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 爍
(天津音樂學院,天津 300000)
?
摘析《論語》的音樂思想
闕 爍
(天津音樂學院,天津 300000)
【摘要】由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們記錄、整理孔子言行而成的《論語》則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思想學說。其中有關音樂方面的記載,反映出春秋時期的社會音樂生活狀況,同時也反映在孔子的思想學說中,音樂占據著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從《論語》經典語句著手來摘析、闡述《論語》中涵蓋的音樂思想。
【關鍵詞】樂;善;仁;教化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支撐著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度走過數千年的風雨滄桑。在中華民族的血液里得以代代傳承,甚至已經融入民族的靈魂與骨髓里。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幾乎成了中華文明的代名詞。與《大學》、《中庸》、《孟子》稱為四書的《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其中有關音樂藝術的記載,反映出春秋時期的社會音樂生活狀況,在孔子的思想學說中,音樂占據著重要組成部分。孔子本人的音樂修養及其在音樂教育方面的實踐活動,更折射出其音樂思想的光輝??鬃釉谝魳贩矫娴闹鲝埡退枷耄湓谡魏偷赖聜惱矸矫嬉粯樱瑢χ腥A民族產生了長久深遠的影響。
樂:
《論語》中提到的“樂”,指的是流傳于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歌、舞、樂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也就是說分為詩歌、舞蹈、以音樂三部分。而本文將論述的“樂”則是以音樂為主,即“歌、舞、樂”中的音樂部分。如《論語》中出現的“歌”、“擊磬”、“瑟”等等。
善:
在《論語·述而》中,孔子談及了自己的一次聽音樂的感受:“不圖為樂之于斯也”。當時,孔子在齊國聽韶樂,竟然三個月不知道肉味,孔子從自身感受出發,發現音樂竟能讓人達到如此境界,有如此醉人、感染人的魅力。讓人得以精神上的滿足,以至于忽略身體上的饑餓。《論語·八佾》中孔子評韶,“子謂《韶》盡美也,又盡善矣,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其中“盡善盡美”是說旋律極其美妙、音樂表達的內容也極其符合仁義道德。
孔子通過對上述兩種音樂的優劣的對比論述,提出好的音樂,要符合“美”和“善”的兩大標準:音樂不僅要好聽,還要符合儒家的那套倫理道德標準。這樣才稱得上是“盡善盡美”。國學大師錢穆的《論語新解》:“古說:帝王治國功成,必作樂以歌舞當時之盛況。舜以文德受堯之禪,武王以兵刀革商之命。故孔子謂舜樂盡美又盡善。武樂雖盡美未盡善。蓋以兵力得天下,終非理想之最善者?!鄙貥返膬仍谑撬吹奈牡?,而武樂的內在是武王的“武德”,孔子的態度十分清楚。他的美學思想就十分清楚了:他推崇的是和平的講仁義道德的,符合儒家標準的音樂。光有美是不夠的沒有善的內核,旋律再優美也難以“盡善盡美”。從哲學辯證的角度,如果將“美”理解為形式,那么“善”就是指的內容,“盡善盡美”也就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形式與內容和諧統一是審美的標準,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仁:
從以上不難看出,孔子從“樂”的角度提出了做人要“仁”“善”的觀點?!叭硕蝗?,如樂何?”(《論語·八佾》)。音樂就是教化人養成“仁”的品德。當然,君子的“仁”是有其社會內容的?!叭省本褪恰吧啤?,也就是高尚情操??鬃诱J為“仁”是做人的根本?!熬尤ト?,惡乎成名?”(《論語·里仁》)?!熬觿毡荆玖⒍郎!?《論語·學而》)。孔子認為“仁”是通過音樂傳導的,“仁”是“樂”的宗旨。到后來,“樂”甚至被孔子提到了與治理國家的法律同等重要的地位。《論語·子路》有載:“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笨鬃诱J為音樂可以用以治理國家,實施“禮樂”有利于法律的執行。用音樂感化民眾,安順民心,導以其“仁”:也就是說音樂能夠感化人、教化人的。
教化:
在《論語·泰伯篇》里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备堑靡杂∽C。孔子將音樂教育同“詩”和“禮”的教育相提并論。他認為,無論是個人的立身處世,還是國家的興旺發達,都必須讀詩、知禮、習樂,三者呈層次遞進的關系,樂是達到終極目標的標志。因此,當子路問孔子怎樣才算一個完美的人時,孔子答曰:“若減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保ā墩撜Z·憲問篇》)。他主張人格的完善是在“詩”、“禮”、“樂”中完成的。
由此可見,《論語》里的儒家的音樂思想,是十分重視音樂的社會功能的。盡管古希臘的柏拉圖也提出了相類似的音樂社會功能的觀點,但孔子比其早了一百多年。
《論語》作為流傳數千年的儒家學說載體,它充滿了智慧的哲學思想。本文是從“樂”的角度對孔子的“仁”、“善”等核心思想及音樂的教化功能進行論述。反之,亦是從其核心思想中發現音樂、發現真正的藝術、真正的美?!墩撜Z》里的音樂思想對于紛呈噪雜的現代更有著重要教育作用:有人曾說,人品即藝品。不無道理,道德倫理與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音樂的美可以用來陶冶情操,完善人的品格。反之,對于音樂創作者(泛指,作曲家、演奏家、觀眾)而言,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自身素質是十分重要的,擁有好的人格的音樂創作者,能帶給聽眾更好的音樂享受。德藝雙馨,道德和藝術也是相互影響的。當音樂之美和道德之美這兩者能達到完美的結合,那千年前那位至圣之人所奔走疾呼的“成于樂”也就能夠實現了吧。
附注:因為時間的緣故,孔子的“中庸”思想未來得及論述,《論語·八佾》里的“《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其“中庸”思想的真實寫照。
參考文獻
[1]《論語》[J].中華書局.2006-12-1.
[2] 錢穆.《論語新解》[M].九州出版社.2011-7-1.
[3] 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2009-10-1.
作者簡介:闕爍,天津音樂學院2014屆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