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鎏
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
論刑訊逼供:危害及其解決
劉鎏
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長期以來,刑訊逼供是獲取犯罪嫌疑人口供最主要的偵查方式,因而是合法存在的。但是社會發展至今,由于忽視被訊問人的基本人權,刑訊逼供逐漸為現代刑事司法制度所不容。然而司法實踐中,刑訊逼供卻屢禁不止。本文主要論述了刑訊逼供的概念,大致討論了其現狀以及危害,提出了遏制刑訊逼供的措施。遏制刑訊逼供,需要改變觀念與完善制度:觀念的進步有助于制度的完善,而完善的制度有助于人們觀念的改變。
刑訊逼供;危害;產生原因;遏制措施
(一)刑訊逼供的概念
我國法律對刑訊逼供這一行為并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從刑法對刑訊逼供罪的構成要件的有關陳述以及主流學理解釋之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中國司法界對刑訊逼供行為的界定:所謂刑訊逼供,即通過使用肉刑、變相肉刑以及精神折磨等非人道的方式,逼取被訊問人的口供的行為。可以看出,在刑事偵查中,只要司法人員采取了一些非人道方式的偵查手段,例如毆打、禁止休息、威脅恐嚇等手段,獲得被訊問人的供述,都屬于刑訊逼供。
(一)對被訊問者的基本人權的侵害
在刑訊逼供過程中,被訊問者的基本人權受到了嚴重的侵犯。所謂人權,也就是任何公民作為人所應該享有的自由、平等、安全等一系列基本權利,現代意義上的憲法和法律都對這些權利進行詳細的保護,不得隨意剝奪,除非經過法定程序。而從那些被媒體披露的刑訊逼供案件的具體報道中可以看出,被刑訊逼供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所遭受的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痛苦實非一般人所能忍受。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已經被寫入憲法,這體現了我國政府對人權的重視程度,突出了人權保障的重要地位。憲法明確規定了公民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刑訊逼供應該為法律所禁止。
(二)阻礙犯罪事實的發現
在刑訊逼供過程中,由于受到了殘忍的折磨和摧殘,被訊問者往往在無法忍受的情況下,被迫承認一些由辦案人員主觀臆測的“事實”,由于獲得了被訊問者口供,這反而又使得司法機關對其臆斷的“事實”深信不疑,從而停止繼續偵查,阻礙犯罪事實的發現。為了暫時的茍且,在妥協之后,被訊問者還得繼續為其不幸而被定罪量刑。正如貝卡利亞所說,這種方法可能使得強壯的罪犯獲得釋放,而軟弱的無辜者卻被定罪量刑。①
(三)刑訊逼供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執法形象
司法人員的基本職業道德要求其文明執法、文明辦案。刑訊逼供不僅為法律所不容,也嚴重違反了司法人員的職業道德。這使得社會大眾對司法機關產生恐懼,嚴重影響黨和國家的形象,同時,由于其自身或者親屬受到了殘忍的對待,被訊問者及其家屬也會產生強力的不滿和對立,影響社會穩定。“應當懂得,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大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冒犯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裁判在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②
(一)司法理念的革新
一種司法制度的確立和存在,是這個國家和人民的選擇,是這個國家傳統價值觀念的一種體現,同時又維系和強化了這種傳統文化價值觀念。要想從根本上徹底消除刑訊逼供在中國存在的土壤,法學界和司法界有必要全面反思傳統刑事訴訟理論中的實體真實理念,通過各方的努力和有效的措施,最終在整個中華民族樹立保障人權、程序至上的行為準則,樹立“重證據,不輕信口供”的司法理念。當然,從“寧可冤枉無辜,也不錯放罪犯”到“罪犯的逃之夭夭與政府的非法行為相比,罪孽要小的多”(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奧利弗·德爾·霍爾姆斯),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二)刑事訴訟制度的完善
1.徹底貫徹無罪推定原則
無罪推定原則是現代刑事訴訟制度最基本的原則,是現代刑事訴訟法保障人權的核心原則。無罪推定原則的確立對于防止刑訊逼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與無罪推定相反,原始野蠻的刑事訴訟制度往往建立在有罪推定的基礎上,其中就包括刑訊逼供。因此,如果能夠徹底地貫徹無罪推定原則,那么刑訊逼供就自然失去了繼續存在的土壤。
無罪推定原則要求在審判機關依據合法程序對被追訴者做出有罪判決之前,任何被追訴者都應該被視為無罪的,享有基本人權,免于遭受刑訊逼供的恐怖。因此,只有徹底貫徹無罪推定原則,司法人員才能在訊問中自覺避免采用暴力等手段獲取口供。
2.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有限沉默權
學界對沉默權的研究由來已久,贊成和反對的聲音都有。很多學者認為,作為一把雙刃劍,沉默權一方面可以保護無辜者,但也可能被真正的罪犯利用,以便逃避司法制裁。由于我國刑訴逼供現象比較嚴重,因此,很多學者認為我國應借鑒英國的方法,既確立沉默權,又對沉默權做必要的限制。因此,我們既要重視保障人權,也考慮打擊犯罪、維護法律秩序,實現利益與價值的平衡。③
3.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規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遺憾的是,刑事訴訟法只是禁止刑訊逼供,但是沒有規定刑訊逼供獲得口供和其他類型證據的效力。因此,我國司法實踐中,以刑訊逼供的方式獲得有罪供述,并最終作為定罪量刑依據的現象屢見不鮮,至于由刑訊逼供而獲得的實物證據,則完全可以采信,這就導致了刑訊逼供現象屢禁不止。縱觀世界各國,都普遍排除以非法方式獲得口供的效力,對于派生出來的實物證據,包括刑訊逼供而獲得實物證據,一般也可能排除。綜上而言,必須明確規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三)司法實踐的改革
1.對訊問時間做出具體規定
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對訊問的時間沒有做出具體規定。在審訊破案的偵查模式下,以取得口供為獲取其他證據的基礎,這就催生出大量的刑訊逼供和變相刑訊逼供,如果立法不對訊問的持續時間和兩次間隔時間做出規定,這種變相刑訊逼供就不能避免。因此,筆者建議訊問犯罪嫌疑人應當在白天進行,緊急情況除外。偵查人員每次對犯罪嫌疑人的訊問時間不得超過4小時;兩次訊問的間隔時間不得少于4小時。
2.建立審訊全程錄音、錄像制度
從2007年10月1日起,人民檢察院已經全面實行訊問職務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錄音、錄像,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由于我國司法資源投入有限且各地發展不平衡,目前在全國各地所有案件都實行全程錄音、錄像制度的條件尚不具備,所以,可以在偵查機關認為必要的,或者犯罪嫌疑人提出申請的,可以對訊問過程進行全程錄音、錄像。
3.規范刑訊逼供罪的證明責任
司法實踐中,受害人提供被刑訊逼供證據幾乎讓所有刑訊逼供的控告成為一種奢望。刑訊逼供空間的私密性、一人面對多名偵查人員的地位不平等性以及被羈押時不具有任何保留證據的條件使刑訊逼供的舉證幾乎成為不可能。更有甚者,即使當事人有保留證據的意識和條件并成功地保留了證據,卻往往在控告時被收走藏匿或者銷毀。因此,筆者建議構建刑訊逼供犯罪簡單證明標準制度,只要司法機關對犯罪嫌疑人的審訊工作未能依法進行,犯罪嫌疑人指控受到刑訊逼供或者犯罪嫌疑人死亡,并經檢驗、鑒定確實受到人生傷害的,即可認定實施了刑訊逼供行為,被控告人能夠舉出證據證明自己沒有實施刑訊逼供行為的除外。
遏制乃至消除刑訊逼供現象,不僅有利于實現實體公正,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而且其本身所具有的獨立的程序價值,更體現了中國訴訟制度的文明和進步,彰顯了對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人格和人身權利的尊重。
完善制度和轉變觀念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完善的制度可以形成合力,對于預防司法實踐中的刑訊逼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徒法不足以自行”,制訂得再好的法律終究需要人來執行和遵守,因此法津執行者的觀念也是十分重要的。貝卡利亞曾將培根的下列格言作為其代表作《論犯罪與刑罰》的卷首語:“對于一切事物,尤其是最艱難的事物,人們不應期待播種與收獲同時進行,為了使他們成熟,必須有一個培育的過程。”因此,對于刑訊逼供的遏制,需要我們長期的努力。
[注釋]
①[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32-33.
②[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34.
③龍宗智.英國對沉默權的改革和對我們的啟示[J].法學,2000.
[1][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2]龍宗智.英國對沉默權的改革和對我們的啟示[J].法學,2000(2).
[3]楊小寧.試論對刑訊逼供的檢察監督機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4).
[4]周鳳婷.刑訊逼供的系統分析與控制[J].政法論壇,2011(5).
Extorting Confessions by Torture:Harm and Containment
Torture was once regarded as legal measure to obtain confessions from criminal suspects,however,a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civilization,torture was forbidden all over the world for its great disadvantages.However,the act of extorting confessions by torture can be easily found in judicial practice of China.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ourse the concept,disadvantages,and containment of torture.To contain with torture,we have to change our mind and perfect the system,the mind and system will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orture;disadvantages;Causes;containment measures
D925.2
A
2095-4379-(2016)25-0090-02
劉鎏(1990-),女,漢族,安徽宿松人,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方向: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