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濟南 250307
?
淺議我國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
王蕾
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東濟南250307
近年來,隨著我國法制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公民的維權意識逐步加強,針對高校特別是公立高校的教育和管理之類的訴訟案件逐年增多。對于我國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應如何定性,學界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認為對此問題可以借鑒大陸法系國家的“公務法人”理論,這樣一方面參照我國民事法律將公立高校界定為事業單位法人,其可以作為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活動。另外作為“公務法人”,可在特定情形下成為行政主體,為其行使一定行政職能提供法律依據,在發生爭議糾紛時也可成為適格的訴訟主體。這是對其事業單位法人定位內涵的有益延伸和補充。
法人;行政職權;行政主體;公務法人
伴隨著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依法治國的觀念逐漸深入,高校學生在校期間的各項權益也越來越受到包括學生本人在內的各方的重視。近年來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案件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公立高校行使行政權力的合法性問題,由此引申出到底該如何界定我國高校特別是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問題。
(一)我國現行法律關于高校法律地位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30條規定:“高等學校從批準成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高等學校的校長為高等學校法定代表人。高校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31條規定:“學校以及其他教育機構具備法人條件的,自批準或登記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學校以及其他教育機構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學校以及其他教育機構中的國有資產屬于國家所有。”而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第36條第1款規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民法通則》按照是否以營利為目的將法人分為企業法人和非企業法人,非企業法人在我國主要包括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三種。由此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當前我國的公立高校是屬于法人中的“事業單位法人”。
(二)現行法律關于高校法律地位規定的相關問題
雖然我國現行法律將公立高校定位于“事業單位法人”有利于調整高校作為民事法律主體所產生的民事法律關系。但長期以來,我國公立高校基于法律規定行使國家教育職權比如發放畢業證,授予學位等都使得學校與受教育者之間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行政法律關系,受教育者不能通過民事訴訟的救濟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那么受教育者是否可以通過行政訴訟來進行司法救濟呢?按照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一般認為只有享有行政職權,并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該職權,對外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行政主體才能作為行政訴訟的適格被告。在我國行政主體主要包括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機構。
雖然當前我國屬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系,但由于各種原因受大陸法系影響較深,我們來看一下大陸法系國家有關公立高校法律地位認定的相關規定。在大陸法系國家的行政法中,一般認為公立高校是屬于“公務法人”的一種。例如法國的行政法規定行政主體主要有三種:國家、地方團體(各級政府)和公務法人。公務法人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陸法系國家為了解決政府無暇管理過多公共事務的問題或者因有些公共事務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特殊性,為了方便執行而設立的組織,從而代替政府行使部分行政管理權。德國行政法之父奧托.邁耶認為,所謂公務法人就是掌握于行政主體手中,由人與物作為手段之存在體,持續性地為特定的公共目的服務,兼具私法關系和公法關系的獨立人格。大陸法系國家一般都是把法人劃分為公法人和私法人.公務法人不是私法人,是屬于公法人的一種,它與正式作出決策并發號施令的科層式行政機關等其他公法人是不同的。
筆者認為,適當借鑒大陸法系國家的公務法人理論能有效解決當前我國公立高校的行政主體和訴訟主體定位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意義:
(一)解決我國行政主體理論和行政主體制度相脫節的情況
當初我國在引入大陸法系的行政主體概念時由于各種原因并未同時確立其賴以生存的行政主體制度,而大陸法系國家的公務法人就是行政主體制度存在的三種行政主體類型之一,屬于承擔公共服務的其他主
體,它是西方國家實行以分權為基礎的行政主體制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二)有效解決我國公立高校的行政訴訟主體地位問題
在最高人民法院對于田永案件的公報中指出:“盡管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所指的被告是行政機關,但是為了維護相對方的合法權益,監督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法行使國家賦予的行政管理職權,將其母校列為行政訴訟被告,適用行政訴訟法來解決其行政爭議,有利于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雖然這樣做有助于解決一定的司法實踐問題,但前面已經論述司法界對我國公立高校“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的界定應被看做是一種當前解決我國個別訴訟問題的權宜之策。而公務法人本身就是行政主體,是行使專門職能的行政組織,當公立高校處于行政法律關系中行使公共權力例如授予學位,發放畢業證等情況時應被視為公務法人,其本身就是行政主體。當相對方認為高校的這種行使公共權力的行為違法時,可以通過行政訴訟等司法救濟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高校完全是適格的行政訴訟主體。
(三)有利于我國建立教育行政救濟制度
將公立高校定位為公務法人有利于建立我國的行政救濟制度,當高校的管理對象認為高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完全可以通過行政救濟的手段來維護,除了前面講到的行政訴訟這種司法救濟手段,還可以通過行政復議來審查高校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比如向高校的上級教育主管機關申請復議。教育行政救濟制度的確立有利于維護我國公民的合法權益,對推進我國依法行政也有積極的意義。
(四)將我國公立高校定位為公務法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依照我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的相關規定,我國公立高校是具有公益性質,從事教育活動的社會服務型組織。這與大陸法系國家的公務法人在性質、目的和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另外由于我國長久以來受大陸法系的影響,二者淵源頗深。因此將我國公立高校定位為公務法人,合理吸收、利用其理念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的。
雖然我國不像大陸法系國家一樣進行公私法的明確劃分,但是借鑒公務法人理論來定位當前我國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仍具有積極的意義。這是平衡我國公立高校雙重法律身份的合理選擇。對于司法介入高校自治領域,有效保護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提供了理論和法律依據。
[1]王名揚.法國行政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
[2]段海峰.行政法視角下的高校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徐建平等.教育政策與法規[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
[4]胡建淼.關于行政訴訟幾個爭論的理論問題[J].政治與法律,1987(6).
[5]馬懷德.公務法人問題研究[J].中國法學,2000(4).
D922.16
A
2095-4379-(2016)25-0204-02
王蕾(1977-),男,漢族,山東濟南人,本科,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