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雪
(漢口學院音樂學,湖北 武漢 430000)
肖邦鋼琴作品10之12《革命》分析與教學研究
楊瑞雪
(漢口學院音樂學,湖北 武漢 430000)
肖邦鋼琴作品10之12又名《革命》練習曲,是一首具有一定難度的左手練習曲。肖邦一共創作了27首練習曲,本文以作品10之12《革命》作為教學案例,首先介紹《革命》練習曲的創作背景,以此為基礎展開曲式和教學重點進行論述,目的在于學習者能深刻的理解該作品,望能給教學者和演奏者帶來一定的啟發與建議。
肖邦;鋼琴作品10之12;《革命》;曲式分析;教學重點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出生于波蘭首華沙近郊熱亞佐瓦沃拉,是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世界音樂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鋼琴作曲家之一。他的所有作品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肖邦一共創作了27首練習曲:Op.10的12首、Op.25的12首以及3首新練習曲。他的練習曲技術復雜且多樣,題材緊扣波蘭人民的生活、歷史和愛國情懷,這些作品不只是單純的指法練習,同時也是非常優秀的音樂藝術作品。
據考作品10之12《革命》創作于1831年,又名“華沙的淪陷”,系肖邦于1831年離開華沙去往巴黎的途中,在斯圖加特突聞祖國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失敗,華沙重新淪于帝俄統治的消息,悲憤之余而作。這首作品包含了肖邦對沙皇俄國暴力的不滿、對祖國人民陷于戰火的悲憤與同情以及號召人們不屈抗爭的精神。
作品10之12《革命》,c小調,4/4拍,熱烈的快板,復三部曲式,分別A段、B段、A1段、尾聲四個部分組成。
A段(1-28小節)分為三個部分,調性從c小調轉為bB大調。A段的第一部分引子(1-8小節)從右手的屬七和弦開始引出左手飛快的十六分音符。雙手的音響交織在一起,給人帶來聽覺上的強烈沖擊,形成巨大的感情波濤。A段的第二部分(9-18小節)在左手琶音式伴奏音型的襯托下,右手的和弦演奏出悲壯的主題。主題旋律強弱交替,仿佛是激烈的吶喊與動蕩的回聲。A段的第三部分(19-28小節)是主旋律第二次出現,主題與第一部分一致,但是情感發生了變化,帶有宣敘調的特點,仿佛是作者內心的嘆息,之后右手和弦以連續切分的節奏出現,主旋律急進上行(26小節,標有表情記號stretto),情感由悲憤轉為激昂,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反抗精神。
B段(29-40小節)是展開性中部,調性由#g小調轉為c小調,和弦以級進上行的模進方式出現,左手同樣是快速的琶音伴奏音型。B段與A段在和聲進行上最大的差異就是調性的急驟變化,29-32小節在#g小調、#d小調、#f小調、#c小調上進行移調,步步向上盤旋發展,使得樂曲情緒越來越激昂,音樂的矛盾與沖突達到最高點,表現出波蘭人民不懼壓迫的英雄精神。33-36小節逐漸轉回主調,37-40小節音樂站在至高處,逐漸向下進行,結束B段部分。
A1段(41-76小節)用開始的引子作為過渡,主旋律在原基礎上加上裝飾音再現,調性為c小調。A1段的69-76小節出現了蘊含哀痛的曲調,寄托了深深的憂慮和哀思。
尾聲(77-84小節)使用了引子開始的下行旋律線,語氣堅定有力,最后用四個倍強(ff)和弦解決至主調終止在升高了三音的大主和弦上,不但使激情和憤慨達到了極點,同時也體現了肖邦對民族解放的堅定信念。
這首練習曲本人總結了兩個教學重點:
(一)動機
動機是表達思維的一個最短小最基礎的音樂形式。動機發展出短句,短句拼湊成樂句和樂段,并加以鞏固貫穿到全曲。所以,動機是用來發展音樂最核心的材料。肖邦練習曲10之12的動機出現在作品的第10-12小節的右手部分,用帶有附點八度和弦演奏,力度對比強烈,音樂形象鮮明,與作品的命題“革命”相得益彰。它是“革命”練習曲在音樂發展中核心音調,在作品的不同部位反復出現,保持了樂曲的統一性。在教學中,應讓學習者注重這首作品動機的重要性,使他們能夠在音樂情感、技術上能準確表達作品的音樂形象。
(二)軍樂節奏
在音樂中,節奏的釋義為“將不同時值的音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中一起”。節奏的重要性相當于骨骼對于人體的重要性,在音樂發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是音樂的靈魂。節奏的劃分中沒有“軍樂節奏”這一說法,本人提出這一說法,只用于總結軍樂中常用的節奏搭配。其中,附點節奏、切分節奏最為常用,這兩種節奏的連續使用,會產生激昂、雄壯有力的意志感,配上不同高低的樂音,音樂形象會因此具體而飽滿。如肖邦的A大調波蘭舞曲《軍隊》、鄭律成作曲,張松如作詞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等。《革命》練習曲同樣如此,附點節奏貫穿全曲,每一個主題或主題的發展、變化都是使用了附點節奏,具體到A段、B段、A1段的每一個樂句。切分節奏使用的是連續切分,在作品A段第25-26小節出現,由右手八度和弦上行半音進行奏出,將悲憤、激昂段情緒推向頂端。據經驗總結,在教學中,學習者演奏這兩種節奏常出現基本準確但不精確的情況,極大的影響了作品的演繹,教師應通過示范、講解、多媒體等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精確的演奏這兩種節奏型。
肖邦練習曲作品10之12,從技術上看是一首左手練習曲,但從創作背景和樂曲內容來看,音樂傳遞出的是更深刻的感情,肖邦將激昂、悲憤、哀嘆等情緒全部傾瀉在這首練習曲之中。而“革命”的命題不僅代表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反映出波蘭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生于華沙,靈魂屬于波蘭,才華屬于世界。”今天看來,這依然是對肖邦中肯的評價。與“日心說”的創立者哥白尼、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等人一樣,肖邦已然成了波蘭的象征和國家的名片,其所承載的意義早已超越音樂、鋼琴的范疇。[1]
[1]顏胤盛.流亡者肖邦:請把我的心帶給祖國[Z].人民網文史頻道,2011,(4).
[2]哈箏.關于科爾托版.肖邦習曲.注釋部分的分析[J],鋼琴藝術,2013,(9):38-41.
[3]周紫薇,耿苗屏.淺析肖邦練習曲Op.10,N0.1 [J].黃河之聲,2013,(12):107.
[4]葉俊松.肖邦練習曲 [J].鋼琴藝術,199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