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強
(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音樂舞蹈系,廣東 湛江 524094)
論竹笛樂譜中“連線”的演奏兼論竹笛學習中的聽覺階段
馬 強
(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音樂舞蹈系,廣東 湛江 524094)
連線,是竹笛曲譜中常見的標記。然而對于竹笛樂譜中出現的連線該如何演奏,卻可能存在多樣性的解釋。本文對竹笛樂譜中的連線演奏效果進行簡要剖析,進而揭示出笛樂曲譜的靈活性,同時提出笛樂學習中在聽覺方面的四個進階階段。
竹笛;樂譜;連線;聽覺
連線,是在各種聲樂、器樂譜中都十分常見的一種演奏法記號,竹笛曲譜也不例外。而對于竹笛樂譜中出現的連線該如何演奏,卻可能存在多樣性的情況。學過竹笛的人都很清楚:竹笛最基本的吹奏發音方式分為“連音”和“吐音”兩種,一種為連貫演奏不中斷,一種為斷奏,兩者可謂是對立的。那么,在許多竹笛獨奏曲中,是不是遇到連線就代表著連線內的句子完全不用吐奏而用連音呢?而吐音是不是一定要斷得很明顯來體現跳躍性呢?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在實際應用中,卻可能有些復雜。
在笛子曲中,連線內的一句是否所有音完全不吐?在筆者接觸到眾多非專業學習者中,這個答案往往是肯定的。我們先看看樂理書中給連線的定義:
“連音記號,表示連線內的各音要演奏(唱)得連貫。”
看定義,似乎說的很清楚,放到笛子演奏上說,如果標注了連線,整句似乎應該是用連音而不吐的,這也導致一些人在自學一些獨奏曲中遇到連線便第一時間斷定此句完全用連音演奏。而有經驗的專業人士則明白——連線并不代表連線內的一句完全不吐,這其中是可以靈活處理的。
在初級學習階段,由于曲目比較簡單,如一些音階練習,連線內均是不用吐音的,一些簡單的歌曲如《我和你》、《茉莉花》的3連線內確實也是不用吐奏的。可是進入到稍微復雜一點的樂曲中,連線就有可能失去這個作用。例如在《送別》中,一般樂譜都是如此印的:
如果我們按照連線內不吐的原則來演奏,顯然第一小節兩個 和第三小節的兩個6是無法斷開的,這里所重復的音必須用吐奏,而第一小節的第一個 和第二小節的6和 在這里也應該吐一下,演奏才會更加順暢。
我們再看一個譜例《牧民新歌》(簡廣易曲),一般的記譜是這樣的:
而實際演奏中,絕不是這么簡單。參照簡廣易先生的錄音,筆者進行詳細的訂譜:
而在臺灣琴園國樂團為大陸演奏家李鎮先生出版的曲譜中,在曲作者下面明確寫明了“李鎮演奏譜”,這里面的標注是較為詳細的:
再看同本書中的《大青山下》(李鎮曲)的曲譜:
在這兩份曲譜中,訂譜者的用意顯然是連線內的音(起音不算)一律不吐,而要吐的音一律不標連線。通過四份曲譜對比得知,在前兩個曲譜中,連線內并不·一·定·不用吐音,而在后兩份曲譜中連線內確·實·不用吐音。那么面對“簡單”的一條連線,怎么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差別?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是民族樂器在不同演奏者的演奏中有著靈活多變的不同處理;其次,當今竹笛記譜仍較為粗糙簡略,缺乏規范的標準。
我們再看一個譜例《紡線線》(馬迪曲):
這里面第一小節用連線連起,但是根據馬迪先生的演奏錄音可以聽出,實際上第一小節是全部用了吐音。我們知道吐音一般表示斷奏,而這里連線內全部用吐音演奏,兩者之間不是矛盾了嗎?這種連線是不是標錯了?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再回到關于連線的定義:“連音記號,表示連線內的各音要演奏(唱)得連貫。”吐音雖然一般表示斷奏,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吐音中有一種“連吐”,仍然可以保持樂句連貫演奏,這就好比樂理中的連音加斷音點的表示連貫中斷奏的演奏效果。從另一方面來看,連續的點也可以組成一條線,所以,吐音并不與連貫完全對立。
在這份譜子里,筆者認為連線的作用更多的是表示樂句劃分,即連線內所囊括的音符屬同一樂句,而不代表連線內只用連音而不吐奏。
所以,綜上幾個譜例,我們可以做出一個簡要的結論,籍以區別不同曲譜的連音符號——如果是一份記載相對簡略的曲譜時,我們應該在連線內做進一步的細致觀察,看是哪些音要連哪些音要吐。面對標注“XX(演奏家)演奏譜”的,則可以相信連線代表的就是連音演奏,無連線用吐音演奏。
在竹笛演奏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聽唱片來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那么在靠“聽錄音”學習竹笛樂曲時,我們都要聽哪些東西呢?這種聽覺可以分成怎樣的層次階段?對此筆者進行試分析,認為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進階階段。
1.聽節奏、音準
節奏和音準是音樂的兩大基本要素,是演奏的“絕對底線”,通過聽錄音,可以加強我們對樂曲節奏和音準的正確印象。同時,有時樂譜記錄得并不十分準確,會出現像書本錯別字一樣的錯音等,這也需要我們通過對照錄音把樂譜進行修正。
2.聽吐音、斷連
關于樂句中的吐音與連音的區分,現今大部分竹笛曲譜都沒有標明,而這又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前文已經說到,在樂曲演奏中,連音和吐音用法很靈活,所以何時該連,何時該吐,應仔細推敲,聽示范錄音是一個直接有效的途徑。
3.聽裝飾音,如何加花,力度、速度及表情術語
民樂演奏的樂譜里往往帶有大量的裝飾音,如笛子演奏常用波音、疊音、打音、滑音、倚音、氣震音等等,而這些裝飾音有時不能完全記錄于譜子中,這時我們可以根據錄音進行推敲處理。
同時,演奏家對樂曲的速度、力度以及表情處理,也是我們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參考,尤其是在散板、漸強、漸弱等處理較為靈活自由的時候,可以給我們一個良好的學習參考。
4.聽風格韻味、人文情感
音樂是情感的體現。在聽清音樂演奏中較為客觀性的技術層面之外,我們的聽覺還要進一步上升到對樂曲情感的把握,風格性的闡述,以及人文精神的注入等藝術層面。這需要我們在聽錄音中注重比裝飾音更加細致的韻味細節以及關注樂曲處理的整體性構思,體會演奏家是如何為樂曲的注入充沛細膩的情感,對樂曲地域性風格的詮釋有哪些特殊手段,同時在音樂中體會到人文的情懷境界。這既需要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還需要有一定的音樂之外的,如文學、美學修養。
經過這四個聽覺階段的進階訓練,竹笛學習者可以更全面地從聽覺上感受音樂作品,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力,進而提升自己的演奏能力。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只有聽得更全、更細、更深、才能使我們音樂演奏更有層次內涵。同時,通過不同版本的錄音欣賞,我們可以領略到不同演奏家的藝術風格,這對于我們的演奏學習是大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