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霞
(萍鄉學院,江西 萍鄉 337000)
弘揚國樂 二胡永恒
羅紅霞
(萍鄉學院,江西 萍鄉 337000)
我國民族音樂在旋律的創造上,有著悠久而深厚的傳統,不同歷史時期的作曲家和不同地區的民間音樂,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旋律特點。這種特點與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和創作者(演奏者)個人的社會經歷、思想狀況、藝術造詣、美學趣味等諸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國樂二胡的沿革與發展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了解了二胡沿著兩條軌道向前發展的路徑,也就掌握了20世紀中國民族器樂演奏藝術的發展痕跡和運行軌道。洞察二胡魅力,解析二胡品格,尋找二十世紀以來,一代代二胡人如何擺脫病中吟開始光明行的心路里程,是一件價值無量意義非凡的工作。
民族器樂;二胡魅力;二胡創新發展
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文明的中華民族民間音樂,源自本民族生命發源的端頭,記載了整個民族的創世紀與成長史。作為中華民族音樂載體的各種類傳統民族器樂,從吹奏樂器到彈撥樂器再到打擊樂器直至拉弦樂器,猶如浩瀚星空數不勝數。古往今來,一片葉,一枚簧;一支笛,一把胡;一扇琴,一陶塤,一面鑼、一架鼓……我們的先祖前輩那些似完整非完整、似零星非零星、似遙遠非遙遠、似靠近非靠近……如江河瀑布般奔涌流淌的音樂傾述,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非物質文明遺產。在漫長的生息繁衍歷程中,民族樂器是人民生活的親密伴侶。從遠古時代的原始舞蹈、宗教祭祀到今日民間的迎神賽會、婚喪喜事,從草原上的馬頭琴、馬背上的冬不拉到音樂廳大腕名家的精湛演奏,從秧田里的薅草鑼鼓到戲曲舞臺的鬧場、間奏……無論民間舞蹈還是曲藝戲曲,都需要民族樂器來伴奏,令人心旌搖曳的民族器樂,拓展了音樂藝術的表達空間,增添了音樂藝術的表現魅力,呈現出無限澎湃的勃勃生機。
二胡作為影響最為深遠、普及最為廣泛、最能代表華人性格的傳統民族樂器,具有濃郁的民族韻味,悲時猶如杜鵑啼血,烈時好似萬馬奔騰,它“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是我國最接近人聲,最具有表現力的拉弦樂器,其剛柔相濟滴水穿石的表現力受到了全球性的推崇。為進行同類比較,特將二胡與我國著名的民族拉弦樂器進行逐一比較。
劉天華在音樂創作上有著巨大的成就和貢獻,而且在演奏技法和樂器革新上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二胡這件一直處于伴奏地位的民族樂器,經過了他的改進與推廣,使其登上了專業的音樂舞臺。他創作的《良宵》、《病中吟》、《空山鳥語》等十首二胡曲開創了民族器樂發展的新方向,并且為現代專業二胡學派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二胡的生命力在于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傳,在新中國的二胡百花園,他們有的已經作古遠我們而去,有的依然活躍在二胡演奏前沿,是新時代中國二胡史上的驕傲和榮耀,值得特別關注:黃海懷先生(1935-1967),江西萍鄉人。他的二胡作品在發展傳統演奏技巧的同時,敢于大膽借鑒西洋音樂的手法,因此既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又有一定程度的推陳出新。其代表作品為二胡曲《賽馬》,脫胎于蒙古族民歌《紅旗歌》,從未到過蒙古草原的他從這首膾炙人口的民歌中得到創作靈感,并憑借自己嫻熟的二胡演奏技巧,匠心獨運,把一首僅有四句十六小節的民歌,升華為一首風靡全國、響徹海內外的傳世之作,黃海懷先生在二胡曲創作中的華麗炫彩堪稱一絕。
當今的二胡作品,真正能稱之為經典的為數不多,大部分樂曲似乎都是為專業人士量身打造。技法的高超,篇幅的加長成了現在大部分樂曲創作的重要特征,樂曲創作過于追求技術層面而忽略了靈魂呈現,華麗而空洞,絢爛卻蒼白,成為一種孤芳自賞的炫耀,離時代和人民太遠太遠,出現這種現象值得深刻反思,作曲家和演奏家都應在注重作品高超的演奏技巧的特性外,掌握平衡度,避免自戀化,因為,過度的追求個性化,容易忽視樂曲的本身的情感屬性,造成現在作品處于“曲高和寡”的“無人喝彩”狀態。對于作曲家和演奏家而言,所創作的樂曲不僅要展現出創作的內容,最重要的還是要對音樂創作的內涵有著深刻的的認識和追求,咀嚼回味二胡經典作品大有必要。
二胡藝術與其他藝術一樣,其價值只有當它被人們承認,評論,欣賞后,其潛在的價值才有可能轉化成為現實的價值,從而形成一種社會效應。20世紀以來中國二胡藝術的迅速發展,諸多名家為代表的眾多二胡藝術家孜孜不倦,嘔心瀝血不斷創新驅動的結果?;仡櫧浀浜兔鳎切┙浘貌凰サ淖髡吆妥髌罚晒Φ墓餐攸c在于他們以群眾喜聞樂聽的音樂語言表現各個時代下的生活背景,他們在取之不盡的生活源泉中,選取了具有時代意義的題材,從豐富多彩的傳統音樂中汲取營養,從西方的新理念新技術中吸取精華并將其發展轉變成為特有的二胡音樂素材,使樂器二胡在民族器樂中百鳥朝鳳風華絕代,使二胡經典在世界民族音樂寶庫中獨領風騷得以永恒。
我們學習、分析、研究、傳承國樂二胡,最重要的是尋找二胡先驅前輩賦予這件民族器樂的品格稟賦和時代精神,努力做到在二胡作品的創作和演奏中不僅要追求技法和技巧,還要賦予作品以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人民的血肉生命,竭盡全力奉獻出鼓舞人、感動人、引領人的優秀二胡作品,使二胡在民族性、時代性、獨特性的個性成長中發揚光大走向永恒。
“風華絕代一把胡,獨領風騷兩根弦,蟒皮馬尾弓起伏,潮起潮落月沉浮”。若選華人樂器中的形象代言,非二胡莫屬。若粗淺理解二胡,兩弦馬尾胡琴而已。其實大謬不然,古代中國按地域劃分,黃河以北少數民族游牧為生,史稱胡人,黃河以南炎黃種族農耕為生,史稱漢人。
筆者認為:二胡之二,本為謙稱,表示在樂器演奏中的從屬伴奏地位;二胡之胡,本為蔑稱,但已約定俗成,故而延續稱謂至今。
[1] 劉育和.劉天華創作曲集.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2] 李堅雄.一聲長在耳 萬恨重輕心.黃鐘,1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