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青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1
?
中國死刑制度存與廢的調查與再思考
劉丹青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北京100081
死刑存廢問題,關系到被告人的生命,關系到被害人的撫慰,關系到社會公眾對犯罪的評價。從貝卡利亞時期就開始爭論,至今已經持續200多年,我國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也持續了20年左右,學者們仍然不能達成共識。在我國目前情況下,可以逐步實現廢除的死刑。
死刑;存廢;替代刑
我國政府于1998年10月5日正式加入聯合國《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公約》,表明我國政府保護公民生命權,加入世界限制、廢除死刑的行列的國家立場;2007年又把死刑的最終核準權收歸最高法院,從而完善死刑復核制度,減少死刑誤判率;2015年8月29日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中又取消9個死刑罪名,從55個減至46個。大幅度取消死刑罪名,反映了我國限制死刑的價值取向,體現了我國對人權問題的重視,但是關于是否要廢除死刑,還有待商榷。
2016年3月12日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我們針對各界人士再一次對死刑存廢問題做了民意調查,以此反映距上次民意調查八年之后民眾對死刑存廢的看法。此次調查的被調查者共1809人,男性被調查者1451人,約占80%;女性被調查者358人,約占19%。此次調查對象包括律師5%、司法工作人員6%、法學學者2%等專業人士以及普通公民69%和學生10%這三大類,由于此次調查對象范圍比較廣發,因此所得數據比較具有代表性,本次調查完全使用網絡進行問卷發放,保證問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同時問卷設計中包含題目較少,保證問卷的可靠性,最終保證調查數據的重要參考價值。
此次調查當被問到是否了解死刑時,24%的被調查者非常了解,62%了解一些但不深入,10%略有耳聞,1%完全不了解,由此可見此次數據的收集是在大部分被調查者了解死刑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他們對此問題的態度具有參考價值。在關于我國當前情況下是否應該廢除死刑的問題上,22%的被調查者認為死刑無論何時都不應該廢除;44%的被調查者認為雖然我國當前情況下不應該廢除死刑,但將來可以逐步廢除;32%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廢除,死刑是對人權的侵犯,由此可見,不管是將來逐步廢除還是現在立即廢除,死刑廢除仍然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刑法修正案九》之后,我國廢除了一部分死刑罪名,但目前我國仍然存在46個死刑的罪名,這些罪名中有些是針對特殊主體的,如軍人違反職責罪,但更多的是針對一般主體的。面對如此之多的死刑罪名,司法中出現的一系列冤假錯案的問題,如湖南藤興善案在死刑執行17年之后才得到無罪的判決。在當前情況下,由于政治經濟等各種原因,我國不適宜完全廢除死刑,但是在被問到以命償命、以牙還牙的治理方式是否正確時,44%的被調查者認為正確但應審慎適用死刑,以減少冤假錯案的數量,彌補死刑無法糾正的重大缺陷;9%的被調查者認為是正確的,理應如此;21%的認為不正確,太野蠻;23%的認為不正確,不理智。
在此次調查中,還有一個問題筆者非常關注,那就是死刑到底能否給被害人親屬帶來安慰,換句話說就是復仇心理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死刑就不能被廢除,只有死刑能夠讓被害人家屬得到復仇的滿足。通過調查我們發現,27%的被調查者認為死刑能使被害人家屬減輕失去痛苦,34%的人認為能減輕被害人家屬對犯罪人的憎恨,38%的人認為不能使被害人家屬得到安慰。由此可見,人們的復仇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存在的,同時死刑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因為即使犯罪人被處以死刑,被害人死亡事實無法改變,而且此種觀點的被調查者比認為人們有復仇心理的人稍具優勢,這一情況說明,將來的某一天當這些懷有復仇心理的人被大多數人影響和感染放下復仇心理時,也就是廢除死刑,尋找其他解決方法之日,而這一心理的巨大轉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但逐步廢除死刑之趨勢是不容置疑的。
雖然此次《刑法修正案九》又一次減少了死刑罪名的數量,但是我們會發現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仍然沒有全面廢除,如果說殺人需要償命,那非暴力犯罪存在死刑是否有處罰過重之嫌?如果說當前由于人們不能完全放下復仇心理而不能立刻完全廢除死刑,那么不涉及復仇心理的犯罪現在是不是應該而且能夠廢除死刑?通過調查數據我們就會發現,47%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支持對非暴力犯罪進行死刑處決,認為應該給他們機會改正,這一數據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大多數被調查者支持非暴力犯罪死刑的廢除。但同時24%的被調查者支持對非暴力犯罪的進行死刑處決,認為這是他們罪有應得,而支持立刻廢除的只有25%,這一鮮明對比是有深層社會原因的。目前我國經濟雖然發展很快,但是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發展不平衡,再加上某些官員讓公民產生了不良印象,導致我國仇官仇富心理嚴重,所以才產生了25%的被調查者支持對非暴力犯罪實行死刑的結果,當然這只是一部分原因,但如果要廢除非暴力犯罪的死刑,這一問題也是值得被考慮的。
我們都知道刑法具有威懾力和預防教育功能,那么增加對死刑的判決對犯罪率的降低是否有直接影響的問題:48%的被調查者認為有一定的聯系但聯系不大;33%的人認為肯定有聯系;18%的人認為沒有聯系。從這組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認為死刑的威懾力和預防功能是有限的,因此不能一味肯定和夸大死刑的作用,在成熟的時機廢除死刑既體現了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又體現了對人權的充分尊重,同時還符合了國際社會廢除死刑的潮流和趨勢。
涉及到死刑的逐步廢除,就應該考慮用何種懲罰方式替代死刑更合適的問題。在此次調查中,51%的被調查者選擇了終身監禁;22%的被調查者選擇了無期徒刑有限計算;4%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死刑延期執行;21%的被調查則認為哪種方式都代替不了死刑。很明顯,公眾更傾向于終身監禁,這一方式在美國等很多國家都有存在,終身監禁就是犯罪人要在監獄中度過余生,這一替代制度會不會使犯罪人產生新的犯意,會不會增加國家財政負擔,效果到底怎樣等問題有待進一步調查和論證,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有21%的人認為死刑的作用無可替代,這其實是人們一種復仇心理的體現以及當前情況下死刑在中國還是有一定威懾力的,目前不適宜廢除。
通過以上對問卷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當前中國不適合立即廢除死刑,但應該審慎適用并逐步推進死刑的廢除;第二,對非暴力犯罪應該盡快廢除死刑;第三,死刑的替代刑罰為終身監禁,但其科學性和實用性還有待進一步分析論證。通過分析,以上問卷涉及的深層次問題其實主要分為幾方面:死刑的公正性、效益性和人道性問題。由于公正性和效益性的要求,死刑在當前社會中廢除并不被大多數人接受,人道性也由于公正性和效益性的強勢地位而未被普遍認同,但是應該看到隨著社會的發展,當死刑的公正性內涵逐漸削弱,人口負增長使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認識到勞動力的缺乏而是死刑效益性的矛盾逐漸突出時,死刑的人道性將占據主導地位,死刑在這一過程中將逐步減少并最終被廢除。
[1]趙秉志,徐文文.<刑法修正案(九)>死刑改革的觀察與思考[J].法律適用,2016(01).
[2]周奕.對當前中國死刑存廢問題的倫理思考[D].湖南師范大學,2010.
D924.12
A
2095-4379-(2016)25-0188-02
劉丹青(1992-),女,漢族,河北邢臺人,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專業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