”行為也必然是一種經人異化的產物,所體現的是一種人類特有的精神內涵。因此,單從情感方面判斷“炫技美”顯然是片面的。
很多學者認為,炫技只是一種對復雜技巧的鋪展式炫耀。這種觀點割裂了音樂本體與表演者、作曲家以及觀眾之間的整體關系。
黑格爾在其《小邏輯》中有過論述“存在之反應他物與存在之反應自身不可分……。存在……包含有與別的存在之多方面的關系于其自身,而其自身卻反應出來作為根據,這樣性質的存在便叫做物或東西”所以任何事物本身,以及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關系,實際上也是決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對于“炫技”這一行為的美感體驗,必然要與作曲家、表演者、觀眾相聯系,從與其之間的相互關系入手,抓住其存在的本質。作為音樂表演藝術的音樂家在進行具有難度技巧的樂段演奏時,對于這種炫技行為的欣賞,必然也會延伸到演奏者作為一個人所擁有的常人難以具備的特殊的能力所迸發的光彩之中。這種完成高超難度的堅強毅力,以及其背后所付出的努力等種種“人性美”都應該蘊含在“炫技美”的范疇之中。
因此在欣賞音樂表演中的炫技美時,不能單純的以音樂本體為審美對象,更多的應該將其放在整個音樂活動的相互關系中,在其獨特的內驅力中感受炫技帶來的心靈震撼。
有些人簡單的認為,在炫技樂段中,急速進行的樂曲會產生一種快感,并將這種快感認為是一種炫技的美感。這種論斷是片面的。快感本身并不是美感,但它是產生和構成美感的必要條件。
馬克思曾強調審美感的人類歷史性質。“人類在改造世界的同時也就改造了自己。人類靈敏的五官感覺是在這個社會生活的實踐斗爭中不斷發展、精細起來,是他們由一種生理器官發展形成一種人類獨有的‘文化器官’。……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任何意義,對于它,音樂不是一個對象……社會的人的感覺與非社會的人的感覺是不同的?!保ā?884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是生物和社會的綜合產物,人的五官作為生理存在可以體驗快感,而作為社會的存在,則能夠引起美感。
因此人的美感是社會歷史的成果,體現了一個民族和時代的特征?!办偶肌笔巧鐣l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經濟穩步發展,文化頻繁交流,使得超越和挑戰的觀念成為可能,復雜的技術和技巧,是人類精神以及身體達到最佳狀態的滿足表現。如中國民族器樂移植外國曲目,將復雜的技巧運用到民族器樂的演奏中,正是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發展,對外文化交流的影響下,民族傳統技藝尋求突破,體現個性及現代化這一社會要求在音樂意識形態領域的體現。由此可見炫技不只是音樂文化的要求,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炫技美”所體現的不只是一種技術和人性上的美感,更是一種社會美感,一個不斷進步,飛速發展的現代化的時代美感。
炫技這一現象蘊含著時代和精神的內涵,“炫技美”必然有其內在價值和意義。但是,本文對于“炫技美”的肯定并不代表贊同對炫技的濫用,怎樣把握樂曲中炫技段落的比例,怎樣在傳統與現代,抒情與炫技等種種矛盾中找到一種平衡,是學者們接下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p>
[1] 馬克思.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黑格爾.小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 李澤厚.美學四講[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