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英
(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石家莊 050228)
?
新形勢下音樂教育存在的幾點問題
高杰英
(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石家莊 050228)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與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僅要在經濟、政治、社會等諸多方面取得進步,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之功效,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的作用。音樂教育,隸屬于教育。隨著現如今各種音樂班、音樂培訓機構等鋪天蓋地的設立以及學校音樂教育散亂,音樂教育的內在含量問題成為我們首要關注的問題之一。除此還存在怎么問題?究竟該如何使音樂教育良好的發展?是筆者在本篇文章中重點論述的。
【關鍵詞】文化;教育;音樂教育
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教育事業的發展是社會建設的重要一環,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原則,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努力辦好教育,使受教育的人數和質量雙重提高。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是立國之本”。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在此基礎上的音樂藝術教育,該何去何從,如何良好的發展,是擺在我們現今或者說乃至今后一段時間內的重要課題。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在拜金主義與權力導向的影響下,對包括音樂教育在內的社會教育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面對當今社會形勢,在音樂教育領域筆者提出以下建議,僅供參閱。如有不對,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鋪天蓋地的各種音樂輔導機構的設立,為音樂教育的普及和音樂事業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各種音樂水平考級的設置,對全社會音樂技能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大學中音樂人才的擴招,為我國音樂事業的長遠發展儲備了有生力量……這貌似一些很合理的、很合情的、音樂發展場景和音樂技能培訓,卻暗含著許多的讓人難以說清的擔憂、甚至說恐懼。技能的提高不能以人文的忽略為借口。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用何種方式扭轉呢?首先,我們應肯定我們在音樂教育上所取得的成就。無論是從音樂受教育的人數,是從音樂受教育的質量或視野的開闊上,都有很大的進步。我們應在此基礎上,再接再厲,努力學習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在音樂教育上的先進經驗,立足于本國發展實際,進行借鑒,以求使他國經驗能夠很好地于本民族更好的結合。其次,我們應看到我們的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正確的對待,不去躲避它。人文素質偏低,解決此問題的辦法最主要的是要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知道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準則,明白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找出矛盾、認識矛盾、化解矛盾,這樣我們的音樂教育才會更好的向前發展。再次,盡量減少應試教育,社會需要的不是書呆子;不是只會固守書本的死腦筋。孟子曾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社會是活動的、是變化的,我們對社會的適應也要與時于世的不斷變換,把所學知識盡可能的為我所用,以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
我國農村基礎音樂教育在制度建設、教學方法、實踐活動等方面在近年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同時問題也較為嚴峻,突出表現是:城市音樂教育迅猛發展,農村基礎音樂教育非常滯后甚至止步不前,城市與農村基礎音樂教育呈現出嚴重不平衡且日益擴大化的態勢。我們對城市與農村的教育資源、師資結構、教材使用、教學設備等要素進行了比較研究,分析原因并提出相應建議。
城市的音樂教育資源比農村的音樂教育資源既多又好。城市中有各種各樣的音樂教育輔導機構、專業音樂教師、城市的經濟收入水平相對較高,有能力讓學生接受音樂教育。鄉村音樂教育與城市音樂的差異在以下地方更加突出:鄉村人思想觀念落后;在鄉村學校音樂教師嚴重缺乏,學校管理者對音樂教學不夠重視,音樂教師缺乏專業培訓、交流,教學方式單一。近些年,甚至有些學校讓其他各科教師兼職音樂教學,這種教學手段扼殺和窒息了學生的音樂才能,嚴重影響了音樂課的效果;國家對鄉村音樂教育有扶持,但力度不夠。
面對上述問題,一方面要做好宣傳工作,更新教育觀念。加強鄉村人對音樂教育的認識(尤其是對鄉村教育的領導和老師);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村教育投入。其一,對師資力量的投入;其二,加強音樂設施的投入,各種樂器以及音響設備是音樂教育得以順利提高的載體。其三,加強城鄉音樂教育的聯系,充分借鑒城市音樂教育的先進之處,進而來逐步完善鄉村音樂教育。其四,加強農村人民的經濟收入,農村經濟的發展會對農村音樂教育的向前也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自學堂樂歌以來,我國積極學習西方的作曲技法,引進西方的音樂長處,中華上下掀起了一股學習西方音樂的潮流,西方音樂文化對中國音樂文化的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另一面來講,它也阻礙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時至今日,不論從音樂課程的設置,還是從音樂技法的教習;不論是從唱法的探究,還是從音樂記譜的規范;不論是從音樂基本音階的使用,還是從音樂理論的引進等,基本都是西方的體系,而我國傳統的音樂形式已不多見。
我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時間的積淀為我國的音樂文化傳承了許多的優秀的音樂品種。對待傳統音樂文化,在去其糟粕、留其精華、批判的繼承的同時,我們更多的應是大力發展或說普及傳統音樂文化。此外,我們對待傳統音樂文化應敢于創新,敢于和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傳統音樂形式說再見。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同時也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音樂文化創新符合時代要求,但應在植根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敢于嘗試賦予時代氣息。一個擁有8000多年音樂歷史文化的東方大國,只要勇于發展、創新本民族音樂文化,我們一定會成為世界音樂文化的焦點。
新階段、新時期我們的音樂教育在當下經受著全國人民的考驗,全國音樂工作者要增強憂患意識,謙虛謹慎的進行音樂教育改革,戒驕戒躁的完成各項音樂教育指標,始終保持清醒理性的頭腦;在音樂教育的理念和內容上必須增強創新意識,敢于修正過去的錯誤。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人才不斷奮斗。我們廣大的音樂教育工作者,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音樂教育事業,讓我們的音樂教育為國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人才。
參考文獻
[1]雷維模《中國民族音樂概要》,云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