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承
(陜西省咸陽師范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鋼琴文化定位研究
黃承承
(陜西省咸陽師范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鋼琴文化指的是鋼琴音樂史,鋼琴技術技巧,鋼琴演奏,鋼琴教學,鋼琴維修和調律等方面的統稱。鋼琴文化定位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鋼琴文化體系各個內容的發展及相互關系,并在各時期對人整體素質的影響。本篇論文旨在探討鋼琴教學主客體,尤其是高師鋼琴教學主客體在當今社會的定位。
鋼琴文化;高師鋼琴教學主客體;定位研究
基金項目:該論文屬于咸陽師范學院專項科研計劃項目,項目名稱:鋼琴文化心理研究(項目編號:05xsyk247)項目負責人:黃承承。
高師鋼琴教學作為一門專業學科,主要針對師范專業學生的鋼琴基礎技能展開。高師鋼琴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主客體性質,應由初級階段的以教師教學為主導、學生為客體被動接受發展成為中后期的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體、教師輔助為客體的教學轉變。目前高師鋼琴教學的教師基本以各大音樂院校的碩士程度為主,他們在鋼琴領域學習至少二十年,并積累近十年的鋼琴教學經驗,能夠安排高師鋼琴學生的學習進程,處理解決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問題,但在學科前沿性、高端性的問題上有所滯后,對于學生創新性的學習方向來說基本處于空白。這種現象主要源于鋼琴教師傳統的學習經歷,曾經也是口傳心授的被動接受鋼琴的各種技能和音樂知識,缺乏主動探索的環節,也就不可能去教育自己的學生有任何創新性。高師鋼琴學生的專業比較薄弱,在入校前專業鋼琴學習五年以上的學生越來越少,為了參加高考,集訓一兩年的學生占了高師鋼琴學生的大多數,更有甚者只會彈一兩首鋼琴曲。這與現行的藝術專業高考擴招有關,形成了學生音樂能力低,專業技能差,學習障礙多等問題。
基于以上高師鋼琴教學主客體的現狀分析,為了達到主客體在教學后期的轉變,即學生由被動的客體轉變為主動的主體性,在雙方定位上應做出以下調整:
(一)教師心理定位的調整
高師鋼琴教師這一教學初級階段的教學主體,要明確自己首先是一名鋼琴教師,而非鋼琴演奏家,打破長期鋼琴學習造就的思維模式固定化,即注重鋼琴演奏技能的提高,忽略教學綜合能力的提升。其次要明白高師鋼琴學生今后將要走上教學崗位,可以說培養的是后備音樂教師、音樂教育工作者,轉變按照鋼琴專業學生的教學模式來培養高師鋼琴學生的現狀,即注重鋼琴演奏,忽略音樂理解和傳承。最后要確立高師鋼琴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主客體的轉換,改變鋼琴教學的傳統模式,讓學生成為鋼琴教學的主體,即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效果提出要求,教師只是作為教輔人員參與到教學中,從中發現并及時糾正學習中的問題。
(二)高師鋼琴教學定位的調整
鋼琴教學并不是一項單一的專業技能課程,而是結合了音樂發展史、音樂理論基礎、音樂其他技能等。其中,音樂發展史包括西方音樂史、西方鋼琴發展史,以及20世紀初期鋼琴傳入中國后的發展史。通曉中外音樂史對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傳授鋼琴音樂是必須具備的,且內容越豐富,學生的鋼琴音樂學習越豐滿。
音樂理論基礎即是樂理、和聲、曲式、復調、配器這五部分。熟練掌握并綜合應用音樂理論,才能教會學生如何分析鋼琴曲,如何認識不同鋼琴曲的差異,最終彈好鋼琴并得到長足的發展。
音樂的其他技能是指有關音樂的所有學科,如視唱練耳、各種樂器的演奏,聲樂等。民國時期中國新文化的代表人物李叔同,在每次上鋼琴課前,總要給學生講授各種西洋樂器的知識。先前的大教育家都如是,現今的高師鋼琴教學就更應秉承這種良好的教學手段并將其發揚光大,因為這些音樂技能的全面掌握將對鋼琴教學起到音樂綜合能力的訓練。
以上三種內容在鋼琴教學中互為補充,缺一不可。
(三)高師鋼琴教學主客體轉換
大學生與中小學生的最大區別應是獨立思考、勇于實踐。如果高師鋼琴教學停留在教師主動的教,學生被動的學這一模式,并不能形成良好的教學規律,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成果。因此教學主客體的轉換發展,成為高師鋼琴教學需要面對和具體實施的環節。
1.鋼琴教師教學輔助性轉變
這里并不是說鋼琴教師不再上鋼琴課,而是有針對、有區別、有重點的上鋼琴課。鋼琴教師根據學生進校前的基礎,判斷并預期學生四年的學習方向及發展趨勢,制定有效的學習任務。因材施教是鋼琴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方法,目前只是在教材的選擇上、授課的方式上有所區別,但從宏觀的學習方向方面大都一樣。這不是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比如,一個剛進校的鋼琴基礎較差的學生,他的各項音樂理論知識勢必都不全面,這時鋼琴技巧對學生來說并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說鋼琴基礎差的學生還用不上有難度的技術技巧,而將音樂理論知識放入大量的鋼琴練習中卻是首要的學習環節,讓學生從鋼琴的角度全面認識音樂。音樂理論知識有很多是學生能夠自學的,鋼琴教師只需要在理論和實踐結合時給予指導。
2.學生學習主動性轉變
有了教師給出的大量音樂理論問題,學生不再是不得要領的埋頭苦練。學生或自行研習各類音樂專著,或與同學探討學習中的不解問題,從思想上徹底認識什么是音樂,也從根本上對自己的鋼琴學習做一個規劃。通過思考,學生將會主動性的練琴,并及時與鋼琴老師溝通練習中的各種問題,設定從一學期到一學年不同時期的學習目的,最終到達四年所需完成的預定目標。這樣良性循環的思考性、主動性學習將徹底使高師鋼琴學生轉變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自信心,提高音樂專業性。對于入校基礎較差的高師鋼琴學生,不局限于鋼琴學科來學習音樂,將擴充學生的音樂知識面,以鋼琴學習為基礎,拓展音樂其他領域的知識,使得音樂學習不盲目,畢業就業不盲從。
鋼琴教學屬于鋼琴文化定位研究領域中重要方向,而高師鋼琴教學又是鋼琴教學的重要分支,對高師鋼琴教學主客體定位的研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將會隨著時代、國家政策、經濟發展等方面不斷發生變化,因此這項研究也將作為一門持續課題不斷深入展開。
[1]馮效剛.20世紀上半葉中國鋼琴音樂文化[D].南京藝術學院,2007.
黃承承(1979—),女,文學碩士,講師,陜西省咸陽師范學院,研究方向:高師鋼琴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