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飛
東營市人民檢察院,山東 東營 257091
?
金融犯罪的防范與治理
張飛飛
東營市人民檢察院,山東東營257091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金融市場的安全有序運行,有利于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當前金融體制不斷成熟完善,隨之而來的是金融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越來越嚴重。探討金融犯罪的特點、成因,提出防范和治理金融犯罪的對策,對于規范金融秩序,避免或減少金融風險,保障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金融犯罪;特點;成因;防范和治理
金融犯罪是指違反金融管理法規,破壞金融管理的秩序、危害金融單位的利益,使國家和集體或公民個人財產遭到損失,情節比較嚴重的行為,是金融領域內的一種經濟犯罪。在我國,金融犯罪包括刑法分則第三章的第四節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和第三章的第五節金融詐騙罪。當前金融犯罪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犯罪主體的多元性。
(二)犯罪手段的隱蔽性和欺騙性。
(三)犯罪后果的嚴重性。
(四)犯罪行為的持續性。
(一)思想方面
一是腐朽人生觀、價值觀的消極影響。社會轉型導致人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發生相應變化,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大肆橫行,部分群眾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忘乎所以,不惜鋌而走險。二是部分群眾的風險意識不強,投資警惕性不高,容易被所謂的“原始股”、“將在海外上市的股票”等虛假宣傳迷惑,輕易進入犯罪分子早就設好的陷阱,損失慘重。三是部分金融從業人員法制觀念淡薄。由于缺乏對金融法律的信仰與忠誠,部分金融從業人員利用管理漏洞,用盡各種手段,謀取巨大經濟利益,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監管機構方面
一是監管主體單一。目前各司其職、相互制約協調的監管體系尚未形成,這種單一的政府機構監管導致民間監管體系缺乏,政府主導的監管方式導致對市場經濟的干預過多,金融資源無法得到合理的優化配置,不能有效發揮金融市場約束機制作用,同時也使得監管權力過于集中,為金融腐敗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二是監管部門多而散。我國目前實行“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體制及分業監管的模式,央行處于核心地位,這就降低了三大監管機構對所屬行業的監管,而且監管機構之間存在著協調不順暢、信息資源閑置等問題,再加上法律規定不明確,導致監督真空大量存在,無法有效的抗擊金融危機。三是監管機制不健全。比如監管信息不透明,監管信息披露的機制不健全,這不僅為金融腐敗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供給,而且破壞了金融監管在公眾中的信任,導致公信力下降。
(三)法律法規方面
一是政策法規缺失,難以有效打擊金融犯罪。隨著金融業的迅速發展,金融犯罪呈現多樣化,而刑事法律具有相對穩定性,這些法律空白或漏洞,使得犯罪分子有機可乘。比如民間借貸。目前民間借貸行為主要靠傳統的道德觀念和鄉規民俗進行約束,處于一種自發及無序的狀態,加上其利率較高、交易比較隱蔽等特點,很容易引發高利轉貸、非法集資等犯罪行為,一旦出現問題很難妥善解決。再比如P2P貸款。P2P網絡借貸平臺作為民間借貸的一種新興互聯網渠道,面臨著法律法規缺失、政府監管空白、商家資質良莠不齊等問題,亟需加強監管和規范,推動行業健康運行。二是金融法律體系結構不合理,金融法規的法律效力不高,而且有些條文規定的過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比如有關金融犯罪的條文中,常常出現“情節嚴重”、“數額特別巨大”等的表述,這些概念比較模糊,在司法實踐難以具體認定和把握,有待司法解釋或者立法來進一步界定完善。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一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蝕,筑牢思想防線。二是加強金融知識的宣傳教育,特別是對于理財知識,要加大宣傳,不斷提高群眾對理財產品的分析辨別能力,做到理性投資,增強群眾的金融意識,提高其自我防范能力。三是加大金融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民眾的金融風險和法律意識,促使民眾清醒認識金融犯罪行為,引導民眾對金融犯罪活動進行有效預防監督。四是加強金融法治教育,培育和強化金融從業人員的金融法治意識,培養其對金融法律的信仰與忠誠。
(二)加強金融監管,形成監管合力
一是建立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金融監
管體系。首先要充分發揮市場約束機制的作用,當金融市場運行失靈時,監管機構要對金融活動進行必要的干預,有效彌補金融市場運行的缺陷和不足。同時積極發揮民間監管體系對政府監管的有效補充作用,實現監管與自律、剛性監管與柔性監管的相互協調配合,實現監管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政府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效率。二是充分發揮由人民銀行牽頭的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保證聯席會議制度運行的常態化、規范化,實現監管協調運行機制的暢通,形成各監管機構的監管運行合力,保障金融業穩健運行。三是讓檢察機關介入金融監管,發揮檢察權在金融監管中的作用。當然檢察機關的介入要遵循適度原則,不能超越職權去干涉金融監管機構的正常監管活動。檢察機關不僅要嚴厲打擊金融市場違法犯罪活動,更要注重開展犯罪活動預防工作,從源頭上控制金融違法犯罪活動。
(三)完善立法,健全金融法律體系
科學、完備的金融法律體系是防治金融犯罪的必備條件。隨著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金融業務領域不斷擴展,法律在調整金融行為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現滯后現象,因此要不斷強化和完善金融法律法規。一是加強金融行政立法,完善金融管理制度。及時制定和完善《金融法》、《金融監督法》等一些重要的金融行政法律,因刑法典具有較強的穩定性,難以對新型金融犯罪作出及時反應,因而在制定金融法律法規時,要對金融違法犯罪行為作出明確規定。二是加強金融刑事立法,加大打擊金融犯罪力度。首先,可借鑒國外的經驗,對某些金融行為,如果可以預見其社會危害性會增大而有必要予以刑法規定,要在刑法典中予以規定,體現其前瞻性。其次,可考慮實行禁止令。對利用業務便利從事金融犯罪的,可對其在適用自由刑和財產刑的同時,限制其刑滿釋放后從事的職業,即禁止其從事與犯罪前相同或相似的職業。這樣可以防止罪犯再次利用其從事金融業務的特殊資格進行金融犯罪,而且可以對其他從事金融業務的人員起到警戒作用。再次,可擴大適用罰金刑,使犯罪分子在經濟上占不到便宜,有效的打擊金融犯罪。最后,應通過司法解釋細化有關刑事責任條款,增強操作性。
[1]韓力君.金融犯罪案件的特點及防范對策[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9.
[2]朱耀,楊光普.論金融檢察制度的社會基礎[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3]田宏杰.金融操作風險及治理[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3).
[4]黃炎嬌.我國金融犯罪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2.03.
[5]霍夢,廖一平.市場經濟新條件下金融犯罪之特點及防范措施[J].法制博覽,2012.
D917.6
A
2095-4379-(2016)25-0131-02
張飛飛(1984-),女,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東營市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