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泰迅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0)
民辦高校音樂教育改革與探索
——以聲樂課堂教學改革為例
梁泰迅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0)
隨著我國近十年的經濟大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上升的同時,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高漲。音樂作為城市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提高人們綜合素質培養的方面,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與追求。高校作為綜合性音樂人才培養的“搖籃”,應該如何適應社會的需求?筆者通過對高等綜合類院校音樂教育多方面的研究以及在高校多年的工作經歷,對以上這個課題談幾點個人體會。
聲樂改革;民辦高校改革;音樂課堂改革
音樂表演在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對精神文明強烈需求的背景下,從以前全國僅有的幾所音樂專業院校和藝術院校的“小眾”專業,而逐漸在包括民辦綜合院校在內的大量綜合類院校當中開設。除了能很好地開展素質教育,還能增添學校的校園文化、豐富校園環境,增加學校財政的收益。但是,由于近幾年的生源的大量擴張,畢業生綜合素質低下,專業競爭力不強造成的就業壓力等現實問題,迫使綜合類院校對音樂表演專業的教育狀況進行改革,重新探索一條適合民辦高校自己的路。
(一)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許多民辦高校在音樂教學中一味地沿襲傳統專業院校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目標,過于追求高難度技巧和“大”作品,忽略了學生美學鑒賞能力以及教學能力的培養。甚至用培養歌唱家、鋼琴家的模式來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目標顯然是脫離實際的,這樣造成學生對自己學習的目標不明確,未來就業定位模糊。
(二)課程設置不科學
目前,大部分民辦高校音樂教育課程設置以專業技巧課、專業輔修課(專業小組課)、視唱練耳、樂理、和聲、曲式分析、中外音樂史為主,缺少實踐方面的課程,使得學生們在理論教學與實際應用脫節。
(三)學生生源質量普遍較差
民辦院校一直以來都是高考“失意生的天堂”,這類學生專業素養和文化課基礎比較薄弱,在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方面也比較差,對所學的專業缺乏熱情和追求,歌曲作品也基本停留在表面學唱階段,甚至靠“聽”相關音頻視頻資料來完成新作品的學習,嚴重缺乏學習的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得專業技巧課的回課效率大減。
(四)師資力量缺乏,教學基礎設施不全
雖然我國的民辦高校數量近年來呈增長趨勢,并且開設音樂表演專業的民辦高校也不斷增加,但是由于受到資金限制的問題,教師數量嚴重缺乏,教師在教學方面需要“身兼多能”,工作量嚴重“超標”,造成工作精力嚴重分散。教學設施方面,如:學生琴房數量與學生數量比例嚴重失衡,琴房缺少必要的隔音、通風等基本設施,缺少用于音樂表演學生舞臺實踐、專業匯報的專業音樂廳或排練廳等。
(五)聲樂教學評價機制單一
聲樂教學評估是對學生的“學習”以及對教師的“施教”進行評價的重要評估機制。一直以來,音樂表演專業的考評方式基本按照期末考試演唱一至兩首聲樂作品對學生的水平進行評判,這種單一的考評方式并沒有體現出學生本身的實際水平以及是否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
(一)確定人才培養的目標
由于各種專業性團體、名牌高中、高收入行業所提供給高校音樂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極為有限,并且競爭異常激烈,根據民辦高校的學生素質普遍較低的實際情況,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應以地方性中小學教師、文化館、群眾文化團體、藝術傳媒機構、藝術培訓機構為主要目標,避免與專業音樂學院、藝術學院畢業生進行正面的就業競爭。
(二)課程設置改革創新
改革后的課程要以綜合性和實用性為基本原則。改革的重點應為:以實踐課為主的課程,如學生的教學實踐、舞臺的表演實踐、聲樂表演實踐等音樂、舞臺表演音樂會;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培養一專多能。注重鋼琴即興伴奏、合唱指揮排練、流行器樂演奏排練等;加強理論課程的學習,如歌曲創作、電腦音樂制作、音樂欣賞等。盡可能地加強實用性,使學生能做到學以致用。
(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民辦高校以聲樂主修課課堂教學為例,由傳統的一對一的教學模式轉為一對四、一對二、一對一相結合的模式,每學年進行一次競爭考核機會,通過考核后可由一對四模式轉為一對二模式,一對二模式轉為一對一模式,這樣既可選拔出一些有培養條件的苗子,又可有效地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未能通過考核者,將繼續維持一對四的教學模式,迫使這部分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態度進行反思,或努力學習或轉變主修方向等。
(四)聲樂教學評價改革
民辦高校的聲樂教學評價改革應緊密圍繞培養地方性中小學教師、文化館、群眾文化團體、藝術傳媒機構、藝術培訓機構為目標進行評價改革。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考評:根據學生期末考試、學期間聲樂舞臺實踐以及平常課堂學習的實際演唱水平來進行評定;根據學生掌握的聲樂理論知識以及對聲樂發聲理念和對作品的鑒賞來進行評定。通過這種考評方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有較為立體的評估。
(五)增加硬件設施,改善教學環境
根據音樂表演專業的辦學需求,平衡校方資金投資能力,改善聲樂教學環境。加大實踐教學場所的建設:聲樂專業匯報廳、合唱排練廳、舞蹈排練室、視唱練耳專用教室、電鋼琴教室、學生琴房、教師琴房等。
總之,為了能夠培養出適應社會、市場需求的人才,民辦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需要進行改革,教育理念、課堂設置、教學形式、教學評價等多方面要進行大膽的嘗試和創新。既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又能培養學生的舞臺、教學實踐能力,使之能具備“一專多能”,成為社會需求的合格音樂人才。
[1]吳資霖.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教學改革[J].藝術教育,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