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閣 賈志宏
(海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鋼琴音樂演奏不僅僅是技術
——淺談當今中國鋼琴教育中的文化培育
劉洋閣 賈志宏
(海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和外延。近年來,隨著我國民眾物質生活的提高,更多的人開始追求高格調的文化情趣和注重高品位的養成及由里而外的氣質養育。鋼琴藝術作為音樂教育的一大分支,同樣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特征。同時,鋼琴音樂和實際演奏也被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接受和喜愛。隨著中外音樂的頻繁交流及在我國各地音樂事業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鋼琴教育教學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鋼琴教學作為一種復雜的教育活動,涉及到了許多理論與實踐問題。目前來看,國內的鋼琴教學狀況顯然并未達到與國際鋼琴教學相符合的效果。并且,隨之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這就需要在鋼琴的教與學中的更深層次上分析和探討鋼琴音樂的內涵與外延,進一步探究鋼琴的教學理論與實踐。
鋼琴;教學;藝術;文化
被譽為“樂器之王”的鋼琴,作為西方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古今中外經久不衰,而且受到越來越多的現代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的青睞。同時,西方的鋼琴教學研究歷史悠久,在16世紀的意大利就已經有古風琴的演奏方法及其基本法則的文獻記載,由于音質的改良和便捷的需要演變為鋼琴。由于鋼琴音色的穩定性及音樂的表現性等性能全面是其他任何樂器無法與之相比和取代的,因此鋼琴教學在世界音樂教育教學中占有極大的比例。而中國的鋼琴教育也隨著鋼琴樂器在國內的傳播而興起。但近年來,在國際鋼琴比賽中,中國選手卻極少拔尖,評委對中國選手的評價是技術上極為優秀,但對作品的理解卻差強人意。
在鋼琴教學活動中,技術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在現在中國的大部分鋼琴教育中,卻很少有人關注教學過程中的音樂培育理念和模式。良好的技術是演奏鋼琴作品最基本的前提,但純粹的技術并非是鋼琴作品演奏表現的唯一內容,學習與其相對應的鋼琴音樂文化,同樣是鋼琴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擺脫鋼琴教學誤區的關鍵是在教授技術的同時,必須注重鋼琴音樂文化教育和美育,潛心游走在音樂本身的內涵之中又拓展音樂外延的感悟,是中國鋼琴教學承待精心搭建的心靈圣潔的花園。
在鋼琴藝術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從最早的具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的法國古鋼琴大師弗朗索瓦·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的《羽管鍵琴的演奏藝術》到18世紀中葉的全新指法體系,再到19世紀著名的匈牙利鋼琴家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的現代整體協調彈奏法,這些鋼琴演奏家教育家們非常關注演奏技術中的音樂思維,從而逐漸擺脫單一的生理模式,使得鋼琴教育教學朝著身心協調的方向綜合發展。然而這并沒有充分運用到中國當代的鋼琴教學中。現代教育應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應再讓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學內容及鋼琴教師灌輸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經驗,而是讓教師成為學生自主理解和選擇作品演奏方式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對鋼琴作品做出正確理解和詮釋,使學生更為有效地構建自身的音樂認知體系。而在這種新的教育觀念和教學環境下,學生可以通過其他符合自身條件的有效路線來進行演繹鋼琴作品。學生是否能夠正確理解鋼琴作品的內在含義,取決于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及環境體系和教授者的引導,并不取決于學生單純的模仿和純粹的演奏能力。而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及環境體系則需要對鋼琴文化有著充分的了解和感悟。因此,鋼琴音樂文化的培育在鋼琴教學教育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何讓學生正確的了解和認識鋼琴藝術文化,是解決中國鋼琴音樂教育問題的重要前提。
(一)對作品樂譜的正確分析
“音樂語言”是作曲家們創造音樂形象、術化思想情感、表達音樂內容的一種獨特藝術。音樂語言的各種表現手段不是孤立存在的,猶如文學家用文學語言、畫家用線條和色彩塑造形象一樣,音樂語言具有非常豐富的表現手段,可以由主次的旋律、變換的節奏、和諧的節拍、高雅的調式、變幻的調性、有層次感的和聲、適宜的速度、恰當的力度、穿插的音區、豐富的音色、三維的織體等構成音樂最基本的要素;而音樂往往又以音響和時間為多維載體,是靠聽覺來接收,用心靈來感受的,是在諸多要素的相互交融中形成和諧的音樂形態和震撼心靈的表現力,以合于邏輯地展現鋼琴音樂的變化和發展過程中形成整體的有機結構。
把握鋼琴音樂作品的音樂語言和風格,才能將鋼琴作曲家們的真正意圖和音樂風格準確、全面、深刻地揭示出來,以達到鋼琴表演的“二度創作”效果和水準。
(二)對作曲家鋼琴藝術的歷史和時代背景有深度的理解
作為鋼琴音樂作品的表演者,深入了解作曲家們的生活經歷和創作經歷同樣也是對作品深入了解的一種重要的文化教育途徑。而鋼琴作曲家們的時代背景、歷煉過程、審美品味等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鋼琴音樂創作風格和創作者個人獨有的性格。即使是同一個作曲家的鋼琴作品也會存在不同的版本。
鋼琴藝術里的“新約圣經”——三十二首奏鳴曲的作曲家貝多芬從小跟隨父親接觸音樂,幼時就展露出了驚人的音樂天賦,八歲就登臺演奏,十七歲的他來到維也納游學研習了哲學,并與莫扎特首次接觸。1792年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再次深造,藝術上得到了進步和升華。貝多芬集古典音樂大成的同時也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但在1796年,26歲的貝多芬出現聽力下降,多年后完全失聰。這時候他雖然在生活和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許多史詩般的鋼琴音樂巨作。貝多芬一生創作的許多作品都與其生活和時代息息相關,各個時期創作的作品風格不盡相同,晚期的創作尤其體現出作曲家自我的思索和遐想。
一首鋼琴音樂作品除了蘊含著作曲家自身感性的創作風格以外,其往往還渲染著作曲家所處時代和地域的特定文化思潮,表達作曲家對現實生活的親身感受和深切理解。即使是同一位作曲家,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也會譜寫出風格特征迥異的作品。真正有影響力的作曲家創作的音樂都與他們自個生活的國家、民族以及地域有著密切的聯系。
不同時期的鋼琴音樂都帶著自身鮮明的音樂特征,風格各異。例如巴洛克時期:樂句長度不一,氣息較長,旋律空前華麗復雜,有相當多的裝飾音和模進音型。而浪漫時期的音樂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寫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繼承了古典主義樂派,但內容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夸張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別多。
可以說,相同時期的不同鋼琴音樂作曲家以及不同時期的鋼琴音樂作曲家,都會通過音樂充分表達帶有自身獨特烙印的作曲風格的氣息和對人生的感悟。在對每個鋼琴音樂作曲家的了解過程中,都應獨立對其在鋼琴音樂領域中的共同點中尋找不同之處,特別是對待相同時期的不同作曲家,如果只是單純的用一個時期的風格來簡單歸納同一個時期的鋼琴音樂作曲家,那并不是真正的了解,這樣在對鋼琴音樂作品進行詮釋的過程中將會產生很多偏差。在鋼琴音樂演奏的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從多個不同角度去真正認識和了解鋼琴音樂作品的藝術歷史和文化歷史,才能準確構建學生自身對音樂的認知體系,正確詮釋和演奏鋼琴作品。
音樂是歷史的體現,也是文化的產物。而鋼琴音樂的發展史則是最能說明音樂創作者文化修養的集中體現。鋼琴音樂因為情感而產生,因為情感而被感知,通過鋼琴音樂我們可以感受到作曲家所要表達的情感,而在表現鋼琴音樂的時候,也即時在抒發我們自身的情感。例如,演奏悲傷型鋼琴作品的時候,如果帶著一種冷漠的心情來演奏,將很難體現出作品的深邃意境,同時也無法讓他人感受到音樂作品的內涵與魅力。而就是這樣的鋼琴音樂特點,產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風格數之不盡的鋼琴音樂作品,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鋼琴音樂體系,同時也成為了一門廣博高深的學問。因此,想要駕馭鋼琴音樂藝術,除了要有過硬的技術、了解音樂作品本身及背后的歷史進而領悟其文化含蘊外,還需要深層次的音樂文化修養,學習和利用自身的文化修養去感知鋼琴音樂形象,將鋼琴音樂與文化進行溝通,在學習鋼琴音樂的過程中感悟音樂,挖掘鋼琴音樂中更深層次的內涵,深厚的音樂文化修養能夠使學習者從哲學的思想高度去觸碰鋼琴音樂最本質的東西,從而產生精神領域的共鳴。通過學習和了解鋼琴音樂,培養自身的音樂文化修養,才能構建符合自身正確的音樂認知體系。對于學習鋼琴音樂的人來說,音樂文化修養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學習鋼琴音樂的過程中,鋼琴音樂的歷史文化底蘊、演奏者學習者自身的音樂文化修養和音樂作品本身,都是我們學習鋼琴音樂和表現鋼琴音樂不可或缺的最基本“元素”。通過它們連接教師、學生和音樂之間的關系。鋼琴音樂作品的演奏,最為基本的就是完整的解讀作品,在解讀作品的基礎上,滲透作曲家的思想,才能充分展示出作品的內涵。演奏作品除了要正確地表達作曲家的音樂思想以外,同樣也需要演奏者自己的思想和自身對作品的理解,通過自身音樂文化修養和對鋼琴音樂作品的歷史背景的了解和探究,從而達到二度的創作。因此,技術只是鋼琴音樂教學中的基本,不應在極度重視鋼琴彈奏技巧的同時,輕視鋼琴音樂的文化藝術教育,忽略學生審美能力的培育,鋼琴音樂鑒賞能力以及鋼琴音樂的創造能力等音樂文化修養,提高鋼琴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素質。通過鋼琴音樂文化的學習多維的關聯,使學生在鋼琴演奏教學的過程中更為全面的了解鋼琴音樂與人類發展、音樂與生活、音樂與歷史積淀等關系。當然,在鋼琴音樂教學過程中,堅持不懈的技術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讓學生多方面多層次的學習和進步,才能更好地表現和感悟鋼琴音樂。
[1] [波]約瑟夫·霍夫曼.論鋼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 杜思春,黃小平.鋼琴教學應重視學習鋼琴音樂文化[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02:67-69.
[3] 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4] 周為民.我國鋼琴教學若干問題的研究與思考[J].中國音樂,2012, 04:159-165.
[5] 張欣.淺談文化修養對音樂表現力的影響[J].文藝評論,2010,06:123.
[6] 周為民.西方鋼琴教學研究的歷史回顧與理論解析[J].中國音樂, 2009,04:11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