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波
?
武川鎮豪強酋帥在西魏北周府兵體系地位考論
——兼析陳寅恪府兵制研究的相關觀點
薛海波
摘要:自宇文泰成為關隴軍統帥開始,他與趙貴等武川鎮豪強酋帥之間就是統帥與部屬的關系。所謂“等夷”,僅是指趙貴等人與宇文泰在北魏六鎮社會中形成的同等輩分和六鎮起兵以來的深厚資歷。趙貴等武川鎮豪強酋帥成為柱國,并不是因為“等夷”關系,也不是宇文泰要追求鮮卑八部舊制的形式,更非趙貴等人的軍政勢力所迫,而是宇文泰為穩定邙山戰后大批關隴等地土豪、鄉帥軍階晉升給軍隊內部等級秩序造成的劇烈變化,協調軍隊中各群體、各將領政治地位的現實考慮。趙貴等柱國既不掌握府兵調動權,也沒有供養大批府兵的能力,同樣無法通過賜胡姓來控制府兵,更談不上在府兵中形成所謂強大的派系。柱國僅是其群體軍中元老地位的象征。在宇文護的打壓下,北周宗室取代了武川鎮豪強酋帥在柱國層所占的多數地位,形成了北周皇帝與宗室共掌府兵的軍事分權結構。出于集軍權于皇權的考慮,北周皇帝與掌軍宗室之間的政治殘殺不斷。楊堅代周建隋,與之有很大關系。
關鍵詞:關隴集團;宇文泰;府兵制;武川鎮豪強酋帥;軍階



一、宇文泰、趙貴等武川鎮豪帥在大統前期西魏軍中的政治地位
北魏永熙三年(534)正月,宇文泰被賀拔岳軍諸將擁立為統帥后,孝武帝就下詔明確了宇文泰對包括趙貴等武川鎮豪帥在內賀拔岳軍諸將的統領關系,“賀拔岳既殞,士眾未有所歸,卿可為大都督,即相統領”*《周書》卷一《文帝紀上》,第6頁。。孝武帝出于利用宇文泰東出,助其與高歡決戰的目的,不斷提升宇文泰官職,授予宇文泰軍政大權。五月,宇文泰被孝武帝授兼尚書仆射、關西大行臺。其中,“關西大行臺”使宇文泰享有指揮關西地區軍事行動、征發關西諸州兵力的權力。七月,孝武帝入關后,加授宇文泰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八月,進位丞相*《周書》卷一《文帝紀上》,第10、13頁。。這使宇文泰控制了西魏朝廷所在地雍州和行政中樞尚書省,成為西魏朝廷地位最高的官員。大統元年(535)正月,宇文泰毒死孝武帝,擁立魏文帝建立西魏后,進位督中外諸軍事*《周書》卷二《文帝紀下》,第21頁。。該職在權力上雖不如都督中外諸軍、監中外諸軍,但在宇文泰掌控關隴軍政的形勢下,該職實際上使宇文泰具有指揮調動西魏軍隊的大權*雷家驥:《從督軍制、都督制的發展論西魏北周之統帥權》,《中國中古史研究》第8期,臺北:蘭臺出版社,2008年,第48、64頁。。大統三年(537)六月,小關之戰大勝后,魏文帝加宇文泰錄尚書事,總攬朝政。十月,沙苑大勝后,魏文帝以宇文泰“建中興之業”授予其柱國大將軍*《周書》卷二《文帝紀下》,第22、24頁。,官位在丞相之上,政治地位達到最高層次。


二、大統前期西魏軍隊的結構與宇文泰“仿周典,置六軍”



雖然大統九年(543)西魏在邙山大敗,但這不等于大統前期的整軍沒有成效。大統五年整軍之前,宇文泰能夠與高歡對陣的兵力只有三萬左右*[日]氣賀澤保規:《府兵制研究——府兵兵士とろの社會》,東京:同朋舍,1999年,第27頁。,且軍資嚴重缺乏。從大統五年整軍開始至邙山之戰前,宇文泰所率堪戰之軍從三萬人迅速擴充到至少六萬人之上,將領群體也隨之擴大,軍資器械也有大幅度增加*《魏書》卷十二《孝靜帝紀》:“齊獻武王討黑獺,戰于邙山,大破之,擒寶炬兄子臨洮王森、蜀郡王榮宗、江夏王昇、巨鹿王闡、譙郡王亮、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太子詹事趙善、督將參僚等四百余人,俘斬六萬余,甲仗牛馬不可勝數。”(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06頁)。這其中必然有不少關隴等地土豪及其武裝。由此推知,大統五年至八年,宇文泰利用魏文帝的權威,通過“仿《周禮》,作六軍”,有效地將一批關隴等地土豪及所率鄉里武裝和擁有的經濟資源,整編到由他直接指揮的中央軍之中。因此,大統前期整軍活動,就已使關隴等地土豪成為西魏中央軍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為大統九年宇文泰廣募關隴等地土豪從軍奠定了基礎。
三、大統后期西魏軍隊結構的變化與趙貴等武川鎮豪帥任柱國的原因
在邙山之戰中,武川鎮豪帥及其統率的鮮卑步騎仍是西魏軍隊主力,起初還曾重創東魏軍隊。《資治通鑒》卷一五八《梁紀十四》“梁武帝大同九年正月”條:“泰為中軍,中山公趙貴為左軍,領軍若干惠等為右軍。中軍、右軍合擊東魏,大破之,悉俘其步卒。”后來由于高歡重點進攻趙貴所率領的左翼,趙貴等人抵擋不住而率先撤退,導致宇文泰全軍潰敗,“及戰,惠為右軍,與中軍大破之,逐北數里,虜其步卒。齊神武兵乃萃于左軍,軍將趙貴等與戰不利,諸軍因之并退”*《周書》卷十七《若干惠傳》,第281頁。。趙貴雖因此在戰后從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被降為驃騎將軍、大都督,然而,邙山之戰對武川鎮豪帥的影響并不止于此。據《魏書》卷十二《孝靜帝紀》記載,邙山之戰西魏軍隊大敗被“俘斬六萬余”,這幾乎相當于西魏軍隊主力的總數。作為高歡重點進攻的目標,趙貴等武川鎮豪帥在西入關中時所帶領的鮮卑兵士應所剩無幾。因而,邙山之戰對武川鎮豪帥最大的影響在于,其群體從此失去了賴以搏殺戰場的軍事力量,也失去了與宇文泰抗禮的軍事實力。與之相反,邙山之戰中關隴土豪已完全可以與高歡的鮮卑鐵騎對陣:如高平李遠“從太祖戰于邙山。時大軍不利,遠獨整所部為殿”*《周書》卷二十五《李遠傳》,第420頁。,闡熙王雅“從戰邙山。時大軍不利,為敵所乘,諸將皆引退,雅獨回騎拒之。敵人見其無繼,步騎競進。雅左右奮擊,頻斬九級,敵眾稍卻,雅乃還軍”*《周書》卷二十九《王雅傳》,第502頁。,河東裴果“從戰邙山,于太祖前挺身陷陣,生擒東魏都督賀婁烏蘭。勇冠當時,人莫不嘆服”*《周書》卷三十六《裴果傳》,第647頁。。由此,邙山戰后宇文泰“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周書》卷二《文帝紀下》,第28頁。。

趙貴等武川鎮豪帥是否通過其職權和軍隊中所形成的軍事實力,迫使宇文泰授予其柱國等高位呢?趙貴在邙山之戰后至大統十五年(549)被晉升為柱國之前,除大統十五年(549)東魏圍攻潁川,趙貴奉命率軍救援節度東南諸州兵外,沒統率過任何軍隊*《周書》卷十六《趙貴傳》,第262頁。。獨孤信雖從大統七年(541)至十六年(550)一直擔任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但并沒有因長期鎮守隴右,而形成足以迫使宇文泰向其讓步的軍事實力*《周書》卷十六《獨孤信傳》,第266頁。。侯莫陳崇、李虎在大統九年(543)之后就不見有統軍作戰的記載。就武川鎮豪帥群體而言,曾任十二軍將領的梁御(大統四年卒)、若干惠(大統十三年卒)、劉亮(大統十三年卒)、王德(大統十四年卒)以及在武川鎮豪帥群體中輩分威望較高的念賢(大統五年卒)、寇洛(大統五年卒)、賀拔勝(大統十年卒)等也先后去世。這使趙貴等人在軍中缺少可引以為援的力量,在軍事上更缺少能迫使宇文泰向其讓步的實力。
既然趙貴等武川鎮豪帥在大統九年之后的西魏軍隊中既沒有根基,又沒有形成可使宇文泰向其讓步的軍事實力,那么,他們能夠擔任柱國、大將軍、開府等府兵上層官職的原因何在?西魏國家在每次軍事行動之后都要對軍功進行詳細登錄。《周書》卷三十三《王悅傳》:“(大統)十二年,齊神武親率諸軍圍玉壁,大都督韋孝寬拒守累旬,敵方引退。朝廷以寬勛重,遣尚書長孫紹遠為大使,悅為副使,勞問寬等,并校定勛人。”西魏軍隊將領之間十分看重軍功分配和授予,而宇文泰則對軍功授予擁有決定權。《周書》卷二十七《蔡祐傳》:“及從征伐,常潰圍陷陣,為士卒先。軍還之日,諸將爭功,祐終無所競。太祖每嘆之,嘗謂諸將曰:‘承先口不言勛,孤當代其論敘。’其見知如此。”由此,軍功就成為西魏軍隊中不同地域和群體的將領軍階晉升的主要途徑。如武川鎮豪帥劉亮“從擒竇泰,復弘農及沙苑之役,亮并力戰有功。遷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周書》卷十七《劉亮傳》,第285頁。;北魏宗室元定“從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戰河橋……以前后功,累遷都督、征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帥都督”*《周書》卷三十四《元定傳》,第589頁。;原侯莫陳悅部降將豆盧寧“從太祖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除武衛大將軍,兼大都督。尋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周書》卷十九《豆盧寧傳》,第309頁。;關隴土豪李遠“從征竇泰,復弘農,并有殊勛。授都督……沙苑之役,遠功居最,除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周書》卷二十五《李遠傳》,第419頁。;宇文泰侄子宇文護“從太祖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戰河橋,并有功。遷鎮東將軍、大都督”*《周書》卷十一《宇文護傳》,第165頁。。代地豪帥段永“平竇軍,復弘農,戰沙苑、河橋……備在司勛”*庾信:《周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同州刺史爾綿永神道碑》,庾信撰,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856頁。。由上可見,“擒竇泰,復弘農,破(戰)沙苑,戰河橋”等大統前期大戰、惡仗,是西魏國家衡量各群體將領軍功資歷的一個重要標準。

從邙山之戰至大統十四年宇文泰廣置鄉帥前后,軍階達到開府儀同三司及之上,晉升時間明確可考的將領如下:柱國大將軍元欣(大統中期);大將軍于謹(大統七年至八年)、趙貴(大統九年至十四年);開府儀同三司有李虎(大統初年)、侯莫陳崇(大統二年至三年)、李弼(大統元年至二年)、獨孤信(大統三年)、達奚武(大統四年至五年)、宇文導(大統四年至五年)、侯莫陳順(大統五年至六年)、豆盧寧(大統七年至八年)、李遠(大統七年)、梁椿(大統四年至七年)、楊寬(大統五年)、李穆(大統四年至八年前)、王思政(大統八年)、賀蘭祥(大統九年)、長孫澄(大統九年)、楊忠(大統十一年至十三年)等19位*《北史》卷十九《元欣傳》,第699頁。《周書》卷十五《于謹傳》,第246頁;卷十六《趙貴傳》,第262頁。王欽若:《冊府元龜》第一冊《帝王部》(一)卷一《帝系》,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3頁。《周書》卷十六《侯莫陳崇傳》,第269頁;卷十五《李弼傳》,第240頁;卷十六《獨孤信傳》,第265頁;卷十九《達奚武傳》,第304頁;卷十《宇文導傳》,第155頁;卷十九《侯莫陳順傳》,第308頁;卷十九《豆盧寧傳》,第309頁;卷二十五《李遠傳》,第420頁;卷二十七《梁椿傳》,第451頁;卷二十二《楊寬傳》,第367頁;卷三十《李穆傳》,第528頁;卷十八《王思政傳》,第295頁;卷二十《賀蘭祥傳》,第336頁;卷二十六《長孫澄傳》,第431頁;卷十九《楊忠傳》,第316頁。。在鄉帥和中下層將領軍階大規模晉升的背景下,對上列高階將領而言,開府儀同三司已不足以體現其在軍中的資歷和政治地位。由于于謹、趙貴軍階已經達到大將軍,且元欣已達到柱國大將軍,如果宇文泰單獨拿出大將軍授予其中少數幾位,已不能滿足以上眾將領晉升軍階需求。因此,宇文泰必須將以前不輕易授人的柱國大將軍在短時期內有計劃地授予一些將領,才能使因大批鄉帥、中下層將領軍階晉升引發的軍隊等級秩序變動穩定下來。這應是宇文泰將大統三年及此前就已經為開府儀同三司的獨孤信、侯莫陳崇、李弼、李虎等四人沒有經過大將軍,直接升為柱國大將軍的原因之一。
在上述諸將中,元欣的軍階已是柱國,與宇文泰持平,無法再晉升。《北史》卷十九《元欣傳》:“孝莊初,封沛郡王,后封淮陽王。孝武時,加太師、開府,復封廣陵王,太傅、司州牧,尋除大司馬。孝武入關中,欣投托人使達長安,為太傅、錄尚書事。欣于中興宗室,禮遇最隆,自廣平諸王,悉居其下。又為大宗師,進大冢宰、中軍大都督。大統中,為柱國大將軍、太傅。文帝謂欣曰:‘王三為太傅,再為太師,自古人臣,未聞此例。’”可見,宇文泰從西入關中的眾多北魏宗室中選拔元欣為柱國大將軍的原因,一方面有尊奉魏室的政治考慮,另一方面在于元欣屢次出任太傅、太師等諸公職及其擁有旁人無法企及的政治禮遇。元欣任柱國固然有宇文泰安撫北魏宗室的特殊性,但也可看出宇文泰授予柱國的對象,必須是當時西魏軍隊中某一群體、派系的代表人物,且應具有相當的資歷和地位。這也應是宇文泰在于謹、王思政及趙貴等十八位高階將領中,選擇誰為柱國的一條重要標準。


四、從府兵控制權、軍資供應、賜胡姓看趙貴等武川鎮柱國的實際權力
《北史》卷六十“史臣曰”:“周文帝位總百揆,都督中外軍事。魏廣陵王欣,元氏懿戚,從容禁闥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將軍,分掌禁旅,當爪牙御侮之寄……每大將軍督二開府,凡為二十四員,分團統領,是二十四軍。每一團,儀同二人,自相督率,不編戶貫。”如按照《北史》所載,趙貴、李虎、獨孤信、侯莫陳崇等四柱國通過“各督二大將軍”的規定,將掌握大部分府兵的控制權,但實際情況遠非如此。二十四軍建成時就處于宇文泰丞相府控制之下,“自太祖為丞相,立左右十二軍,總屬相府”*《周書》卷十一《宇文護傳》,第168頁。。
西魏廢帝二年(553),宇文泰迫使廢帝元欽下詔“去(其)丞相大行臺,為都督中外諸軍事”*《周書》卷二《文帝紀下》,第33頁。,將統軍的大行臺府改為都督中外諸軍事府。這并不僅是府兵統率機構的簡單合并,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周書》卷三十三《王悅傳》記載,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京兆土豪王悅募鄉里從軍跟隨宇文泰征戰,西魏大統元年(535)任宇文泰丞相府刑獄參軍。大統四年(538)王悅又率鄉里千余人參加河橋之戰,大統六年(540)為大行臺右丞,大統十年(544)轉為大行臺左丞“久居管轄,頗獲時譽”。大統十四年(548),在宇文泰選置鄉帥背景下,王悅先后被授予帥都督、都督的軍階,率所部隨楊忠征隨郡、安陸等地,后升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行臺尚書,領所部隨達奚武征梁漢。由此,王悅應是宇文泰大行臺系統掌軍的主要親信。其所率鄉兵完全處于大行臺系統的指揮調動之下。西魏廢帝二年(553),王悅被宇文泰征還,仍任大行臺尚書。宇文泰改大行臺為中外府后,廢行臺尚書官職。王悅雖以儀同領兵還鄉里,但已無法利用宗族、鄉里關系控制自己所統率的鄉兵,相反卻因欺凌鄉兵,受到國家懲治,《周書》卷三十三《王悅傳》記載:“悅既久居顯職,及此之還,私懷怏怏。猶陵駕鄉里,失宗黨之情。其長子康,恃舊望,遂自驕縱。所部軍人,將有婚禮,康乃非理凌辱。軍人訴之。悅及康并坐除名,仍配流遠防。”既然在大行臺任職多年的親信,宇文泰都能將其廢職還鄉。那么,大行臺系統中的其他多數僚佐,也大致會像王悅一樣,在此次省并官職中歸鄉里,成為有一定軍階,聽命于國家調遣率兵作戰的軍官。

學界往往依據《玉海》卷一三八《兵制》引《鄴侯家傳》的記載,來認識府兵軍資糧賬由誰負擔的問題,“初置府兵,皆于六戶中等已上家有三丁者,選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調,郡守農隙教試閱,兵仗衣、馱牛驢及糗糧六家共備,撫養訓導,有如子弟,故能以寡克眾。自初屬六柱國家”*王應麟:《玉海》卷一三八《兵制》引《鄴侯家傳》,《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46冊,第641頁。。對“六家共備”的解釋是此問題的關鍵。陳寅恪認為:“‘六家’之語俱指李弼等六家,故其‘六家共備’之‘六家’疑亦同指六柱國家而言也。《北史》云:‘甲槊戈弩并資官給’,李書既以府兵自初屬六柱國家,故以‘六家供備’代‘并資官給’,觀其于‘六家共(依《通鑒》通作供)備’下,即連接‘撫養訓導,有如子弟’之語,尤足證其意實目六柱國家。”*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兵制》,《陳寅恪集》,第147頁。既然如此,趙貴等武川鎮柱國仍能通過向府兵提供軍資的途徑,控制大部分府兵。這種看法是不能成立的。數萬府兵的軍資糧賬是一項極為繁瑣和細碎的系統工作。六柱國家如何供給,《鄴侯家傳》沒有具體說明,陳寅恪也沒有解釋。谷霽光認為:“‘六家共備’不可機械地理解為只是六柱國供給全軍。六柱國提供軍備衣糧,也可以包括其統領系統內那些‘首望’、‘鄉豪’的私財贍軍在內”,“六柱國供備軍資,只能作軍將自籌來理解”*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40、43頁。。谷霽光實際上否定了“六柱國家供給說”,但其軍將自籌的解釋仍有缺陷。軍將自籌可以解決一時一地一定數量的軍隊供給,但無法長期維持數萬府兵的日常供給。


宇文泰除可從均田小農中征收賦役外,還建立起了屯田、武器制造等機構來解決一部分的軍資、武器等供應問題。《周書》卷三十五《薛善傳》:“(大統三年后)尋征為行臺郎中。時欲廣置屯田以供軍費,乃除司農少卿,領同州夏陽縣二十屯監。又于夏陽諸山置鐵冶,復令善為冶監,每月役八千人,營造軍器。善親自督課,兼加慰撫,甲兵精利。”府兵制形成前后,西魏從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一整套軍資、糧食調撥體系,國家已具有進行跨地區調撥物資的能力*吳承翰:《五到八世紀財政物流的形成——以軍糧調動為線索》,臺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第102頁。。《周書》卷三十三《趙剛傳》:“(大統十六年)渭州民鄭五丑構逆……宇文貴等西討,詔以剛行渭州事,資給糧餼。”《周書》卷三十七《郭彥傳》:“出為澧州刺史。蠻左生梗,未遵朝憲。至于賦稅,違命者多……先是(北周建立之前)以澧州糧儲乏少,每令荊州遞送。”
可見,在大統十六年府兵形成之時,宇文泰和西魏國家已建立了均田、賦役、屯田、武器制造、糧食調撥等一系列制度,具備解決府兵大部分軍資的能力。這無疑使府兵完全處于宇文泰和西魏國家控制之下。因此,用《鄴侯家傳》所記“兵仗衣、馱牛驢及糗糧六家共備”,來說明大統十六年府兵形成前后的軍資供應情況似不妥。趙貴等武川鎮柱國通過自身經濟實力供養府兵的說法無法成立。


序號姓名所屬群體賜姓賜姓時期賜姓時所任軍階出處1王杰關隴土豪宇文氏大統中至大統十七年撫軍將軍《周書》卷二十九《王杰傳》2劉雄關隴土豪宇文氏大統中至西魏末都督《周書》卷二十九《劉雄傳》3李昶關東士族宇文氏大統末至恭帝二年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八《李昶傳》4崔說關東士族宇文氏廢帝二年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五《崔說傳》5李彥關東士族宇文氏廢帝元年至恭帝二年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七《李彥傳》6張軌關東士族宇文氏廢帝二年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七《張軌傳》7薛端河東土豪宇文氏大統十六年至恭帝二年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五《薛端傳》8鄭孝穆關東士族宇文氏大統十七年至西魏末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五《鄭孝穆傳》9李和關隴土豪宇文氏大統后期開府儀同三司《李和墓志》,《疏證》第325頁10令狐整關隴土豪宇文氏大統十二年至西魏末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六《令狐整傳》11薛善河東土豪宇文氏大統中至恭帝二年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五《薛善傳》12柳敏河東土豪宇文氏廢帝二年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二《柳敏傳》13崔猷關東士族宇文氏大統十七年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五《崔猷傳》14崔謙關東士族宇文氏大統十七年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五《崔謙傳》15申徽關東士族宇文氏廢帝二年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二《申徽傳》16叱羅協代地豪帥宇文氏恭帝三年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卷十一《叱羅協傳》17韋孝寬關隴土豪宇文氏恭帝元年大將軍《周書》卷三十一《韋孝寬傳》18楊尚希關隴土豪普六如氏大統十七年無軍階《隋書》卷四十六《楊尚希傳》19裴文舉河東土豪賀蘭氏恭帝二年威烈將軍《周書》卷三十七《裴文舉傳》20樊深河東土豪萬紐于氏大統十五年至恭帝三年撫軍將軍《周書》卷四十五《樊深傳》21唐瑾關東士族萬紐于氏西魏后期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二《唐瑾傳》22寇儁關東士族若口引氏恭帝三年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七《寇儁傳》23趙肅河南土豪乙弗氏大統十七年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七《趙肅傳》24侯植關隴土豪賀屯氏廢帝二年儀同三司《周書》卷二十九《侯植傳》25楊紹關隴土豪叱利氏恭帝元年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卷二十九《楊紹傳》26蔡祐關隴土豪大利稽氏大統十三年至恭帝元年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卷二十七《蔡祐傳》27陸通關隴土豪步六狐氏西魏末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二《陸通傳》28陳忻河南土豪尉遲氏恭帝二年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卷四十三《陳忻傳》29王勇武川鎮豪帥庫汗氏恭帝元年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卷二十九《王勇傳》30耿豪武川鎮豪帥和稽氏大統十五年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卷二十九《耿豪傳》31閻慶代地豪帥大野氏西魏末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卷二十《閻慶傳》32段永北邊豪帥爾綿氏大統末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六《段永傳》33王康關東士族拓王氏廢帝二年開府儀同三司《北史》卷六十二《王康傳》34楊纂懷朔鎮豪帥莫胡盧氏大統九年至末年開府儀同三司《周書》卷三十六《楊纂傳》35楊忠武川鎮豪帥普六如氏恭帝元年大將軍《周書》卷十九《楊忠傳》
續表

序號姓名所屬群體賜姓賜姓時期賜姓時所任軍階出處36王雄代地豪帥可頻氏恭帝元年大將軍《周書》卷十九《王雄傳》37李穆關隴土豪拓跋氏恭帝元年至二年大將軍《周書》卷三十《李穆傳》38趙貴武川鎮豪帥乙弗氏大統十五年至恭帝元年柱國大將軍《周書》卷十六《趙貴傳》39李虎武川鎮豪帥大野氏大統十六年柱國大將軍《西魏書》卷十八《李虎傳》40李弼代地豪帥徒何氏廢帝元年柱國大將軍《周書》卷十五《李弼傳》
從上表可知,在大統十五年至恭帝三年宇文泰集中進行“復胡姓”、“賜胡姓”的40例中,有28例賜姓的軍階是開府儀同三司(19例)或儀同三司,占總數70%。可見,宇文泰賜姓主要是以府兵中開府和儀同級的中下層將領為主*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第30頁。。在40例“賜姓”中,有17例是賜宇文氏,占42.5%,所屬群體主要是擁有鄉兵的關隴、河東等地土豪,賜姓時軍階也多是開府儀同三司和儀同三司。被賜姓宇文氏的將領與宇文氏的關系,遠比其他賜非宇文氏的將領要親近和密切。庾信《周大將軍上開府廣饒公鄭常墓志銘》:“賜姓宇文,與國同乘之榮;周之宗盟,非復異姓之后。”*庾信撰,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第985頁。因此,宇文泰復姓、賜姓的意圖,主要是要通過建立擬血緣的同宗關系,將擔任府兵中下級將領的關隴等地土豪變成宇文氏的宗族成員,使宇文氏將勢力延伸到在府兵基層*[日]大川富士夫:《西魏における宇文泰の漢化政策について》,《立正大學文學部論叢》第7號(1957年),第77頁。。北周大定元年(581),攫取北周軍政大權的楊堅下令“已前賜姓,皆復其舊”的意圖*魏征等撰:《隋書》卷一《文帝紀上》,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7頁。,就是要清除宇文氏在府兵中的影響和勢力。

綜上所論,趙貴等六柱國實際上既沒有府兵調動權,也沒有養兵的空間和能力,更無法通過賜胡姓這一擬血緣的關系控制府兵。因此,于謹在任柱國后“自以久當權勢,位望隆重,功名既立,愿保優閑。乃上先所乘駿馬及所著鎧甲等”*《周書》卷十五《于謹傳》,第248頁。;獨孤信“在隴右歲久,啟求還朝”*《周書》卷十六《獨孤信傳》,第266頁。,宇文泰雖沒有允許,但在大統十六年(550)西魏規模較大的戰事宇文泰伐齊和魏恭帝元年的江陵之役中,除于謹在伐齊之役為后軍大都督,江陵戰役為行軍主帥外,其他柱國均不在出征將帥之列。趙貴、李弼等柱國即使能夠擔任行軍主帥,也是在如反擊柔然等規模較小的軍事行動之中。侯莫陳崇和李虎的軍事行動則不見記載。因此,就趙貴等柱國而言,柱國一職僅是軍中元老地位的象征。宇文泰給予他們“給前后部羽葆鼓吹,賜雜采六千段”的優待、“事皆諮稟焉”的政治榮耀,但并沒有賦予他們實際的軍事權力,更談不上趙貴等武川鎮豪帥在府兵中有所謂強大的派系勢力。
五、魏周政局變化與武川鎮豪帥在府兵中的地位




筆者對西魏北周府兵的認識有如下幾點:一、從宇文泰成為關隴諸軍統帥開始至府兵制形成及之后,宇文泰與趙貴等武川鎮豪帥的關系一直是統帥與部將的關系。所謂“等夷”僅是指趙貴等人與宇文泰在北魏六鎮社會中形成的同等輩分和六鎮起兵以來的深厚資歷。這與北魏初皇帝與部落大人之間建立實力相近上的聯盟平等關系相差甚遠。
二、宇文泰建立府兵是要解決西魏軍隊兵源不足、軍資供應短缺、組織體系混亂、提高軍隊戰斗力等現實問題,而非要簡單地復制北魏鮮卑部落軍制。宇文泰通過“仿《周禮》,作六軍”,廣募土豪,選置“鄉帥”、“首望”等整軍活動,一方面將大批關隴等地土豪及武裝納入到府兵系統,另一方面也切斷了土豪鄉帥與所率鄉兵之間的私人依附關系,將其改編為受自己控制指揮的國家軍隊。為使各群體將領不致因軍階、政治地位的變動而相互爭斗,穩定軍隊內部的等級秩序,使軍階有序晉升,宇文泰只能推崇軍功、資歷。這是邙山戰后實力損失殆盡的趙貴等武川鎮豪帥,被宇文泰提升成柱國的主要原因。
三、宇文泰始終掌握著府兵二十四軍的指揮調動權。府兵形成前后,宇文泰已大體建立了保障府兵運轉的行政和經濟等一系列制度。宇文泰和西魏國家已具備解決府兵大部分軍資的能力。宇文泰復姓、賜胡姓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通過擬血緣的同宗關系,保證宇文氏從上至下控制府兵。宇文泰掌握著復姓、賜胡姓的主導權,在其刻意限制下,趙貴等武川鎮柱國無法通過此渠道形成所謂的“部落勢力”。從府兵指揮體制、軍資供應、賜姓看,趙貴等武川鎮柱國僅是地位極高、沒有根基、不具軍事實力,受宇文泰指揮的高級將領而已。
四、魏周之際,在宇文護的打壓和限制下,武川鎮豪帥群體在府兵形成時柱國層所占的多數地位被北周宗室所取代。北周宗室既是北周皇帝統率府兵的主要將領和依靠,也是北周皇帝軍權的主要潛在威脅。這使北周皇帝、宗室之間的軍權之爭循環爆發,嚴重削弱了宇文氏對府兵的控制權。身為武川鎮豪帥子弟的楊堅能代周建隋,與之有很大關系。
[責任編輯王大建范學輝]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56世紀北邊六鎮豪強酋帥社會地位演變研究”(11CZS022)的階段性成果,并受到江蘇省教育廳“青藍工程”(12QLG005)的資助。
作者簡介:薛海波,江蘇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江蘇徐州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