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某某等敲詐勒索案看“打假”"/>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吳琦倩 陳嘯天
淳安縣人民檢察院,浙江 杭州 311700
?
“打假維權”應有度
——從劉某某等敲詐勒索案看“打假”
吳琦倩陳嘯天
淳安縣人民檢察院,浙江杭州311700
“專業打假”、“知假買假”在我國一直是一個熱點問題,現實中“打假者”反而身陷囹圄的事件也并不鮮見。本文通過分析典型案例,從“售假者”的主觀方面和“打假者”的手段方法上對“專業打假”和敲詐勒索行為進行辨析。
知假買假;正當維權;敲詐勒索
2013年11月期間,被告人劉某某、張某甲、張某乙先后到浙江省某縣某兩個鄉鎮的四家個體店鋪內,故意購買過期藥酒、保健品。隨后,以飲用藥酒、食用保健品致身體不適為由,向各店主索要幾百至數千元不等的“賠償”。
本案的爭議就在于三名被告人的行為如何界定。一種意見認為三名被告人的行為屬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知假買假”、“專業打假”行為,其索要賠償主張合法,故不構成犯罪;另一種意見認為三名被告人的行為系多次敲詐勒索,已達到敲詐勒索罪的構罪標準,應當定罪處罰。
(一)被告人的行為不是“知假買假”
1.食品銷售者承擔十倍賠償責任的前提為明知其所銷售的產品不符合安全標準
本案中被告人購買的過期商品均為藥酒、補酒或部分保健品,符合《中華人名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條所述“食品,是指各種供人食用或飲用的成品和原料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根據特別法優于一般法的法律原則,對其審查當參照該法。
實踐中“職業打假”、“假一賠十”的主要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的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銷售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和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賠償金?!倍断M者權益保護法》及《產品質量法》中規定消費者能夠取得的賠償最多僅為原價的5倍,相比較而言,《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對于消費者更加有利,也與本案中被告人對被害人的“主張”相符。
筆者認為,根據該法條的規定,購買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物,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消費者除了取得對應賠償之外,能夠取得價款十倍的賠償金的前提,就在于食品的銷售者在經營活動中,對其所銷售的產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情況是否為“明知”。本案中,被告人在協商決定要合伙“打假”之后,出入多家店鋪搜尋過期食品。從其物色的目標來看,其選擇的商店多為位置偏僻的鄉鎮個體商店,其所購買的過期商品多放置于貨架頂層、商店角落等處,個體店主對這些過期商品事實上長期疏于管理,甚至已經遺忘,對這些商品的狀態已基本不了解。故很難認定這些店主在應當被告人的要求,將這些過期食品出售給嫌疑人時所持的心理狀態為“明知”。根據常理,僅可認為食品經營者疏于定期點驗商品,在出售過期食品時疏于檢驗產品狀態,是為“疏忽”。既然食品銷售者并非“明知”而銷售,則《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對其不能使用。因此,被告人所謂的“十倍賠償”的“打假”主張于法不合、于理不合,不能成立。
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的規定,雖然等于從審判實踐角度認可了“知假買假”的行為,但該規定第十五條仍然明確了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的銷售者承擔十倍價款賠償責任的前提條件還是“明知”。
2.被告人索取賠償的手段不合法、不合理
本案中,被告人在購買了商家的過期商品之后,都是以飲用或食用了該過期商品之后,身體不適為由,返回商店與店家交涉,要求取得所謂“賠償”。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確實規定了消費者如果人身受損,可以向食品經營者求償,但本案中,被告人強調的自己身體受損從案件證據上根本無法成立:第一,被告人根本不飲用其所購買的過期酒;第二,為何每次“肚子疼”時,被告人都可以迅速地在
不就診、其本人也不是醫生的情況下將“致病”原因歸咎于其先前所購買的過期酒上;第三,被告人在幾次取得賠償之后,第一要務都不是趕去醫院就診,而是前去其他店鋪,繼續尋找過期商品;第四,被告人在其多次“維權”過程中,僅在其中一名店家的堅持下,被帶去鄉鎮衛生院治療,在衛生院無法查明其“病因”,建議其去縣醫院就診的情況下,幾名被告人不是遵從醫囑,驅車就醫,而是回到店鋪里,繼續索要錢財,與大眾一般認知中的“病人”形象明顯不符;另外,被告人并不具備專業的辨別商品能力,其所購買的商品,均為店鋪角落內閑置的過期藥酒、保健品等,在被告人與店家的多次“維權交涉”過程中,都是以同伴身體不適為由,向店家索要財物,從未提出向工商行政、消費者協會等部門投訴,以此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綜上,筆者認為,被告人所謂“維權”的手段,與常人認知中的“知假買假”、“專業打假”等行為有明顯區別。
3.被告人索取賠償的數額不合法、不合理
本案認定的四筆敲詐勒索事實中,除被告人第一次和第二次索取的財物分別為1700元、1000元,與其購買的商品價值200元相比,尚在“十倍”范圍之內外,而其余兩次,一次被告人購買商品價值20元,最后向店主索取了620元;另一次被告人購買商品價值200元,最后則試圖向店主索取6000元。這樣的數額,早已遠遠超出法律保護的十倍賠償范圍。雖然實踐中也不能簡單地認為,任何索要超出十倍賠償的主張都是非法的,但是本案中,結合被告人上述的“打假”手段,筆者認為,可以認為被告人的主張不合常理,不屬于“知假買假”。
(二)被告人的行為構成敲詐勒索罪
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被害人實施威脅或者要挾的方法,強行索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①
本案中,被告人為了獲得高額“賠償”,“機智”地選擇了購買過期商品,向店家索賠這種方式,希望利用法律的認可,為自己取得“消費者”的合法外衣,達到獲取賠償的目的。但是意識決定行為,被告人主觀上貪婪追求高額的賠償,在實施“索賠”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偏離合法軌道:一是謊稱飲用過期酒肚子疼,恐嚇被害人,令其就范;二是追求遠遠高于十倍的賠償,貪婪之心,為法律所不容;三是從不敢通過工商、消協、法院等部門的正規渠道協商解決糾紛。從上述情形來看,被告人的敲詐手段在合法性、合理性上,同法律認可的“知假買假”行為大相徑庭。
而從敲詐勒索罪的犯罪構成上來看:1、客體上,三被告人行為侵犯了店主對其私人財物的所有權;2、客觀方面上,三被告人索取財物的方法,是以謊稱自己飲用或食用過期食品,身體不適為由,威脅、要挾店主,從而取得財物;3、主體上,三被告人均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者;4、主觀方面上,三被告人均為直接故意,并明顯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綜上,三被告人的行為已構成敲詐勒索罪。
2014年4月22日,浙江省某縣法院一審判決認定被告人劉某某、張某甲、張某乙犯敲詐勒索罪,判處劉某某拘役5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3000元;判處張某甲有期徒刑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000元;判處張某乙拘役五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000元。
一審宣判后,三被告人均表示服從判決,案件已發生法律效力。
[注釋]
①周道鸞,張軍等.刑法罪名精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10:532.
D924.3
A
2095-4379-(2016)25-0148-02
吳琦倩(1986-),女,浙江富陽人,本科,淳安縣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陳嘯天(1983-),男,安徽合肥人,法律碩士研究生,淳安縣人民檢察院,書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