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群 李曉燕
(溫州大學,浙江 溫州 325000)
中國歌劇的歷史發展概況
高 群 李曉燕
(溫州大學,浙江 溫州 325000)
歌劇是一種綜合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一種舞臺表演藝術,集音樂、戲劇、詩歌、舞蹈、舞臺美術等于一體,產生于16世紀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從西方歌劇的傳入到中國歌劇的發展在人類的歷史上存在了4個多世紀,歌劇在中國的傳播是快速的,中國歌劇本土化的發展卻是漫長和曲折的。
歌劇;民族;音樂;發展
“從明末清初開始,隨著西方天主教會的傳入,開啟了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大門。據中外文獻的有關記載,清代皇帝乾隆最早欣賞到的是由傳教士帶入宮廷的意大利著名喜歌劇《La Cecchina》。”鴉片戰爭,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與此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藝術、歌劇等。1927年,我國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成立,培養了我國第一代美聲歌唱家,經出國學習后帶回西洋歌劇并在國內演唱。由于中國的戲曲根深蒂固自誕生起融入中國人的生活兩千余年,且與西洋歌劇的演唱、內容、形式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西洋歌劇在我國的傳播發展受到一定的阻礙,由此,藝術家們開始走上了探索中國歌劇的道路。
20世紀初學堂樂歌的興起,使得西方的音樂理論、和聲等開始在中國傳播,主要采用外國的音樂曲調來填詞,開創了中國近現代早期的聲樂。20世紀20年代,黎錦輝開始了探索中國歌劇的先驅,創作兒童歌舞劇12部,還有兒童歌舞表演、愛情歌曲和抗日救亡歌舞等,如《葡萄仙子》、《麻雀與小孩》等,歌曲內容多民主、科學、自由平等之意,音樂采用中國各地的曲調曲牌,注重用音樂去刻畫出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并加強了歌劇的戲劇性。
“如果說黎錦輝的兒童歌舞劇是中國歌劇的萌芽,那么閆述詩獨創的抒情歌劇,則是早期中國歌劇的一枝新株,無論思想性或藝術性都較前者提高了一步,較為接近歌劇藝術的原本。”
閆述創作了六部歌劇,他的抒情歌劇篇幅較短,風格浪漫典雅,表達了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渴望,歌劇清新活潑,載歌載舞,音樂的形式開始多樣化,獨唱、齊唱、對唱、合唱等相繼出現。九一八事變,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掀起了救亡歌詠運動,有張曙的《王昭君》、聶耳的《揚子江暴風雨》、陳歌辛的《西施》,以上三部作品在我國歌劇的早期探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1936年后,日軍全面侵華,由“魯藝”文藝工作者分散到各地前線傳播歌劇,促進了我國歌劇事業的發展,隨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展開,秧歌劇、小歌劇等開始萌芽,以抗日戰爭中農民的生活中發生的真實的事情改編為歌劇,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歡。后來《孟姜女》《秋子》歌劇成功上演,主要采用西方歌劇的創作理念,為我國歌劇的發展提供了借鑒經驗。
1942年,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激勵了文藝工作的知識分子們,使他們全面投入到民間學習民間藝術,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新秧歌運動。新秧歌運動一改傳統秧歌的故事內容,改變了單一的音樂如《夫妻識字》《兄妹開荒》,對秧歌劇的語言也做了改變,使得新秧歌運動逐步的發展起來。
1945年《白毛女》的產生,在我國歌劇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的產生突破了以往舊的歌劇的模式開啟了我國歌劇自己的民族風格,自此邁開了中國歌劇向前發展的大步。在《白毛女》歌劇的影響下又相繼出現了《李二小參軍》、《兩個胡子》、《為誰打天下》等歌劇。
1949年新中國成立,全國各地建立演出團體,歌劇的發展步伐加快,歌劇《星星之火》增加了有韻味的朗誦,不再是以前單一的對話。《小二黑結婚》運用戲曲音樂板腔體手法使歌劇音樂戲劇化首次嘗試獲得成功。《小二黑結婚》、《長征》、等都是這一時期優秀的作品。
1957年2月,應毛主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中國第一次歌劇座談會召開,第一種觀點是以我國的戲曲為基礎,保持其風格,再結合說唱等民間音樂;第二種觀點是要按照西洋歌劇的模式;第三種觀點是要廣泛吸收,不可依照一種模式。從歌劇座談會的召開到“文革”政治運動不斷,但依舊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歌劇作品《紅色娘子軍》、《洪湖赤衛隊》、《江姐》等。
1996年文化大革命發動,中國歌劇遭到重烈的打擊,中國的歌劇停滯不前。1976年,四人幫粉碎,中國歌劇開始復蘇,復蘇后的歌劇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們各有己見,在繼續創作的過程中,多元化創作逐漸呈現。
20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文藝工作者們對歌劇的不斷探索歌劇,歌劇創作數量與日俱增,有對西洋古歌劇的追尋《愛與火的四重奏》、《仰天長嘯》等;中國民族歌劇的繼續探索《沂蒙山兒女》等;民間鄉土歌劇《塔什瓦依》、《木卡姆先驅》等;時代特色的歌劇《傷逝》、《原野》等。
20世紀九十年代,歌劇《張騫》、《蒼原》、《黨的女兒》等,結合中西方歌劇創作,解決了之前到文革時期的宣敘調、詠嘆調運用問題,民族色彩突出,實為中國歌劇的一大創新。
21世紀中國的歌劇發展更是蒸蒸日上,在高科技的運用下,中國歌劇開始走向全世界,《西施》、《趙氏孤兒》、《山村女教師》等再現著中國歌劇的創作輝煌。2012年《運河謠》的成功上演,是中國民族歌劇的又一偉大嘗試,開辟了中國原創民族歌劇的時代。■
[1] 宋春燕.歌劇藝術的發展與賞析[M].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
[2] 錢苑,林華.歌劇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 李超.聲樂藝術發展史[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