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秦生
(天水師范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清水道教音樂文化研究綜述*
楊秦生
(天水師范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源于全真道派,起于甘肅省天水市的漢族宗教音樂——清水道教音樂以“全真正韻”作為其兩大支派宮觀“龍門”與“華山”的統一范本,由道士口傳口授道樂,四處游方之下,地方韻使其道樂的風格頗具特色。
清水道教;音樂文化;審美價值
雅樂高奏,妙音裊裊;鳳蕭鴛管,一唱三嘆。道教音樂是在道教活動中所使用的音樂,簡稱“道樂。道士們為了“絕塵欲,煉心性”須得定期面對神靈上殿誦經,以顯心志。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音樂——清水道教音樂在發展和傳承的過程中也有了派別之分,“華山”、“龍門”兩派至今以其各自鮮明的特色共存于清水的大小道場。千百年,道聲悠揚,雖歷經滄桑歲月,遭受風雨磨礪,清水的道教音樂至今卻已綿延相傳了四五百年。樂義由娛神而娛人,揚善棄惡,憑以音樂凈濯人的心靈。在文藝活動極度貧乏的過去,它曾長久地活躍于清水的高天厚土,為辛勤勞作的人們帶去安慰,為他們祈求幸福、安康和吉祥?,F在,清水道教音樂依舊不息,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之內,心田之上。
清水,古稱上邽,素有“隴上要沖,關西首障”之美稱,相傳為黃帝的誕生地和秦人的始興之地,是古絲綢之路隴山道的咽喉所在。清水東面的隴山,即關山,乃中國歷史上一條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線,因而演變為古代內地與西北之間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必經之地,這也為清水道教音樂的生長和傳承培育了特殊的地理環境。
(一)清水道教音樂的發展之源
明萬歷年間,民間已有清水道教音樂的開源之說,其源頭出自秦漢神仙方士重個人修養,以修道成仙為宗旨。當時的音樂相較于今日而言,依然比較簡單,但是清水道教音樂的基礎想象創造力已經初有體現;到了民國時期,經歷了幾百年間的發展,這一派音樂達到鼎盛時期,類型多樣、想象豐富,逐漸成為當時的潮流音樂。[1]而中國傳統音樂與民間各種其他類型的音樂,通過單獨演奏、大家傳播等方式手段,慢慢發展起來,并且相互吸收,包含了各門各類的音樂文化與特征。
(二)清水道教音樂文化特點
道樂,民間謂之“經韻”,道場則俗稱之“念經”、“唱經”。清水道樂作為各道教活動中的專用音樂,其經詞和曲調隨著道場的不同,也略微演變有所不同。道場的搭建有繁簡之分,道場法事也根據事件有大小之分,分為:六分、八分、十二分、二十四分等道場。道場規模則根據法事大小選擇,分大意味著道場規模也必須有相應規模,分小則道場所需一應從簡。
道教音樂作為一種綜合表演形式,在初創時,并用聲腔,器樂,打擊樂。管樂主要是用笙、簫、笛等樂器齊奏曲調,打擊樂則用于各種不同曲調之間的起承轉合、氣氛烘托。經詞即理解為現代歌曲的歌詞,一般具有典型的道教色彩,其義甚遠。道樂曲調悠揚,抑揚頓挫,富含深情。[2]清水道樂由于曲調繁多,約莫360余種,廣泛用于各大道場演奏中。蓋因經詞繁多,道樂常?!皳Q詞不換調”,一曲到底,因而其內容豐富,每換一詞,又有新的詞義,使用用途及其廣。
(一)道教思想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文化塑造
在道教長久的發展過程中,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虛實相依和形神具備兩要素中,二者共同塑造了傳統音樂文化中的真實可感的特性。中國古代有關于虛實相依的文化音樂作品、小說故事眾多,如著名的桃花源記中,記述了與當朝完全不同的秦朝先民的生活狀態,作者往往借用這類不可能發生的“虛假”的故事。來映射那一個朝代人們不可說的話,從而含蓄地表達了群眾的真實思想。[3]再者,中國的古琴音樂中也有這層表達,古琴的演奏方式可以細分為按音、泛音和散音。以三種演奏方式的不同演繹虛實共生的音樂之美,這也是演繹至后世的道教清水音樂文化的歷史走向。
形神具備的音樂審美,在古代的音樂表達和演奏也有具體長足的發展。古代奏樂者的思想境界,可依照演奏的性質來區分,低級者僅僅是能夠完整演奏,中級演奏者則可以有感情地表述音樂之美,思想境界最高的人則可以達到道家宣揚的“形神具備”的境界。所謂形神具備,即是作者對于音樂的理解,和音樂本身的文化底蘊能夠完美相融,從而達到如流水般自然、流暢的境界,演奏者和聽眾都可以憑借音樂進入到自由的思想空間中去。
(二)道教的創造性想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包含豐富的想象力,其中中國傳統三大教“儒釋道”皆有促進和提升創造力的貢獻,其中道教因為本身宗教性質的自由、外延豐富等特點,給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創造性思維提供具體的方式方法,和想象力素材。[4]道教思想中的精華部分包括逍遙和齊物。逍遙的思維方法和齊物的想象特征,賦予傳統音樂文化獨特的魅力。道家“逍遙”的境界要求人達到物我兩忘、超脫自然和世俗、無所依賴、極度自由的思想境地。在中國古樂器演奏的樂曲中,古箏代表作《高山流水》等代表作品,往往利用樂器寬闊的演奏空間,在表達自然空靈和自由的特性時,往往不采用具體的演奏說明,演奏者可依照心性自由演奏創造,這其中包含了人們極高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5]“齊物”之思,在于人們需要破除萬物之間的高低貴賤的等級之分,將自己置于天地萬物之間,承認每一個個體的意義和價值,各種物體生靈皆有存在的必要。也可以利用形象力將自身物化,逍遙于萬物之間。
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戲曲,包含眾多擬物、虛化特征。言之有物,并采用大量擬聲詞和假借他物。來表現自由、平等的思想追求。傳統樂器的抒情曲調中,利用這種擬物的表演手法,不斷增加了樂曲的豐富性,給人們帶來新奇的體驗。
[1] 楊秦生.清水道教音樂的表演形式和藝術特征研究[J].黃河之聲, 2016,09:111.
[2] 范琳琳.道教思想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影響——以清水道教音樂文化為例[J].黃河之聲,2016,09:116-117.
[3] 杜新平.清水道教音樂的地域性特征研究[J].黃河之聲,2016,09:121.
[4] 杜新平.淺論清水道教音樂的保護和利用[J].音樂大觀,2014,06:131.
[5] 趙書峰.湖南瑤傳道教音樂與梅山文化[D].中央音樂學院,2011.
楊秦生(1960-),甘肅天水人,天水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教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史學。
甘肅省教育廳科研項目《清水道教音樂文化研究》研究成果(1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