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幾任
上海政法學院,上海 201701
?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各國的適用
劉幾任
上海政法學院,上海201701
現如今中國正處在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段。公司,其作為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力,為我國帶來了無以盡數的創收;然而機遇總是伴隨著挑戰,當公司給了我們越來越多創收的同時,也讓我國的司法體系面臨著公司獨立法人人格存在亂用的問題。在當下中國,能否公司法人人格否認這一理論也在學界受到熱議。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討何為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以及其在各國的適用情況如何。
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公司法;適用
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相關法理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創設并且推廣適用的。早在1905年、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鼻祖——美國訴Milkshake冷藏運輸公司鐵路運送回扣一案中的法官San born便指出:“就一般規則而言,公司應該被看做法人而具有獨立的人格,除非有足夠的相反的理由出現;然而公司的法人特性如被視作為損害公共利益,使非法行為合法化、保護欺詐或為犯罪抗辯的工具,那么,法律上則應將公司視為無權利能力的數人組合體①。”言論一出,旋即被各路專家學者與司法權威于實踐中引用、并奉為至理。然而直到在一篇于1912年發表的學術論文中,“刺破公司面紗”之概念才被明確地提出,并在此之后為學界所廣泛接受,并在司法實踐中被用作加強控制股東承擔公司債務之責任方式的工具。
然而回顧美國從19世紀末至今的各種有關于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判例,其法院在審判過程中竟然前前后后足足提到了多達85個理由來適用法人人格否認,這在反映出法院的審判理由寬泛的同時更是暴露出了法人人格否認之適用長期以來都未有概括、統一的標準和范圍這個問題。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美國,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理論雖然歷經百年、去糟粕而存精華,但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方面依然只能算是一個暫時性的結論。若以目前之暫時性結論作為解決濫用法人人格問題的方法,以當前階段而言還可以應對個體權利受侵害之情形,但若以同一認定標準適用于日后不同時期所發展之不同情勢,則必將無法解決問題或者產生誤導結論②。
公司法人人格理論的形成時間在德國較之英美兩國則要稍微晚上那么一點,其理論形成于192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個時間段之內。概括來說,這段時間內的都是結合考慮著現實生活、經濟需要以及實際的效力,以誠實信用原則為基礎來決定是否需要“直索”,但這似乎并未有一個清晰具體的適用標準。就這樣一直到1937年的一項判決中才首次明確了一點:若是一家資本顯著不足的公司中的股東,其以貸款之形式投資公司,那么在公司破產之時該股東將因濫用有限責任原則而被否定其對公司破產債權的行使權。該判例雖然有著僅在公司破產之時適用的限制,但是這至少說明了否定股東有限責任的判例已經在當時的德國出現。
除了前述的“濫用說”以外,德國學界關于法人人格否認制的適用還有分離說和法規定適用說。法規定適用說認為在否定公司法人人格的時候應該是以客觀情況判斷公司是否正當地運用外部法的規范,而不能以公司違反“應適當運用公司制度”與否作為標準。分離說則是認為,如果有公司形骸化、資本不足以及完全控制這些要件存在著,那么對于這種公司法人人格不獨立的情況就應當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
而在關于“嚴格責任”的適用范圍方面,德國法院的處理態度就如同德意志民族的根性一般嚴謹,始終沒有將之隨意擴大。德意志聯邦最高法院在關于嚴格責任的案件判決中總是翻來覆去地強調,有限責任的基本原則是必須要堅持的,也就是說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產生“不應該使我們輕率地和毫無限制地忽略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個獨立的法人③。”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只有當公序良俗和誠實信用這兩個原則在公司股東的行為中被同時違反了,并且法人的法律性質也在該行為中遭到了濫用,那么如此,股東的個人的財產責任才應當為法律所追究。而且只要能依據相關法律處理這類問題,法院就很少進行直索④。這樣做就使得股東合理利用法人制度規避風險的正常經營行為和濫用法人人格的不正當行為有了十分明確的區分,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經濟的自由。也因此我們可以說,德意志的法院在對有限責任制的連續性以及穩定性的保護方面起到了十分突出的作用。
英國對于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運用在時間節點上看來要早于美國,他們于1897年的薩洛姆訴薩洛姆公司案中就確立了(本案實質上是確立了對一人公司法人人格的認定準則,因此可以說是從反面確立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準則)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運用原則,甚至于再往更早之前的案例追溯,在17世紀Edmunds訴Brown和Tillard一案中英國法院便引用了法人人格否認的概念,然而可惜的是在這之后有關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發展便停滯不前,有關方面的法理理論內容的探討也不常見諸于世。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英國紳士的性格之保守以及其相對來說更為尊重公司既已取得的法人人格。談及于此頗有些諷刺意味,英國一直到大約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于司法的實踐中直接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而這種情況的出現還多要歸功于美國“刺破公司面紗”理論的影響和刺激。這也是為什么學界諸多學者選擇將美國視為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發源地,而非是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對此有著更早的適用歷史的英國。英國的法院認為“若公司成立之目的是為了實現不法利益、行使欺詐等違法行為或成立關聯企業為各種不當行為,則在適當情形下刻意否認該公司之法人人格⑤。”這也通常被認為是針對于薩洛姆案中所確立的準則的例外。
但是在司法實踐中英國并未能做到像美國那樣廣泛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也并不會輕易讓公司股東直接承擔對公司債權人的責任。除此之外,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案例在英國的司法實踐中比較少見的另一個原因則是英國向來戒備于司法審判權之濫用。
可以肯定的是因為實踐中常有股東濫用公司法人人格損害債權人利益的事件發生,而公司作為我國市場經濟的基礎和載體,其重要性之甚,已然可稱之為我國經濟發展之基石,因此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對于我們這個經濟與世界接軌、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的國家是絕對有必要的。而因為在我國《公司法》的保護范圍中并未包含無限公司或兩合公司這種特殊的公司形態,因此可以說,我國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便利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注釋]
①朱慈蘊.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78-79.
②趙德樞.一人公司詳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56.
③范健,趙敏.論公司法中的嚴格責任制度[J].中國法學,1995(4).
④朱慈蘊.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91.
⑤范健,王康文.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38.
D922.291.91
A
2095-4379-(2016)25-0168-02
劉幾任(1992-),男,黑龍江雞西人,上海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