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冉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北京 100068)
?
“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音樂美學原則的探究及其對聲樂演唱的指導意義
張 冉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北京 100068)
摘 要:縱觀音樂美學史發展的長河,音樂美學思想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音樂的形式和內容及其相互關系是歷代音樂家們思考、論述、研究的音樂美學核心問題,也是正確認識音樂美學學科中其他美學問題的關鍵。本文對“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音樂美學原則進行了深入探究,并從聲樂演唱及教學的角度討論了這一音樂美學思想的實踐價值和指導意義,遵循并應用“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音樂美學原則有助于演唱者在注重提高歌唱技巧的同時準確表達聲樂作品的豐富情感和精神內涵。
關鍵詞:音樂美學;內容;形式;聲樂演唱
圍繞音樂形式和內容的爭論幾乎與音樂及音樂美學思想同時存在,甚至貫穿于音樂美學思想發展歷史的整個過程當中。我國魏晉時期著名的音樂家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提出音樂是客觀的存在,哀樂是主觀的存在,音樂與人的主觀感情無關,認為音樂只有和諧的形式美,不表現什么內容;在西方音樂美學思想的初始萌芽階段,亞里士多德充分肯定了情感等因素在藝術中所特有的重要性,提出了音樂能模仿和反映人的情感,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藝術的論點,承認了音樂是具有一定精神內涵的;文藝復興時期隨著歌劇藝術的出現,音樂的內容顯得格外重要起來,由于在音樂創作中過于強調形式、技巧方面的復調音樂妨礙了音樂作品在思想情感方面的表達,單旋律音樂倡導者提倡將旋律突出在一個聲部,節奏清晰,從而把歌詞內容清楚地傳達給聽眾,主張音樂藝術應以表現人的情感為要旨,成為主調音樂的早期形態。在這個時期我們可以看到音樂形式已逐漸開始為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服務。
18世紀歐洲音樂論壇產生了“旋律派”與“和聲派”的爭論,“旋律派”認為音樂的美取決于旋律,音樂不僅作為悅耳的聲音組合而必須能夠表達某種東西。“和聲派”則主張音樂應借助數學建立自身的原則,人們應更多地關注音樂形式自身。這實質上是音樂美學領域中的一場“主觀派”與“客觀派”之爭,或者說是一場“情感論”與“形式論”之爭。19世紀兩種重要的美學思潮在音樂的形式和內容方面的觀點更加大相徑庭。以黑格爾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情感論音樂美學家們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必然要以某種附著于其中的精神內涵為本質”。這一流派強調了音樂內容的重要性,認為音樂形式一旦脫離了表現內容的目的就失去了內在的意義。與之截然對立的觀點是漢斯立克的“自律論音樂美學”,他認為制約音樂的法則和規律不是來自音樂外而是音樂自身,音樂美不依附外來內容的美,它存在于樂音,音樂的本質只能從音樂自身去把握音樂。
在以往音樂家、美學家的觀點中,我們不難看出所謂音樂的內容總是與“情感表現”、“精神內涵”相關的,而音樂的形式則是更多用“音響結構”、“樂音”、“技巧”來表達的。音樂的內容和形式總是產生爭論是因為這兩個方面之間存在著某種矛盾:一方面從音樂審美角度來看,音樂是一門具有表現力的藝術。很多情況下,人們從音樂中獲得的審美體驗不僅是純粹的聽覺感受,還有形象的聯想和情感的體驗。例如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中革命性、沖動性、戲劇性因素使人強烈地感受到時代的英雄主題、個人與命運的抗爭以及堅強的意志和信念,而《田園交響曲》中對各種鳥類叫聲的模仿則使人聯想到美麗的田園風光,作者運用強弱、速度、節奏等音樂基本要素直接無誤的向聽眾表達某種情緒、形象和體會。有些音樂作品并不明確地表達某種音樂形象,需要欣賞者根據自己的經歷和聽覺感受進行二度創作,不同的欣賞者所體會到的音樂形象和內容也不同。無論哪種情況我們都無法否認音樂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現現實世界的種種景觀、形態及人類豐富的感情活動。另一方面從音樂的物理形態來看,音樂似乎只是一些具有一定頻率、振幅、波形的聲音以某種形式構成的組合體,它既是非視覺性的又是非語義性的,因此不能直接傳達視覺感受、概念和思想,這就與音樂審美體驗中欣賞者體會到的音樂形象、感情活動形成了矛盾。
音樂的音響、結構、組成方式作為客觀存在的確不具有情感因素和精神內涵,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客體并不獨立存在,它必然要與主體聯系起來達到主客觀的統一,這里的主體就是指音樂的創造者和欣賞者。音樂的主體賦予了音樂以情感活動和情緒體驗,所有音樂表現的對象以及由音樂引起的主體體驗都構成音樂的內容,音樂的內容是在客體與主體共同作用下產生的。而音樂的形式更像是一種載體,正是由于這種載體的存在,音樂作品的精神內涵才得以體現。人常常把聲音物理上的振幅、振頻、協和、不協和體驗為高低、明暗、強弱、和諧、緊張等等。例如聽覺的高頻音與視覺的明亮色調、興奮性的情緒等具有一種潛在的聯系,而沉重緩慢的低頻音與視覺中黑暗的色調、抑制性的情緒感覺相類似;音樂的強弱變化會使人對事物的大小輕重、空間距離的遠近產生聯想;音響中的不協和音程與和弦,粗糙的音色,濃重的配器與緊湊線條的結合,都給人以心理緊張的感覺。這種在人的感覺之間相互溝通,一種感覺會引起另一種感覺的現象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聯覺”。于是當作曲家想要表現某種心理活動的感受時,便會采用與之相適應的音樂音響結構組成形式,使音樂的音響與其表現對象之間發生聯覺關系,而欣賞者也會從這種音響構成樣式中體會到作曲者想要表達的東西,同時產生自己的心理體驗。
由此我們可以將音樂的內容概括成為“審美主體(創作者和欣賞者)賦予音樂并從音樂中體驗到的精神內涵”;將音樂的形式概括成為“用以表現音樂精神內涵的音響的組織結構樣式”。音樂的形式美是構成音樂美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全部,如果音樂作品只單純強調技巧性元素而忽略了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那么它就不能實現自身的審美價值。有些音樂作品只側重于形式美的情況是存在的,例如歐洲部分古老的強調對位技法的復調音樂和現代某些單純的音響拼湊形式的音樂。這些作品內容比較淡薄,把音樂藝術變成單純的技巧游戲和機械的音響組合,從今天的審美角度來看,大大降低和削弱了美的價值,缺乏音樂作為一門藝術所應具有的真正內涵。同樣只有內涵美而無形式美也無法構成真正的音樂美,音樂是極其富有表現力的藝術,人的審美心理需求在某種程度上選擇了音樂的形式與結構。沒有音樂形式結構作為載體,再美妙的情感、意念也只能是一種抽象的空想,豐富的題材內容只有用符合美的規律的音樂形式表現出來的時候,才具有音樂美的意義。
音樂的美不僅表現在形式的美妙組合與變化當中,還同時表現在作品內涵所包括的心理體驗和情感態度之中。音樂的形式和內容共同構成了一部完整的音樂作品,只有將“形式”與“內容”高度結合統一才能獲得全面、完整的音樂審美體驗。聲樂是一種表演藝術,與音樂美學息息相關,聲樂演唱是具有創造性的音樂表演活動,演唱者通過歌唱表演這個二度創作的中介環節將藝術作品傳達給欣賞者,實現審美價值,使廣大聽眾獲得審美體驗。“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音樂美學原則在聲樂表演創造活動中呈現為“演唱技巧與情感表現的統一”,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聲情并茂”,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審美原則,有利于演唱者在學習、演唱聲樂作品時既注重音樂形式中演唱技巧的發揮又能在充分理解作品內容以后注重情緒、情感的表達,非常具有指導意義和實用意義。
演唱技巧在聲樂表演中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基礎,純熟精湛的演唱技巧是完美表達聲樂作品,使聲樂表演獲得成功的技術支持和保障,因此所有優秀的演唱者和聲樂學習者都十分重視歌唱技巧的訓練和掌握。卓越的演唱技巧對于聲樂表演而言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審美對象,然而它卻不是聲樂表演獲得成功的唯一條件,也不是音樂審美的主要目的。閹人歌手在意大利歌劇史上曾經創造過輝煌,特殊的生理結構使他們擁有了超強的演唱條件,加上長期嚴格的訓練從而掌握了非凡的演唱技巧,由于當時的年代過于崇尚炫技,聽眾對歌曲的演唱技巧的迷戀已遠遠超過了對歌曲本身的興趣。這種蒼白、缺乏內涵、純粹的聲音炫耀加上閹人歌手驕傲自大、極強的嫉妒心理導致了閹人歌手最終退出歷史舞臺。一名優秀的歌唱家,不僅要具備過硬的技術功底,還要具備深厚的音樂素養和豐富的音樂審美能力,二十世紀卓越的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融抒情、花腔、戲劇女高音的演唱技巧于一身,被譽為全能女高音。除了杰出的演唱技巧外她還非常重視和講究歌唱的藝術表現,曾提出“美聲是表情”的著名論斷,真正做到了演唱技術與情感表現的完美統一,在聲樂與歌劇表演藝術中取得舉世無雙的成就。
演唱技巧屬于音樂美學“形式”的范疇,是“形式”在聲樂表演藝術創造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從前面關于“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音樂美學原則的探究中我們可以得知“形式”作為一種手段、一種載體、一種工具最終是要為“內容”服務的,沒有演唱技術的歌者無從談及情感表現,但與藝術表現相脫節的演唱技術又顯得那么空洞、蒼白、乏力,只有當演唱技巧用來傳遞內心情感、表達作品精神內涵并且獲得與藝術表現的完美統一時,才可能真正實現“技巧”的價值。隨著聲樂教育的規范化和系統化,越來越多的聲樂學習者意識到演唱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漸掌握了高超的演唱技巧,但在藝術表現上卻往往達不到相應的藝術境界,無法成為演唱能力與情感表現兼備的真正的表演藝術家。在聲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形式”與“內容”不統一的狀況,例如由于漢語語音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很多美聲唱法的學生在演唱中國作品時為了追求聲音的統一、保持發聲狀態以及過于重視聲音的美感而不敢咬字、口齒不清,使得欣賞者無法接收到清晰的語言表達,也無法準確獲得聲樂作品的感情和味道;還有很多學生容易走入“重聲音輕表演”的誤區,站在臺上演唱時過于強調技術性,只單一地想著發聲方法而忽視了內在的情感體驗,顯得機械、呆板,缺乏舞臺表現力,常言道“唱歌兼唱情”、“三分在聲七分在情”,這樣的歌唱即使擁有精湛的技藝也是不完整的。作為聲樂教師應從聲樂教育的角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在課堂上除了訓練科學的演唱技能外更要引導學生將音樂美學原則應用于藝術實踐,注重分析作品的精神內涵,啟發和挖掘學生在演唱時的內心感受,把高超的演唱技巧融入深刻的藝術表現之中,用真情實感帶來音樂審美的愉悅。
理想的音樂美體現于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是美的情感及精神內涵和恰當的音樂表現形式的完美結合。音樂的形式美是在表現內容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受其表現對象感性特征的制約,而一旦形成又作為合乎美的規律影響著音樂的創造和內容的表現。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既不是對立的,也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
在聲樂演唱中遵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這一審美原則,有助于演唱者更好地運用演唱技巧來表達內心情感,在理解作品內涵和創作者意圖后進一步進行二度創作,形成自己的表演風格。作為音樂表演者能在學習研究音樂美學之后兼容并蓄地繼承,形成理論并運用指導藝術創造實踐活動,這才是研究音樂美學問題的真正意義所在和價值體現。
作者簡介:張冉(1979-),女,黑龍江人,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教學及歌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