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鵬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1)
減七和弦在轉調中的常用方法
胡一鵬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1)
減七和弦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和弦,它具有十分尖銳的聽覺效果與極其不穩定的和聲功能性。在西方大小調的體系中,減七和弦被認為是極度不和諧的音響效果之一,常常用來表現強烈的情感或戲劇性的矛盾沖突,是極具表現力的一種和弦。在傳統和聲中,減七和弦十分不穩定,有強烈的需要解決的傾向。又因其轉位的特殊性,它的調性歸屬感十分模糊,經常作為轉調的中介和弦使用,被稱為“萬能的轉調和弦”。在作為轉調的中介和弦使用時,它不但需要考慮在前調與新調中的功能性,又需要注重轉調過渡的流暢性。了解減七和弦在轉調中的常用方法,對音樂的創作非常有幫助。
減七和弦;轉調;和聲功能;創作
減七和弦是減減七和弦的簡稱,它是在減三和弦上方再加入一個根音上方減七度的七音而因此得名為減減七和弦。它和其他七和弦同樣具有三個轉位形式,但是無論怎么轉位,相鄰的兩個音其間的音數都為一全一半,它的調性歸屬感并不明確,因此常被使用作為模糊調性、轉調的一種“工具”。在全部的二十四個大小調中,只存在著三個互不相同的減七和弦,可見減七和弦是多么的獨特。使用減七和弦作為中介和弦進行轉調,能使音樂的感情表達更富于變化。
減七和弦在作為一個調性的導七和弦使用時,因其不穩定的特性常常連接主和弦進行解決。在作為中介和弦進行轉調時,由于其轉位的特殊性,它所包含的每一個音都可以作為新調的導音,那么一個減七和弦原位加轉位的形式可以作為不同的四個同主音大小調的導七和弦,因此三個不同的減七和弦便對應了總共的十二個同主音大小調。
在進行轉調時,前一調性所常用的作為中介的減七和弦為:導七和弦、重屬導七和弦以及下屬的副屬導七和弦。由于在傳統和聲中,一個調性的主和弦、屬和弦、下屬和弦是功能性非常強的,因此它的導和弦七和弦與屬和弦和下屬的副屬導七和弦相對于其他和弦的副屬導七和弦的功能性要強一些。通過這三個和弦作為中介進行轉調更強調和弦在前調中的功能性。
(一)前調的導七和弦作為中介的轉調
導七和弦作為中介時,因其在前調中的功能而具有很強的傾向性,最常轉入的調是同主音的大小調或是與主音平行的大小調。貝多芬《降E大調第四鋼琴奏鳴曲》Op.7所使用的方法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下圖所示。

這是一個大調轉為平行小調的例子,由降E大調轉為c小調,通過兩個調等音的導七和弦作為中介,連接十分自然。
(二)前調的重屬導七和弦作為中介的轉調
重屬導七和弦在前調中有很強的向著屬和弦的傾向性,因此常用的轉調為前調屬音的同主音大小調或是與屬音平行的大小調。巴赫《二部創意曲》No.8便使用了這種手法,如下圖所示。

這是一個通過重屬導七和弦作為中介轉入屬音調性的例子,由于譜例中C大調的重屬和弦中已經出現了g小調的調內音,也就預示接下來著轉入g小調。
(三)前調的下屬和弦副屬導七和弦作為中介的轉調
下屬的副屬導七和弦是下屬方向的離調和弦,由于本身下屬和弦的功能性沒有同一調中的主屬和弦的那么強大,因此這種轉調方式并沒有上述的兩種那么明朗,但是卻由此模糊調性的感覺更加強烈。這一和弦作為中介傾向于向前調的下屬音同主音大小調及平行大小調方向進行轉調。

(二)連接至新調屬和弦的轉調方法
減七和弦作為新調的重屬導七使用時,因其向著屬和弦的傾向性,往往在之后連接屬和弦或屬七和弦,再進行到主和弦,使新調的感覺更加明確。
在這種轉調模式中的一種很常用方法就是同主音大小調之間的轉調,如貝多芬《降F大調第六鋼琴奏鳴曲》Op.10 No.2中從c小調轉為C大調就使用共同的重屬導七和弦作為中介連接到屬七和弦后接C大調的主和弦完成轉調。這種轉調手法使音樂的情感更加濃厚,并且過渡十分自然。
原位的減七和弦是由四個音以小三度的關系疊置而成的,聽覺效果較為尖銳,但是如果將這四個音的其中一個音降低半音,便可成為新調的屬七和弦或是轉位形式。以C大調重屬導七和弦為例,連接方法如下圖所示。

這種轉調方式通常以新調的導七和弦進入,并連接上面方法變化來的屬七和弦最后連接至主和弦進行完成一次轉調,使原本模糊的調性變得明朗。如下圖舒曼《蝴蝶》op.2 No.10譜例所示。

減七和弦作為中介進行轉調的方式還有很多種,例如它可以作為新調的下屬或二級的副屬導七和弦進入新調來進行調性的銜接等。減七和弦是一個模糊調性的重要和弦,它的使用方法還有很多,本文所列舉的轉調方法只是一些常用的手法,而它真正的使用方法應該是以音樂情感表達的需求為基礎來進行正確合理地使用。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每一位作曲者更需要在實踐創作中找到合適的創作手法。■
[1] 熊輝.減七和弦的轉調與連接[J].黃河之聲,2013,12.
[2] [蘇]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3] 劉松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的減七和弦運用手法及審美特征[J].藝術百家,2007,07.
[4] 康和.調性模糊材料與調性展開[J].深圳大學學報,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