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肖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 300191
?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反對官僚主義思想探析
楊肖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300191
反對官僚主義是黨的反腐倡廉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對官僚主義問題作了深入的理論思考,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反對官僚主義思想。他總結歸納了官僚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闡述了官僚主義的危害;深入分析了產生官僚主義的思想、社會、制度、作風等原因;提出了反對官僚主義的主要思路和舉措,如要反對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發揚民主解決權力過于集中的問題等等。今天我們回顧和分析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反對官僚主義的思想,對于加強當前黨的反腐倡廉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新中國;周恩來;反對官僚主義;思想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黨和人民政府的全面執政,在展現出民主、廉政、勤政良好風氣的同時,一些官僚主義現象也逐漸滋長起來,成為黨和政府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周恩來在領導黨和政府的建設工作的過程中,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問題。他對官僚主義的表現形式、危害、產生原因及反對措施等問題都作了深入的理論思考,指導了反對官僚主義工作的開展。
周恩來非常重視反對官僚主義的問題。他對官僚主義現象作了全面的歸納,總結了官僚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1963年5月29日,周恩來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直屬機關負責干部會議上所作的報告中,就官僚主義問題作了全面分析,共概括了二十種官僚主義,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官僚主義現象。分析歸納這二十種官僚主義,又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的官僚主義。
在廉潔從政方面,主要是三種官僚主義。一是搞特殊化的官僚主義。主要表現是脫離群眾,在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搞特殊化,利用權力、關系為自己家人、身邊人謀取利益。周恩來認為:“我們國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如果圖享受”,“特殊化”,“是會引起群眾公憤的”。[1]二是蛻化變質的官僚主義。其主要表現是,革命意志退化,不思進取,不求進步,不關心群眾。并在生活方面追求享樂,最終導致政治上的蛻化變質。周恩來指出:“官僚主義發展到這個程度,就嚴重得很了。”“革命熱情一衰退,政治上就要蛻化了。”[1]三是自私自利的官僚主義。主要表現是利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自己謀利益。一些干部為謀取私利,假公濟私,違反法制,有的甚至監守自盜,知法犯法,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黨的紀律方面,主要有三種官僚主義。一是鬧不團結的官僚主義。即為了個人利益或喜好,不顧工作大局,互不團結,甚至相互排擠、彼此隔閡,嚴重影響工作開展和黨的團結。二是宗派性的官僚主義。即為了一小群人、一個圈子的人的利益,不惜損害黨和人民的利益,違反紀律,結黨營私,搞派別斗爭,嚴重影響了黨的團結和戰斗力。這兩種官僚主義,都是為了自己或一群人的利益,不惜違反紀律,搞個人主義、派別主義,壞黨的團結,影響惡劣。三是走上非常危險道路的官僚主義。主要表現是:為了達到個人或一小群人的目的和利益,違反國家法律、黨的紀律和法規,實施打擊報復、壓制民主、欺凌群眾甚至作奸犯科、害黨害國等惡劣行為。這是最嚴重的官僚主義,也是影響最惡劣的官僚主義,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在黨風方面,主要是五種官僚主義。一是脫離領導、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主要表現是,脫離黨的群眾路線和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層,不了解實際情況,作出決策極容易導致失誤,消極影響很大。二是官氣重、作風粗的老爺式的官僚主義。主要表現是,缺乏民主作風,不能平以待人,對下屬頤指氣使,容易造成黨群、干群關系緊張。三是不老實的官僚主義。主要表現為不重視業務學習,不愿虛心請教。有功勞極力爭取,有過則找借口、推到他人身上。四是擺官架子的官僚主義。主要表現是不注重個人修養,職位越高,脾氣越壞。不堅持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對生活環境、工作條件要求越來越高,造成歪風邪氣。五是爭名奪利的官僚主義,即對工作和群眾利益漠不關心,對關系自己利益的事情不惜手段,向黨要名譽、要地位,只重視自己的利益,嚴重背離了黨的宗旨。
在執政方面主要表現為慵懶散,主要是五種官僚主義。一是做官混飯吃的官僚主義。主要表現為做官不為百姓,只為自己,且工作態度極其不認真。二是顢頇無能的官僚主義。主要表現在不重視工作業務的學習和進步。占著位子不做事,行濫竽充數之事。三是懶漢式的官僚主義。主要是很多應該做的事情工作自己不做,讓下屬做,養尊處優,極不認真的對待工作。四是糊涂無用的官僚主義。主要表現是,做事糊里糊涂,得過且過,無所用心的對待工作,容易造成工作事故。五是無頭腦、迷失方向式的官僚主義。主要表現是表面看起來非常忙碌,實際上對待工作態度極不認真,馬馬虎虎,沒有章法,容易造成工作沒有實效的后果。六是機關式的官僚主義。即機構龐雜臃腫、人浮于事、浪費資材、不務正業等,容易造成各部門相互掣肘、機關擴大、人員膨脹與行政效率低下、財政負擔過重等不良后果。
在工作作風方面,主要是四種官僚主義。一是強迫命令式的官僚主義。這種官僚主義主要表現在工作方法不對頭,驕傲自大,不聽人言,任意指揮,給工作執行和落實帶來嚴重不利影響。二是不負責任的官僚主義。這種官僚主義主要表現在辦事拖拉,不愿、懼怕承擔責任或逃避任務和責任,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待工作比較消極,容易造成工作失誤和無法落實的后果。三是文牘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官僚主義。其主要特征是形式主義,即發布的指示多、開的會議多、作的報告多、發的報表多等,但是很多都流于形式、沒有落實,容易造成行政和人力資源浪費,工作效率低下,任務落實不到位等。1954年10月31日,周恩來主持國務院第二次全體會議講話指出:“辦公手續以簡捷為好,不要公文來往太多。”[2]
周恩來列舉的二十種官僚主義基本上概括了官僚主義的所有表現形式,并深入分析了其具體表現和危害。1963年5月和6月,周恩來兩次強調必須高度重視和警惕官僚主義問題。他指出:“官僚主義是領導機關最容易犯的一種政治病癥。”“必須看到,官僚主義在我們執政的黨內,在我們的國家機關內,的確是十分有害、非常危險的。在我們領導干部中,官僚主義嚴重的雖然是少數”,但“官僚主義的態度和作風已經給我們的工作造成許多損失,如果聽其發展,不堅決加以克服,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1]他強調:“如果我們對官僚主義不提起足夠的注意,不論干部,不論群眾,都會慢慢地蛻化下去。”“官僚主義最嚴重的就是革命的意志衰退。”“我們絕不能容許官僚主義再繼續發展下去。”[3]
官僚主義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周恩來對這一問題作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官僚主義產生的主要原因。他認為,封建主義糟粕思想的遺留和資本主義腐朽思想侵蝕是產生官僚主義的重要思想和社會原因;權力過于集中、民主制度不夠健全,是產生官僚主義的制度原因;一些領導脫離實際、不搞調查研究,機關層次和干部過多,也是導致官僚主義的重要原因。
封建主義糟粕思想的消極影響是造成官僚主義的重要原因。他認為,中國封建主義歷史很長,其中一些糟粕思想和消極影響遺留至今,是產生官僚主義的重要誘因。新中國成立后,他多次講話談到這一問題。1952年1月5日,周恩來在全國政協一次會議上指出:“貪污、浪費、官僚主義的毒害,在中國的階級社會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的。”[1]1963年10月25日,周恩來在聽取中共伊春市委負責人匯報問題時指出:“長期的封建制度以及國民黨統治的影響,染上了封建、官僚、買辦習氣,這是歷史原因。”[3]
資產階級腐朽思想、作風的侵蝕是造成官僚主義的重要原因。他明確提出,民族資產階級消極腐朽的一面是導致官僚主義產生的重要原因。1951年12月7日,周恩來主持政務院政務會議,在講到開展增產節約和“三反”運動問題時指出:“要警惕資產階級壞的一面,即它帶來舊的封建的和帝國主義的買辦影響,貪污腐化的風氣。這一點,我們不要隱諱,也不要估計得過低。”[2]1952年1月11日,他在政務院政務會議上講話,強調在“三反”運動中要警惕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和作風的侵蝕。他指出,運動開始后,有幾個關鍵問題需要注意。“一是資產階級侵蝕問題,一定要向廣大人民講清楚,三年來資產階級向工人階級和中國共產黨發動了猖狂的進攻;二是官僚主義問題,其特點是麻木不仁,看不見資產階級的侵蝕。”[2]在這次講話中,他明確地提出資產階級侵蝕是造成官僚主義的重要原因。
權力過于集中,民主發揮不夠,是導致官僚主義產生的重要根源和制度原因。周恩來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多次談話,明確的闡述了這個問題。其中,僅1956年他就在不同場合幾次談到了這個問題。1956年4月28日,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言指出:“集權集得多也有好處,就是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建設搞起來了。但是,也有毛病,也帶來了陰暗的一面,就是容易缺乏民主,忽視民主,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很容易生長出嚴重的官僚主義”。[2]同年5月3日,周恩來在國務院司局長以上干部會議上談到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時指出:社會主義國家集權比較容易。“中央集權的政府,權太多了,很容易養成官僚主義,要時常警惕。”[2]同年7月18日,周恩來在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又指出:“用最大限度的集中權力,為最大多數人謀最大的利益,得出了最大的成績。這樣做是必要的,但有時也會出現這種狀況:忘記了民主,結果是濫用權力,強迫命令,官僚主義。”[2]
領導干部不深入實際、不搞調查研究、脫離群眾,是導致官僚主義的重要原因。報表多、亂是官僚主義的重要表現,周恩來指出脫離實際是造成這種現象重要原因。1964年12月23日,周恩來草擬《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徹底精簡農村報表的通知》稿并致信劉少奇說:“各種報表所以又多又亂,主要是許多機關和領導干部不深入實際、不深入群眾進行調查研究,習慣于靠聽匯報看報表指導工作。同時,在我們統計工作中脫離實際,脫離生產,脫離群眾,只顧完成所謂‘全面統計’任務,不考慮農村的實際需要和可能的錯誤思想也極嚴重。”[3]他還提出,機關層次和干部過多也是造成官僚主義的重要原因。1964年11月,周恩來在召集一次座談會講到機關干部問題時指出:“機關層次多,干部就多,官僚主義也多。”[3]
周恩來意識到官僚主義的危害性和嚴重,認為必須采取措施反對官僚主義。在對官僚主義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周恩來提出了反對官僚主義的措施和思路,即:要重視抵制封建主義糟粕思想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要發揚和擴大民主,解決權力過于集中的問題;要使黨員領導干部深入到群眾中去,搞好調查研究,切實貫徹落實好群眾路線。
反對官僚主義,必須重視抵制封建主義糟粕思想的消極影響。1952年1月5日,周恩來在一次政協會議上指出,官僚主義等現象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要完全徹底地鏟除這一積害,必須全社會都動員起來。”[2]1956年11月10日,周恩來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作報告指出:“我們盡管打倒了封建主義,但封建官僚的習俗在社會上還存在著。”“如果不有意識地經常地排除某些舊的社會習俗,它就會經常來侵蝕我們。”[2]1964年11月20日,周恩來在召集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和各中央局負責人座談會時指出:“舊社會的積習很深,要不停地進行掃除。”[3]他還提出,要反對封建主義消極影響中的等級觀念。1964年5月28日,周恩來就《人民日報》發表的一條消息指出:“是否有等級觀念,是否以感情代替政策?我活著一天總要在等級問題上講講,使我們的下一代不致有等級觀念。”[3]
反對官僚主義,必須抵制反對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和作風的侵蝕。1952年1月,周恩來在一次會議上指出,對于資產階級行賄、欺詐等違法行為,“如果不加以打擊和鏟除而任其發展下去,則我們革命黨派、人民政府、人民軍隊、人民團體日益受著資產階級的侵蝕,其前途將不堪設想”。他還提出:“我們號召全國工商界人士參加這一斗爭,進行檢舉和坦白運動。”[2]隨后,他又多次號召反對資產階級的腐蝕。同年1月9日,周恩來在一次大會上講話:“號召全國黨、政、軍、民的全體工作人員以極嚴肅的、認真的和負責的態度,無例外地來參加這一斗爭,來反對資產階級的侵蝕,來洗凈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污毒。”[2]同年3月8日,周恩來在主持政務院政務會議時指出,“三反”、“五反”運動的任務是“改造私人工商業,改造國家工作人員,樹立社會新風氣,建立健全國家制度。”[2]
反對官僚主義,要發揚和擴大民主,解決權力過于集中的問題。1956年5月3日,周恩來在國務院司局長以上干部會議上講話指出,要發揚民主,解決集權問題,反對官僚主義。他指出,如果只強調民主也會有些副作用,會帶來極端民主化。“因此,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實行“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2]即切實實行民主集中制,才能有效防止官僚主義的產生。4月28日,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言指出,集權過多,缺乏民主,忽視民主,是產生官僚主義的重要原因。為此,他提出:“我們的制度要求我們不僅不能擴大和慫恿這種事情,而且要防止這類事情。”[2]同年7月8日,他在接見南斯拉夫大使波波維奇時說:“現在可以擴大民主了。正是從這一點出發,我們正在從事研究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體制問題,以防過分集中所帶來的缺點和陰暗面,也就是官僚主義。”[2]周恩來還提出,反對官僚主義,要充分發揮民主黨派的監督作用,注意聽取和保留不同意見,擴大民主。1956年9月25日,他在接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共產黨代表團時指出:“應注意黨內黨外的意見,如果聽不到不同的意見,就會產生官僚主義,就會落后。”[2]
反對官僚主義,必須使領導干部深入到群眾中去,走群眾路線。1963年12月2日,周恩來在第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上作報告談到反對官僚主義問題時指出:“在‘五反’運動中領導干部必須嚴格地檢討和批判官僚主義,應該定期地下去蹲點,以便接近群眾,了解實際,學會以平等態度、以勤務員的身分對待人民。一般干部應該定期參加生產勞動,和群眾打成一片。”[3]1964年11月20日,周恩來召集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和各中央局負責人座談會,在談到反對官僚主義問題時指出,要給各省講,對下邊采取兩分法:“第一相信,第二要有點懷疑,有懷疑就去調查研究,不能滿足于下邊的報告。”[3]反對官僚主義,還要重視發動群眾開展斗爭。1963年6月18日,周恩來召集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處成員談話,在談到反對官僚主義問題時指出:“在抓當前工作的司時,一定要騰出手來把領導機關的反官僚主義斗爭搞深;領導者的責任就是發動群眾,總結群眾的經驗,糾正缺點。”[3]
總之,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領導黨和政府建設的過程中,對官僚主義問題作了深入的理論思考,并在實踐方面做了重要探索,有力地推動了反對官僚主義工作的開展,為遏制和減少黨和政府內官僚主義現象的滋生、蔓延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黨的建設面臨新的任務和挑戰,周恩來所論述的各種官僚主義現象仍程度不同的在黨內、政府內存在著。今天,我們學習和重溫周恩來關于反對官僚主義現象的重要思想和論述,對于解決當前存在的官僚主義問題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周恩來選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周恩來年譜>(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3]<周恩來年譜>(中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D262.6
A
2095-4379-(2016)25-0097-03
楊肖(1985-),男,中共天津市委黨校黨史黨建部,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共產黨反腐倡廉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