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懿恒
(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0)
?
論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的悲劇因素
李懿恒
(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0)
【摘要】本文通過對《悲愴》奏鳴曲中的曲式結構和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從而展現出貝多芬作品中的英雄特點和悲劇因素。
【關鍵詞】貝多芬;《悲愴》奏鳴曲;悲劇因素
《悲愴》是德國著名作曲家貝多芬早期創作的奏鳴曲之一,早在1792年創作完成。《悲愴》一共有三個樂章,其全部三個樂章的樂思統一在一個簡單的音核上,是三個樂章使用貫穿主題的最早范例,受到全世界范圍內的人們的喜愛。《悲愴》這部奏鳴曲屬于典型的古典曲式,由快—慢—快這三個樂章組成,分析整個作品的曲式結構可以發現該作品體現出了濃厚的“悲劇”因素。下文將分別從三個樂章來分析感受貝多芬的英雄人物和悲劇色彩。
第一樂章是曲式的快板,運用引子統領了整個作品的特點,這是該樂章的情感核心。引子剛開始,就接著一組沉重的和弦,采用GRAVE的速度,就好比一大塊巨石壓在身上讓人喘不過氣,并且連續三組,讓人感到石頭越發沉重,壓力越來越大。就在快要窒息的時刻,突然這種壓力到達頂點后如瀑布般傾瀉而下,陽光灑了進來。采用了高音區柔和的八度旋律和節奏均勻的和弦將作者對光明的期待呈現了出來,這是引子的矛盾所在,這兩種因素相互對比,在力度上形成了強弱對比,音區上也呈現出高低變化。之后光明的旋律一直往上走直到達到頂峰,接著用半音階馳騁而下,引領進入呈示主題。
呈示部的主題由四個首尾相連的樂句重疊而成。左手用持續的八度震音,以氣勢奔騰的節奏和上下起伏的旋律,表現出英雄激動的情緒和斗爭形象。仿若英雄沖天的吶喊,又仿若內心激蕩的呼喊。而中間連接部一開頭就出現了號角般的激昂音調。然后繼續主部奔馳般的運動,把激烈的斗爭情緒引向高峰,才突然平靜下來,為抒情的副部作好了準備。就好比冰山上消融的雪水從雪山上急流直下,奔涌向前,然后在寬闊平原處開始了涓涓細流,娓娓訴說。
副部蘊含了兩種主題,第一種主題由斗爭形象轉為思考和回憶,彈奏的旋律也在高低音區之間相互變換,好像是英雄心中的自我反思和對話。第二種主題展現在關系大調上,類似主部形象。兩個內聲部緊密聯系,兩個外聲部互相對抗,節奏迅速,力度持續高漲。接著以流暢的旋律下行,為第二種主題進行補充。然后出現沉重基調的和弦,高低音區變換進行,直到呈示部結束。
引子作為緊接其后的展開部,音樂的緊張感隨即拉開。這時引子的悲愴形象開始出現,然后萬馬奔騰般的運動和熱情激昂的音調相互交替進行。左手是不斷翻涌上升的旋律,右手保持八度震音,仿佛陷入沉思的情感之中,又體現出一種井然有序、永不放棄的信心和決心。之后,那種高漲的熱情又回落下來,轉為低沉的隆隆聲。緊接著熱潮再次上升,奔馳的運動轉為急轉直下的單聲部旋律,這給再現部奠定了基礎。
再現部是呈示部的變化再現,其連接部縮短。副部的第一主題出現在下屬調上,第二主題卻是出現在則在主調上,這種處理為豪邁的英雄性格多賦予了一些悲壯的情感。在結尾處通過引子對主題的回憶和主部主題的再現之后,以斬釘截鐵的音調結束了第一樂章。
作品的第二樂章主要分為三個主題,循環往復,形成一種回旋曲式,為英雄人物對世界抒發的感慨進行了描述,這看似英雄在黯然神傷,又像是抒發田園的回憶以及對話的形象。
作品的第三樂章屬于奏鳴回旋曲式,三個主題不斷循環交替進行。似乎在述說生活當中的歡樂和凄涼,在結尾處運用了意味深長的尾聲做處理。貝多芬在對主部主題的發揮上運用了強勁的力量,然后馬上換成了一種平靜的口吻,將核心音調由小調改為大調,似乎是在抒發對生活的安慰和希冀。接著迅速對此提出了質疑,最后用堅定的語氣對這個質疑進行了肯定的答復,揭示出了作者對生活的堅韌意志和頑強力量。
上文對《悲愴》這部奏鳴曲的曲式結構和人物形象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和研究,也讓賞析者跟著作者一同感受到了英雄人物的內心掙扎和痛苦,體驗到了一種悲劇因素。整個作品從主部、副部、引子、呈示部、展開部以及再現部都表明了悲劇的色彩,具體而言,主部的激蕩內心和副部的自我沉思;引子帶來的沉重心情和呈示部的激情澎湃;展開部的隆隆低沉和再現部的悲壯情懷,都展示了貝多芬內心斗爭、孤苦、堅韌的性格特點。這些悲劇色彩和貝多芬本人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他不僅貧窮、孤獨,而且身體還有殘疾和疾病,這個世界對他來說是不公平的,從來沒有給他帶來過歡樂。貝多芬的生世在普通人看來是難以忍受的,他所經歷的痛苦也是常人所不能體會和理解的,失聰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災難,就好比世界長跑冠軍骨折了再也無法站起是一樣痛苦的。然而貝多芬并因為因此而沉淪,相反他卻用音樂拯救了自己的內心,并且給世界音樂帶來了巨大的貢獻,讓人們體會到音樂的精髓和靈魂。早在1816年,貝多芬就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到:“我沒有一個朋友,孤零零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些都給從痛苦的深淵中爬出來并勇敢站立吹響號角的英雄增添了幾許悲劇的色彩,同時正是因為這些種種的悲劇因素,也讓人們更真切地體會到英雄身上所散發的力量。他從塵世中經歷了很多的痛苦,并努力掙脫這種境地,為自己創造快樂。賞析貝多芬的作品可以得知,他不愿意抒發個人的某種思緒,而是展示了個人堅韌的品格意志,對待事情的沉思和批判。面對命運帶給貝多芬的不公平和痛苦,他選擇勇敢面對這些艱難險阻,并在幸福的廢墟上重建境地,從而實現理想。他是一個偉大的孤獨者,他只看自己的內心,甚至田野,也絕不愿受社會約束。他要擺脫肉體的苦難,擺脫痛苦,比上升到思考中去,并給世人以力量和勇氣。
參考文獻
[1]付潔.“真正的悲劇在敲門”——貝多芬《悲愴》奏鳴曲漫談[J].大眾文藝(理論),2009(12).
[2]張蕾.英雄的悲劇色彩——貝多芬《悲愴》奏鳴曲淺析[J].理論前沿,2013(2).
作者簡介:李懿恒(1992—),男,本科,就讀于六盤水師范學院,研究方向: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