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于 航
1.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2.遼寧洪域律師事務所,遼寧 沈陽 116011
?
淺論腐敗犯罪的防控機制*
王媛媛1于航2
1.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110034;2.遼寧洪域律師事務所,遼寧沈陽116011
摘要:腐敗犯罪是危害國家公權力,影響國家公職人員職務廉潔性,是近年國家重點打擊的嚴重犯罪。本文通過分析腐敗犯罪的生成因素,就犯罪行為的“犯罪人人格”、“罪前情景”和“社會反應”三個組成要素相應地提出了有效防控腐敗犯罪發生的“動力控制系統”、“情景控制系統”和“評價控制系統”概念及具體措施。
關鍵詞:腐敗犯罪;防控機制;動力;情景;評價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需要,國家打擊腐敗犯罪的力度日漸增強。腐敗高官的紛紛下馬不得不引起社會各界對腐敗犯罪防控問題的深深思索。
腐敗犯罪的共同特征,是公職人員對其職務要求的公正性和廉潔性的嚴重破壞。從犯罪學的角度看,犯罪行為是由具有犯罪人人格特征的個體在特定情境中實施的最終被證實判定的危害行為。罪前情景,是個體所面臨的直接促使其形成犯罪動機和將這種動機轉化為侵害行為的外在形式;社會反應,是腐敗犯罪行為實現的得以實施,面對不同的社會反應,對腐敗犯罪人的需要、動機、人格將產生不同的影響,面對消極的社會反應,腐敗犯罪人的需要、動機、人格將得到強化和升級。
一、腐敗犯罪行為生成機制
在不良的人生觀和腐朽的權力觀的指引下,腐敗犯罪人的權力欲和物質欲不斷擴張,并受到外界不良因素不斷刺激,產生以權謀私、濫用職權的行為動機,以便滿足其權力欲和物質欲。
二、腐敗犯罪的控制
針對上述腐敗犯罪的生成要素,對腐敗犯罪的控制體系應當分為三個子系統:
(一)動力控制系統
動力控制系統,主要針對腐敗犯罪人格因素進行控制。腐敗犯罪的動機來源于腐敗犯罪人的需要,而個體的世界觀、價值觀決定著一個人總的思想傾向。腐敗犯罪人與社會對立的需要來源于錯誤的世界觀。
1.預設好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公職人員的價值觀,必須要具備科學性和可行性,例如通過強化和細化社會主義榮辱觀等方式,建立與公職人員身份和工作職責相匹配的社會道德和價值觀體系。
2.完善公職人員選拔任用、考核和罷免制度,主要通過干部選拔機制的透明化、拓寬干部人才選拔渠道、建立干部責任考評與懲處機制、完善干部任免機制等方面,從根本上提升公職人員整體素質。
3.完善對公職人員的教育工作,主要是針對公職人員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的培養教育以及對其在職業道德方面上的教育和培養。
(二)情景控制系統
情景控制系統,是圍繞腐敗犯罪罪前情景因素進行控制的系統。國家作為腐敗犯罪的被害人,其自身存在的誘發腐敗犯罪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刺激因素主要歸根于權力在各個機關組織得不到有效的監督。
1.權責明確,即要逐步實現權力與責任相統一的法治原則,通過責任劃定權力的范圍,對權力行使進行制約,從而使權力正當化、合法化。一旦權力超出了界限,責任將成為對權力越界的一種懲戒。
2.權力監督,是從外部制約權力異化而導致腐敗的重要途徑。首先,要強化領導干部權力觀教育,充分發揮黨內制約與監督職能。其次,要構建結構合理的權力制約體制,健全完善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規范權力運作。再次,改革現行的權力制約與監督機制。
3.健全法制機制,以法制制約權力。健全法制機制,是保證權力制約與制衡有法可依的前提。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具體規范和明確各制約監督主體的地位、職責、權限等。加快權力監督的立法進程,修改不再適應當前形勢的權力制約法律規范,確保權力監督能公開、公平、公正、高效地進行。
(三)評價控制系統
評價控制系統,即指在立法層面、司法層面及社會輿論層面對腐敗犯罪行為做出的具有評價性質意義的社會反應體系。
1.完善腐敗犯罪立法。從規范腐敗犯罪主體、調整并適當擴充腐敗犯罪罪名、細化腐敗犯罪量刑幅度等方面完善現行關于腐敗犯罪的法律法規,真正體現從立法上從嚴打擊的政策導向。
2.健全檢察制度。首先,要強化檢察機關的獨立地位。其次,要健全有利收集打擊職務犯罪信息的證據制度。通過采取保障證人的人身、財產安全,消除其對出庭作證的思想顧慮。再次,還要強化對被害人的權利保護。
3.發揮社會輿論功能。社會公眾主要是通過社會輿論的作用對實施腐敗犯罪的犯罪人的進行否定性評價,并且這種否定性評價足以造成犯罪人的高度心理壓力,從而使潛在犯罪人望而卻步。大眾傳播媒介在任何時刻都應該是判斷真與假、現實與虛幻、重要與瑣碎的權威。
腐敗犯罪是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犯罪現象,是社會發展、強國富民的大敵。我們一定要在大力度打擊懲治腐敗犯罪的同時,建立健全國家對腐敗犯罪的防控體系,還百姓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和一個積極健康的政府形象!
[參考文獻]
[1]張遠煌.犯罪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圖分類號:D9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044-01
作者簡介:王媛媛(1986-),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刑法學;于航(1969-),女,漢族,河北寧河人,遼寧洪域律師事務所,律師。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遼寧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民新市民全力保障研究》l13afx00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