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陽
(四川省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國歌劇演唱發展與展望
張曉陽
(四川省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國歌劇自誕生至今已有90余年的歷史,自誕生至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唱體系,中國歌劇的演唱發展經歷了復雜而又艱辛的道路。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和書籍,本論文對中國歌劇90余年的歌唱藝術的發展做出綜述,進而對我國歌劇演唱的現狀做總結和探究,提出我國當代歌劇演唱發展的問題,最后對中國歌劇演唱藝術的未來發展提出個人見解和建議,希望能為中國歌劇的繁榮與振興增添微薄之力。
中國歌??;演唱藝術;發展
歌劇起源于意大利,它是一種具有綜合藝術的舞臺表演,主要包括音樂、舞蹈、戲劇、詩歌等,并主要通過歌唱來表達情感。中國歌劇的誕生主要來源于西方歌劇、中國戲曲以及近代話劇,因此中國歌劇的演唱方式是呈現出多樣化色彩的。中國歌劇的發展主要經過三個階段,分別為萌芽期(1920~1949)、生長期(1949~1966)、荒蕪—復蘇—成熟期(1966~至今),隨著這三個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中國歌劇的演唱方式也在逐漸發生改變,本論文將中國歌劇演唱方式的演變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啟蒙時期
我國歌劇的開拓者算是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黎錦暉是一位集劇作家、詩人、
作曲家、導演藝術家、舞蹈編導家、服裝設計家、舞美設計家等于一身的舞臺劇藝術通才和全才。他所創造的歌劇《麻雀與小孩》是中國歌劇的第一部完整的作品。黎先生創造的歌舞劇大部分是兒童歌舞劇,其演唱方式都是通過兒童的真聲演唱完成,演唱范圍在一個八度以內,藝術難度較低。在這個時期中國的歌劇時代正式拉開序幕,我國歌劇在啟蒙時期主要以歌舞劇為主,除了黎先生的兒童歌舞劇以外,還有延安秧歌劇以及《劉三姐》等。
(二)中國歌劇演唱民族化時期
西方歌劇在二十世紀初逐漸傳播到中國,與中國傳統的歌劇相比,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有著天壤之別。中國音樂家在中國歌劇的基礎上開始逐漸吸收西方歌劇,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演唱形式,西方的“美聲唱法”開始影響我國的演唱形式。我國歌劇由于受到民間戲曲的影響,演唱音色明亮而尖銳,而西方美聲主要靠氣息帶動,聲音渾厚而寬廣,音色圓潤干凈,與中國的演唱方式有著明顯的區別。由于西方與中國文化差異的存在,語言成為我國學習西方演唱方式的重大難題,中國的演唱方式逐漸出現民族化。這段時期主要劃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主要以民族唱法為主,這個時期的“土嗓唱法”,這是一種與美聲唱法相對的一種唱法,例如當時轟動一時的秧歌劇,它主要來源于民間戲曲,演唱方式主要就是依靠原生態的自然唱法。第二階段,在美聲傳入中國后,我國大部分聲樂學習者學習美聲唱法,但是他們為了能更好的展示中國特色加入了中國傳統戲曲民歌唱腔,將美聲與民歌結合,從而更能進一步成為適合中國民族歌劇的演唱方法。例如當時的《白毛女》就是新民族歌劇演唱的代表作,此劇的最大看點就是歌唱者的演唱技術,王昆是當時此劇喜兒的扮演者,她將“土嗓子”與“洋嗓子”結合讓中國歌劇的演唱藝術有了新發現。在此劇中歌唱者到底是用“土嗓子”還是“洋嗓子”這一問題在當時算是提出了一個重大理論實踐命題。在這一時期還出現過很多優秀的民族歌劇作品,例如《江姐》、《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等等。
(三)中國歌劇演唱美聲化
我國的歌劇在一開始都在保留著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前兩個階段基本采用民族性的演唱方法,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文化交流不斷深入,西方的美聲唱法逐漸被我國的歌唱家所接受,并逐漸學習,我國歌劇無論從內容或者形式上逐漸發生改變,首當其沖的就是演唱方式的改變。我國原始的民族唱法在科學發聲方面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西方的美聲發聲方法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是較為成熟的,因此我國的歌唱家開始學習西方的發聲方法,并將美聲運用到我國的歌劇中,以民族唱法為主體,結合美聲唱法在我國歌劇的演唱中廣泛運用,這種創新形式的演唱方法對于傳統的民族演唱方法是一種重大突破,我國逐漸出現了民族唱法,民美唱法以及美聲唱法。同時歌劇美聲化推動了我國的歌劇事業的發展,我國因此誕生了很多優秀的正歌劇,例如《秋子》、《草原之歌》、《望夫云》,以及近代作品《原野》、《蒼原》等。
歌劇的形成主要流程可分為三大階段一度創作、二度創作以及三度創作,三度創造的重心則是歌劇的演員,其演唱水平是演繹歌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演唱藝術是歌劇的發展的必要條件。分析中國歌劇當今的演唱現狀是推動我國歌劇發展的重要途徑,雖說中國歌劇受到西方歌劇的大力沖擊,但中國歌劇并不是完全按照西方歌劇的標準來衡量風格和類型,中國歌劇自誕生至今都有著特定的民族色彩,這是由我國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因此中國歌劇至今可大致劃分為歌舞劇、正歌劇、歌曲劇、民族歌劇、先鋒歌劇,演唱大致可分為民族唱法、民美唱法、美聲唱法、通俗唱法。本論文根據我國現有的各種聲樂資料以及各種實際演出對我國歌劇演唱方面總結出以下幾大主要問題。
(一)演唱形式較為單一
歌劇起源于西方,根據西方歌劇的定義概念來講,聲樂演唱部分主要包括獨唱、領唱與合唱,其中聲樂演唱樣式多樣化,有朗誦調、詠嘆調、小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等。居其宏先生在他的書中提到過中國民族歌劇的創作在近代時期萎靡不振,其中導致這種困境的因素之一就是我國歌劇創作在“注重以聲樂為主、強調以詠嘆調和抒情唱段寫戲寫人的同時,忽視運用重唱和合唱等多種聲樂形式來展開戲劇性,塑造音樂群像”①。因此我國的青年藝術家主要的演唱形式也就是集中在詠嘆調,直接導致我國歌劇演唱形式單一化,忽視了歌劇聲樂樣式多樣化。
(二)演唱內容傳統、守舊
自中國歌劇誕生以來我國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歌劇作品,但是歌劇題材基本都是革命歷史題材,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歌劇主題都是帶有英雄主義色彩,基本成為一個固定套路,這就直接導致我國歌劇演唱內容較為傳統、守舊。我國多次提出中國歌劇的發展必須堅持多元化道路,中國歌劇體裁卻一直停滯不前。目前無論是青年藝術家或者各種高校的聲樂演唱者在演唱中國歌劇時不能避免歌劇主題的傳統性,演唱內容長久重復單一會直接降低演唱者的演唱激情,翻來覆去都是同樣套路的歌劇角色也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這也是我國歌劇演唱發展在當代面臨的問題之一。
(三)演唱技巧過于美聲化
中國歌劇演唱技巧的發展是國內大多數研究者較為重視問題,由于受到西方歌劇的沖擊我國歌劇的發展一直保持多元化的特色,也因此誕生了各種不同的唱法,主要分為民族、美聲、民美、通俗,中國歌劇演唱明顯出現了“雙元化”現象,也就是純民族唱法和純美聲唱法,歌劇類型也因此劃分為兩大塊即美聲唱法組和民族唱法組。但是在今天從各種舞臺大賽以及聲樂教學中可以發現美聲化的嚴重性,由于西方與中國文化背景的差異,在歌唱方面最明顯的問題就是語言方面,我們可以學習西方科學的發聲方式,但語言的差異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刻意模仿西方演唱方式是否就真的有利于中國歌劇的演唱呢?如今的中國歌劇演唱技巧過于依賴美聲化,民族唱法作為中國的演唱特色在今天發展滯緩,這同樣也是我國歌劇演唱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
中國歌劇的發展歷史雖短,但是中國歌劇演唱藝術的發展空間是不可計量的,多少年輕的歌唱藝術者仍在不停地探索,我們需要正確的引導從而提升我國的歌劇演唱藝術的發展,讓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歌劇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一)堅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唱方式并勇于創新
中國的歌劇發展到近代時期出現了過于關注西方歌劇的演唱方式,導致我國的民族歌劇發展萎靡不振,中國各大歌劇院大部分都是西方歌劇的上演,中國歌劇的關注度日益降低。由于中國傳統歌劇主要來源于戲曲創造與西方歌劇是有區別的,筆者認為中國歌劇可以在形式上學習西方歌劇,包括創造、表演、布景等,在演唱方面堅持中國民族特色,用中文演唱,在歌劇題材方面要勇于創新,接近群眾生活并通俗易懂從而提升觀眾關注度,促進中國歌劇的發展。
(二)提升歌劇表演者的演唱素養
歌劇中的表演者是整個藝術表演的重要演繹者,在舞臺上除了需要演唱技巧和表演以外還要投入情感豐富整個歌劇的發展,因此提升歌劇表演者的素養對歌劇的發展意義非凡。上文提出過我國目前的歌劇表演無論是從形式或者演唱方面過于“崇洋”,出現過于“美聲化”的情況,筆者認為中國的青年演唱者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的演唱,能夠在中國歌劇的演繹上使用具有中國特色的演唱方式,突出中國歌劇的民族特色。無論是中國或者西方的演唱方式其演唱原理是基本相同的,因此表演者應在具備中國特色的演唱方式的同時并可以駕馭西方的演唱方式,這樣的演唱者可以得到大眾的肯定,有助于中國歌劇走向世界。與此同時青年歌唱者可以在堅持中國民族特色的同時適當吸納西方演唱方式,勇于探索和創新,演繹屬于中國特色的正歌劇。
注釋:
①居其宏,中國歌劇音樂劇通史.
[1]居其宏.中國歌劇音樂劇創作歷史與現狀研究[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
[2]喬亞君.中國歌劇演唱發展之探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4.
[3]盛雯.中國歌劇表演史[D].華東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