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 晉中 030600)
祁太秧歌傳承主體發展與傳承能力探究
王 玲
(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 晉中 030600)
祁太秧歌是山西省優秀的民間音樂劇種,由于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決定了傳承主體的重要作用。本文介紹了祁太秧歌傳承主體的發展歷史,并對當下傳承主體的現狀進行分析,進而指出當下環境中祁太秧歌傳承主體應當注意的問題。
祁太秧歌;傳承;發展
祁太秧歌是山西省優秀的民間音樂劇種。它不僅蘊含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從其豐富的劇目內容中亦可管窺到當地近代人文歷史發展的整體風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與物質文化遺產所不同的是,非物質音樂文化的特殊性決定了秧歌的價值只能通過傳承主體的活態傳承方能呈現于世人面前。
那么,何為傳承主體?傳承主體是指真正參與到表演活動中,并與他人形成師承關系的個人與群體。然而由于人們常常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模糊不清,使得祁太秧歌的傳承工作常常會走入誤區。政府、學者、文化工作者由于具有至高無上的的行政話語權、學術水平以及輿論影響力,經常會被誤認為是祁太秧歌的傳承主體。事實上秧歌傳承主體是那些真正參與到秧歌表演過程中的民間藝人與班社組織。正是他們的表演讓這一蘊含晉中地方特色的劇種活態傳承至今。因此,當下的非遺傳承發展工作中,我們一定不能忽視傳承人這一群體的重要作用。
自祁太秧歌產生以來,就涌現出很多為其作出巨大貢獻的民間藝人。這些藝人絕大多數出身于土生土長的農民,有的甚至默默無聞、生卒不詳,但是靠著對秧歌的癡迷和熱愛成為優秀音樂文化的開拓者。據祁縣縣志記載,早期的代表藝人有高康立、高碩彭、高遠康、劉德全、劉來喜等。①從現存的秧歌劇目中,也可以了解到藝人們的從藝經歷與表演特色。雜說《表秧歌名人》記錄了民國至解放時期的16位藝人,《看秧歌》則描述了看秧歌的觀眾對臺上26余名秧歌藝人的表演情況。
隨著秧歌的快速發展,道光年間秧歌藝人們組成了以秧歌演出為主要目的表演機構。太谷谷村同樂社、北沙河村的同樂社、南沙河同樂社、祁縣永樂社、三和社等均是在這一時期出現。至民國十二年至十六年期間,祁縣的“易俗社”集結了“抓心旦”高碩鵬等十幾名藝人,他們所改編的50多個劇目極大的提高了祁太秧歌藝術表現力。建國初期,隨著國家對民間音樂文化重視,祁太秧歌異常活躍,僅祁縣就活躍著71個秧歌劇團,秧歌藝人達2000余人。1951年由各地名藝人組成的“祁太秧歌研改社”對祁太秧歌進行了改革創新,推進秧歌朝健康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祁縣著名藝人“連連丑”劉煥玉在當地組織成立秧歌培訓班,創作了《勸戒煙》、《賣柴記》等經典劇目。“榆次秧歌劇團”、“太谷秧歌劇團”等專業劇團的先后成立,蓋平遙”邱金蘭、“香蠻旦”王效端等為代表的優秀藝人均塑造了諸多深入人心的角色。祁太秧歌在秧歌藝人及組織的共同努力下逐步走向成熟。
2006年,祁太秧歌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白美云等人也憑借自身突出的表演能力獲得了政府的肯定。2008年,白美云、苗根生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傳承人,2008年,孫貴明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0年,代富仙、董燕燕等四人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然而,秧歌傳承主體作為一個群體,被政府扶持的藝人們只是鳳毛麟角,并不能代表這個群體的全部。生活中,仍然有大多數藝人們奮斗在秧歌舞臺上。他們主要依托于秧歌組織,演出主要集中于農村集市、家庭婚喪嫁娶等場合。演出收入根據角色、場域以及分工的不同進行分配。值得關注的是,與秧歌鼎盛時期相比,演出場次正逐年減少。太谷縣如今有三個私營秧歌劇團。以臺口賣的最好的建桃秧歌劇團為例,2014年演出250余場,2015年演出200場,2016年減少為170場。
造成這一局面的背后存在著多方面的復雜因素。第一,正如學者周吉先生所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像其他類別遺產,傳承人可以直接將自身技藝轉化成實體商品去體現經濟價值。音樂類傳承人的勞動通常很難得到應有的經濟回報。第二,秧歌音樂屬于地域產物,扎根于農村。然而,隨著農村人口向外的大量流動,農村人口日益減少。往日里,熙熙攘攘看秧歌的人群早已不復存在。而秧歌如果離開農村走進城市、社區又會面臨水土不服的困境。因此,觀眾范圍也在縮小。第三,秧歌藝術是實踐藝術,需要傳承人的熱愛、堅持與長期的勤學苦練。香蠻旦、苗根生等老一輩藝術家沒有哪一個人的技藝沒有經過長期的勤學苦練。正所謂“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通常需要一個長期的艱難過程。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速度與效益受人追捧的時代里,秧歌傳承主體所面臨的挑戰和壓力可想而知。
任何一個民間音樂文化都會受地域環境變化而發展,祁太秧歌同樣如此。秧歌產生于農村,服務于人民,因此傳承人在創作中一定要根據觀眾審美需求的變化去創新發展。面對環境的改變,作為秧歌傳承的主力軍必須適時調整變化,以適應社會和受眾群眾的審美需求。如果固步自封,堅持做秧歌傳統的守候者,那么秧歌很快就會被社會淘汰走進“人去藝去”境地。傳承主體,不管是劇團還是藝人本身,都應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創作出適應時代發展的藝術作品。
如今大多數傳承人都能憑借自身技藝謀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生存能力,但是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秧歌傳承隊伍中來,也是目前秧歌傳承主體應當注意的問題。調查中得知,秧歌劇團的人才更替問題是目前較為棘手的問題。一方面是由于不能很好地建立師徒關系;更突出的問題是年青一代對秧歌沒興趣,不愿意學。目前的劇團中,演員平均年齡都在五十歲左右,三十五歲左右新生代演員嚴重缺乏。當然,這是目前我國大多數民間音樂傳承都遇到的普遍問題。然而,東北二人轉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二人轉不僅在沈陽、北京等城市都建有自己的演出舞臺,更令人驚訝的是,二人轉的隊伍逐年壯大,有不少青年演員已經在全國喻戶曉。祁太秧歌的傳承主體完全可以將二人轉的先進經驗拿來借鑒學習,借助市場的開發運用、媒體宣傳,變資源為財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傳承能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秧歌的傳承隊伍中來。
祁太秧歌的傳承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扶持和資助,更離不開傳承主體的自身努力。民間藝人和秧歌組織是秧歌傳承的關鍵力量。正是歷代秧歌傳承人的不懈努力下,才有了祁太秧歌輝煌的歷史。當代的藝人們面對生態的改變更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的提高傳承能力,將祁太秧歌生生不息傳承下去。
注釋:
① 祁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祁縣志[M].中華書局,1999:709-710.
[1] 周吉.音樂類非物質文化保護之我見[J].中國音樂學,2008,03.
[2] 孫云.音樂文化遺產中傳承主體的能力探究[J].中國音樂,2012,02.
[3] 項陽.中國音樂民間傳承變與不變的思考[J].中國音樂學,2003,03.
[4] 廖丹.從傳統音樂的三個特性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中國音樂學,2013,01.
王玲(1982-),山西省安澤縣人,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