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先要
廣西大學法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
中國
—東盟自貿區仲裁法律規制的問題研究
趙先要
廣西大學法學院,廣西南寧530004
本文基于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立足于從法律規制的視角看待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的經濟貿易爭端問題,首先從重要性、法律基礎、成員國反響等方面對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仲裁法律規制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然后剖析了當前中國—東盟自貿區仲裁法律規制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以開放性的視角,就完善中國—東盟自貿區仲裁法律規制提出了對策建議。
CAFTA;貿易爭端;仲裁法律規制;完善對策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成為中國深化對外開放、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典型,將為中國擴大對外貿易、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吸納國際型優秀人才等帶來重要而巨大的機遇。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各類經濟利益分歧、糾紛、矛盾、摩擦和爭端,這就需要建立現代、科學有效的爭端解決機制來進行合理解決。仲裁就是解決這類國際性終端的有效方法、途徑和手段。仲裁需要建立在科學完善的法律規制基礎上,才能夠真正在真正實現公平合理解決爭端、有效維護相關者利益、促進國際交往合作、共同維護自貿區內的經濟貿易秩序等目的。
建立和完善中國—東盟自貿區仲裁法律規制,不是一種空想,而是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依法治國趨勢加劇的背景下具有時代必然性的要求,它具有明顯的現實可行性。
(一)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仲裁法律規制的重要性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一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是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區域性自貿區。所謂“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在如此巨大的自貿區內開展經濟貿易活動,迫切需要建立能夠得到各方接受和認可的法律制度和規則來對各種經濟貿易行為進行規范。仲裁作為當今國際組織內部最重要的貿易爭端解決方式之一,更需要建立在完善的仲裁法律規制基礎上,才能夠確保仲裁能夠權威、公正、高校地進行,才能合理維護貿易爭端各方的正當利益,從而確保中國—東盟自貿區內各種經濟貿易行為的正常進行。
(二)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仲裁法律規制的法律基礎
2002年,中國與東盟成員國之間簽訂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為中國與東盟各國加強區域性的雙邊貿易合作、增強區域的綜合競爭力提供了重要的國際法約束文件。兩年后,又簽訂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對仲裁庭的設立、組成、職能、程序等進行了規定,體現了仲裁作為自貿區內部爭端解決的核心地位,為建立完善中國—東盟自貿區仲裁法律規制提供了重要依據,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礎。
(三)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仲裁法律規制能夠獲得成員國的大力支持
從中國—東盟自貿區五年多的發展歷程和爭端解決情況來看,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仲裁法律規制,不僅是有效落實《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協議》的重要要求和體現,而且能夠有效促進貿易各方按照法律制度約定正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從而有效地減少和解決自貿區內發生的各種貿易經濟摩擦,進而更好地維護貿易雙方各國的正當利益,實現雙贏甚至多贏。因此,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仲裁法律規制,符合各成員國的共同利益,能夠得到中國和東盟各成員國的大力支持。
從《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內容以及自貿區近年來仲裁法律規制方面的實踐探索情況來看,當前中國—東盟自貿區雖然具有受案范圍明確、保證爭端雙方地位平等、仲裁比較公正高效、仲裁裁決執行效率較高等優點和成就,但在仲裁法律規制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仲裁庭人員組成存在缺陷
在《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協議》中,雖然規定了仲裁庭主席、仲裁員應熟悉國際法、國際慣例、國際貿易、擅長處理國際貿易爭端,應保持公平公正、客觀獨立立場,仲裁庭主席不能在任何爭端方工作或者居住等條件和要求,但規定仍比較簡陋和籠統,從而使得仲裁庭人員組成存在天然性的制度缺陷。例如:該機制協議中之規定了仲裁庭主席不能不能在任何爭端方工作或者居住,而對于其他仲裁員沒有做出相同或類似的規定,使得仲裁庭組成人員中的仲裁員由于代表特定利益組織而可能影他們在進行仲裁工作中的公平性、公正性、客觀性、獨立性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仲裁庭設置及表決方式不足
在《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協議》中規定,當貿易爭端的解決需要設立仲裁庭時,才由爭端雙方選擇仲裁員組成臨時性的仲裁庭,當一件爭端案件解決后仲裁庭即自行解散。在表決方式方面,如果爭端雙方出現三方及以上當事方,則很可能由于仲裁員的意見難以取得一致而使得仲裁裁決難以作出。因此,一方面可以嘗試探索建立常設性的仲裁庭,以便解決經常性的經濟貿易糾紛,提高仲裁庭的專業化和高效性;另一方面,應建立首席仲裁員制度,在各方仲裁員難以做出一致意見的情況下,進行必要的科學裁決。
(三)仲裁裁決復核程序不足
根據《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協議》精神,仲裁裁決在自貿區內的法律效力具有最終性。但是,如前面提到的,如果由于仲裁庭組成不合理、仲裁權行使職權顯失公正、裁決理由和依據不充分等造成仲裁裁決結果的不公正、不合理,就難以通過有效的裁決復核程序才進行糾正和改進。
(四)仲裁執行程序不足
在《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協議》中,借鑒WTO爭端解決機制,對執行程序進行了相關規定,有利于促進協議的實體正義價值。但是,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相比較就可以發現,當前中國—東盟自貿區內還存在不足。例如:它沒有采用WTO爭端解決機制中關于“跟蹤執行監督制度”的做法,使得仲裁裁決執行的透明化程度不高,從而會影響裁裁決的執行力度和執行效果。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涉及的貿易范圍越來越大,既包括服務貿易、基礎設施建設、信息通訊建設等各領域,還可能包括相互間的招商引資、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以及經濟領域以外的其他形式合作。因此,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涉及的法律規制問題也會越來越多,復雜性也會越來越突出,這就需要人們超前謀劃,積極行動,努力在完善中國—東盟自貿區仲裁法律規制方面下功夫、想辦法,從而為促進自貿區內的有序發展和長遠合作提供穩定、科學的國際法制保障。具體而言,本文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建立協調爭端解決機構
從事貿易爭端各成員國之間的磋商、調解和調停工作,是非常專業化、國際化的工作,需要由具備專業知識、較強的語言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較高的國際法律素養的人員和機構才能夠完全承擔。針對當前中國—東盟自貿區仲裁落實中存在仲裁庭具有臨時性等問題,為了更高效、有專業地解決自貿區內部各成員國之間的經濟貿易爭端,應積極籌備建立常設性的爭端協調解決機構。因此,一方面應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的溝通協商,積極在條件成熟時建立專業化、常設性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仲裁庭,為解決各成員國之間經常性的經濟貿易糾紛提供更專業、更高效、成本更低的仲裁服務;另一方面,應從各成員國政府部門或行業組織中篩選一些專業人員組成一個協調爭端解決的專業指導機構,加強對各成員國貿易爭端特點、規律及適用法律等方面的專業化研究,從而更好地為常設性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仲裁庭提供業務指導和仲裁參考。
(二)建立專門的仲裁員機構
仲裁員是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內具體參與和從事仲裁裁決業務的人員,仲裁員知識水平、法律素養、職業經驗、英語表達能力、職業操守等水平的高低,將直接關系和影響著仲裁裁決的結果和效果。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和努力加強仲裁員隊伍建設。針對當前《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協議》規定中對仲裁員要求規定的缺陷,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彌補。一是要加強仲裁權后備人才的選拔和培養,積極營造充滿競爭的優選化的仲裁權篩選機制;二是在仲裁庭組成過程中,要嚴格把關,對仲裁員尤其是仲裁庭主席的人員進行嚴格甄別把關,確保仲裁庭組成人員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四是可以通過協商研究,成立專門的仲裁員庫和仲裁員執業機構,為仲裁庭輸出大量高素質的仲裁員后備人才。
(三)完善仲裁裁決復核程序
仲裁裁決是貿易爭端成員國采信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最終結論,仲裁裁決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最受人們關注。但是,由于仲裁裁決涉及的事項一般比較專業和比較復雜,因此幾乎不可能保證仲裁庭作出的所有仲裁裁決在合理性和公正性方面都是最優的,這就需要設立和完善相應的裁決符合程序來進行糾偏和補救。然而,正如前文指出的,《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協議》中規定仲裁裁決的法律效力具有最終性,因此沒有設立相關的符合程序。因此,筆者認為應積極借鑒WTO、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自由貿易區等世界和區域性經濟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中的相關模式和經驗,對仲裁裁決復核程序進行建立和完善。具體而言,當任何爭端涉及的當事方發現仲裁采取存在明顯錯誤或者重新發現對仲裁裁決結果具有實質性影響的事實和理由時,或者發現仲裁員組成明顯不適當、仲裁庭行為明顯超越職權范圍、仲裁員存在尋租受賄行為、仲裁過程嚴重違背基本程序規則等情況的,可以申請仲裁裁決復核,進而修改、變更甚至撤銷、作廢仲裁采取,并采取重新仲裁等其他補救措施。
(四)建立爭端解決機構及工作小組
雖然根據《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協議》,當中國與東盟各國發生經濟貿易爭端時,可以采取一定方式進行解決。但是,由于當前中國在與東盟各國進行經濟合作的過程中,還沒有真正建立起相對固定的爭端解決機構,也沒有設立相關的專家小組,使得真正發生貿易爭端和經濟摩擦時,大多“報告無門”,只能夠通過相互磋商、調解等方式自行解決。因此,可以學習借鑒WTO機制,設立專門的工作小組作為常設機構,從各成員國選派優秀的經濟、法律專家組成,并在爭端解決中承擔以下任務:一是積極關注和研究更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情況,為可能出現和產生的貿易爭端或糾紛提出預防性的警告和解決方案;二是關注各成員國在經濟貿易中共同關心的問題,研究不同國家、不同企業之間貿易爭端解決過程中適用的國際法律制度;三是對不同成員國國內的經貿法律法規及其關聯性進行研究,從而為成員國經貿法律制度完善提供意見建議。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性的世界,更是一個充滿競爭性的世界。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隨著相互之間經濟貿易關系的更加密切,必然會存在價值分歧和利益沖突,必然要面臨著利益糾紛和貿易爭端問題,這就需要人類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積極探索和建立解決爭端的有效機制。爭端解決機制運行狀況的好壞,是國際貿易中條約履行成敗的關鍵。化解當前中國—東盟自貿區仲裁過程中存在的仲裁庭人員組成缺陷、仲裁庭設置和表決方式不合理、執行程序欠缺、仲裁裁決復核程序缺損等問題,需要積極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仲裁法律規制。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仲裁法律規制,能夠為各成員國之間有效解決經濟貿易爭端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積極促進各成員國之間投資活動和貿易往來的繁榮發展,對保障自貿區的貿易秩序、推動世界貿易自由化積極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1]龔可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仲裁制度若干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錢陳麗.中國采用友好仲裁制度的若干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5.
[3]金瑩.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爭端解決機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8.
[4]向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
[5]石現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爭端解決機制之仲裁制度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0,02:135-140.
[6]蔣俊鴻.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爭端解決機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
[7]張攀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爭端解決機制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1.
[8]艾宏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爭端解決機制制度研究[D].安徽大學,2011.
D996.1
A
2095-4379-(2016)25-0067-03
趙先要,男,漢族,山東菏澤人,廣西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