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學、自由主義的人性論與政治觀(筆談)
編者按:2015年5月初,《文史哲》編輯部舉辦了“‘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儒學與自由主義的對話”人文高端論壇,這組筆談就是在當時發言基礎上撰寫的。蕭功秦批評儒家過于樂觀的人性論預設強化了道德建構主義思維,而當代中國自由主義與新左派學人仍在繼承這種“道德理想國”的烏托邦傳統。方朝暉則指出,以性善論為儒家人性論的主流,并不符合歷史事實;此外,西方歷史上主張君主專制的學者多主張人性惡,而主張自由民主制度的學者則傾向于人性善。高全喜認為,就政治事務(即如何構建一個正義的社會制度)而言,性惡預設要比性善預設更有助于限制公權力私用;儒家有必要從人性論(特別是性善論)的一竿子到底的邏輯定式中走出來,自由主義則應當更加包容中國傳統。這是儒學現代轉型與自由主義進一步扎根當代中國的必由之路。謝文郁則提出權利政治(西方憲政)與責任政治(儒家仁政)的區分,指出:前者訴諸憲法和法律規定并保護公民基本權利,其瓶頸在于難以駕馭不計社會后果的權利意識;后者強調社會成員責任意識的培養,但不明文規定哪怕已經得到公認的基本權利,權利難免以責任的名義遭到踐踏。未來中國政治必須擁有充分而平衡的責任意識和權利意識。
關鍵詞:人性;制度;道德建構主義;保守的自由主義;權利政治;責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