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瀏
重慶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044
?
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的司法管轄探析
何瀏
重慶大學法學院,重慶400044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信息快速傳播同時也使得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司法管轄確定面臨巨大挑戰。本文在研究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的司法管轄困境的基礎上,借鑒管理學的相關知識,針對我國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司法管轄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意見,以推進我國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司法管轄權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司法管轄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作為信息傳播的一種重要途徑,在給人們傳播信息和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對網絡空間著作權的保護提出了艱巨的問題。
網絡空間著作權保護爭議焦點是司法管轄權,其核心是在網絡條件下著作權法適用程序中如何選擇訴訟地和適用法律。雖然近幾年來我國依據民事訴訟法等進行了一些嘗試與操作,但是迄今為止我國仍然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網絡空間版權的侵權管轄制度。
司法管轄權,又稱審判權,是指法院或者是其他的司法機構所享有的對訴訟展開聆聽、審判等活動的權利,在法律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現有的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糾紛司法管轄權面臨的困境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侵權當事人難以確定
在網絡空間中,著作權侵權案件中的侵權當事人,尤其是侵權主體的身份等信息難以確定。在網絡這一虛擬空間中,人人都可以通過設置虛假信息的方式參與到網絡活動中來。當發生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的時候,根本無法根據這些信息確定侵權責任主體及其所在地。
(二)侵權行為地確定的困境
在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案件中,侵權行為地,即侵權行為實施地和侵權結果發生地的具體地點與范圍都難以確定。網絡空間中侵權行為地顯然并不具有物理空間中的真實性。由于網絡侵權行為地的模糊性以及網絡空間的全球性等特點,侵權人可以利用計算機等現代網絡工具在任何地點實施侵權行為。
(三)被告住所地確定的困境
在網絡空間中,“侵權人的住所地”同樣也無法得到準確的界定。介于上文中所述,在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案件中侵權主體的認定困難這一情況,如何進一步判斷侵權人的住所地這一問題又給傳統的司法管轄權的確定帶來了挑戰。
(四)原告濫用選擇管轄法院權利
在網絡侵權案件中,由于網絡侵權案件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往往導致多個法院對一個案件都有管轄權,那么對于被侵權人(原告)而言,選擇起訴的法院將會非常多,甚至與本案沒有任何關系的地點,僅僅因為特殊保護規則都可以成為享有管轄權的法院。既然網絡侵權糾紛有這么多的法院可供選擇,那么濫用訴權的情形肯定會增加。
從我國的實踐效果方面來看,現有的有關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司法管轄的立法和制度規范雖提供了一些解決方案,但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筆者嘗試對我國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司法管轄確定提出一些建議與設想。
(一)司法管轄主權完整
而我國是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應當始終以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在涉外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案件中,應保障我國司法管轄權的完整,由我國法院管轄的案件,決不允許其他國家干涉我國的司法管轄主權。針對一些國家“長臂管轄原則”的不斷擴張,我國也制定了一些可以援引對抗的民事訴訟程序規則。同時,在不侵犯他國司法主權的基礎上,我國也可適當引用最低限度聯系原則,即涉外網絡空間著作權案件的任何一個因素一旦與中國有聯系,我國即享有對該涉外案件的管轄權。
(二)加強國際合作
互聯網的全球性導致我國的國內法已不足以應對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的處理,最終解決該案件有賴于國際間的合作與協助。我國應當順應網絡空間著作權司法管轄制度全球協同統一的大趨勢,積極參與國際上的關于網絡空間管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充分考慮將我國的網絡空間著作權司法管轄制度與國際接軌,建立國外的司法管轄協助制度[1],以便更好地
處理我國國內和國際的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
(三)限制原告選擇法院權利
盡管我國立法規定了原告住所地司法管轄原則,但是有一定的順序要求的,我們不能輕易啟動原告住所地管轄。同時,根據司法管轄的利益平衡、“兩便”原則,盡管在網絡環境下,理應保護原告的利益,但也不能過于擴張。保障被告的利益也是我國法理考量目標之一,其合法、合理的權益也理應得到保障。故為避免原告濫用管轄選擇權,維持法律公正,筆者認為,我國在網絡著作權侵權司法管轄制度需堅持侵權行為地或被告所在地原則。其次,給予原告所在地原則一定的實施空間,即在窮盡侵權行為地(包括發生地和結果所在地)或被告所在地的基礎上才能應用或實施。再次,在原告所在地司法管轄后,若被告很快回應,并且對司法管轄持有很大異議時,可以通過協議管轄等方法進行協調。當法院查明是原告惡意規避侵權行為地或被告所在地時,應將案件移送至侵權行為地或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或要求原告撤訴,或駁回原告起訴[2]。
(四)當事人協議管轄
在司法實踐中,網絡侵權案件的侵權人往往會利用管轄權異議來對抗原告,從而逃避法律的規制,但是也不乏雙方當事人達成一致協議選擇相關法院管轄的案例,因此,把協議管轄制度引入到網絡侵權案件中來是很有必要的。第一,法律要明確規定協議選擇管轄地的范圍。第二,當事人選擇管轄法院的協議必須明確和單一。當事人應當在法律明確規定的范圍內選擇,若有違反,則該協議無效而優先適用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第三,協議管轄必須采用書面形式,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口頭協議無效。
(五)多部門聯動辦案
從公共管理角度來看,我國現已步入后新公共管理時代,跨部門、協作與合作等已成為社會的主流趨勢。除了在法院裁定、處理案件的過程中可以引入網絡科學技術外,在確定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司法管轄時,更可以采取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協同工作的方式,充分發揮政府不同部門的聯動優勢以實現優勢互補。我國可以根據從工業與信息化部的ICP/IP地址信息備案管理系統所獲取的侵權行為的ICP/IP地址或者是相關責任人員的具體身份信息等以確定被告人。另外,諸如公安部門、科學技術部門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等也可為明晰侵權人以及侵權行為地、被告住所地等提供證據材料支持。目前,我國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案件的管轄法院主要是以侵權行為地、被告住所地為管轄原則,這種聯動運作的方法有利于解決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糾紛中被告人無法確定的問題,但跨部門協同的技術、制度仍有待完善。
在信息時代的21世紀,互聯網在給予我國迅速發展機會的同時,也給我國的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糾紛司法管轄帶來了種種困擾。本文在參考各國網絡空間著作權侵權司法管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擬對我國司法實踐提出一些建議。但本文仍然存在許多不足,無法為我國的司法實踐提供系統化的機制體制建議。中國作為當今世界的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要想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保障我國公民的合法利益,維護主權,仍需盡快制定與完善我國網絡空間著作權糾紛的司法管轄制度。
[1]周昕,張翼.因特網時代的民事司法管轄權[J].政治與法律,2002,02:70-74
[2]張靈敏.論我國網絡著作權法律保護之缺陷及其完善[J].企業經濟,2012(7):182-184.
D926;D923.41
A
2095-4379-(2016)25-0180-03
何瀏(1993-),女,漢族,江蘇宿遷人,重慶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