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群
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檢察院,北京 102100
?
論信義義務
王群
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檢察院,北京102100
摘要:信托法律關系包括三方當事人即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而信托制度主要通過對受托人施加義務來調整財產管理和保護受益人的權利。對信義義務是受托人應當承擔的義務,其包括謹慎和忠實兩項義務兩項內容。我國立法中對于受托人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都有所體現,但仍有不足,相關規定過于原則,實踐中的可操作性較差,影響了我國信托制度的發展。因此,必須完善相關的立法和有效的制度設計,以便使受托人可以更好地履行信義義務,促進我國信托業的發展。
關鍵詞:信義義務;忠實義務;謹慎義務;完善建議
一、信托法律關系中三方主體的權利義務關系
信托是指委托人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將其財產交給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和處分的行為,是一種在現代經濟領域被廣泛運用管理財產的制度。所以,信托法律關系包括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方當事人,三者圍繞信托財產,依據信托法的規定形成權利義務關系。對于三方當事人而言,委托人一般負有轉移信托財產的義務,其實這一義務主要是發生在自信托成立以后生效之前的階段,當然還可能依據信托合同負有其他義務,但是交付信托財產是其主要的義務;而在信托關系中,受益人的受益權是委托人為其設定的或者是按照法律的規定享有的。我們都知道合同具有相對性,在沒有得到合同以外第三人同意的前提下,合同的當事人不能為合同以外的第三人設定義務,但是為其設定權利是允許的,但是這并不表示擁有受益權的受益人必須承擔義務,因此在信托關系中,受益人一般不用承擔義務,是信托法律關系中利益的純粹享有者①。所以在信托合同生效之后,真正占主導地位的是受托人,信托目能否實現,關鍵在于受托人履行義務的情況,所以,這是信托法中大量條款是關于受托人義務規定的原因所在,而對于信托關系的另外兩個主體則更多的是權力的規定。既然在信托權利義務關系中,最核心的主體是受托人,基于此,下文將主要展開對信托關系中受益人信義義務的論述。
二、承擔信義義務的核心主體是受托人
受托人居于信托關系的核心地位,其受托義務的履行直接關系到信托目的能否實現,可以說受托人承載著委托人與收益人雙方的期待,可見其責任的重要性。“英美法學家Underhill將信托定義為:一種衡平義務,這種義務主要是為了約束受托人的,受托人必須為受益人的利益或慈善目的或法律所許可的其他目的處分其享有管理和處分權的信托財產。②”從英美學者的概念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受托人在信托法律關系中是義務的主要承擔者,居于信托關系的中心地位,是連接委托人和受益人的橋梁。而且從信托的本意去看,委托人將自己的財產交給值得其信任的人進行管理與處分,其目的也主要是為了使受益人的利益得到實現,或者說是為了使其財產得到保值、增值,因此賦予受托人一定的權利是必然的,從而可以使受托人擁有更為自由的空間來處理信托事務,以實現受托事務履行的順暢。但是,這也不可避免的使信托財產處于一種潛在的風險之中,因為受托人極有可能為追求自身利益而將信托財產據為己有或者進行其他損害受托人與受益人利益的行為③。所以為了使受托人正確履行職責,需要將信托義務施加于受托人,從而使受托人成為信義義務真正的承擔者和核心當事人,而這種義務本質上就是信義義務。
三、受托人信義義務
(一)信義義務的本質
信托人的義務本質上是信義義務。最開始的時候信托的產生是因為委托人信任受托人,他愿意將財產交給自己相信的人管理,實現其目的。在信托關系成立之后,受益人也愿意相信受托人對受托財產的管理行為可以給其帶來收益。所以說信任是委托法律關系成立的基礎和前提,并貫穿信托的始終。因此,受托人面對委托人與受益人的信任,其必須做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即承擔信義義務。
(二)受托人信義義務的兩項核心內容
信托關系一旦成立,“受托人雖然是信托財產的實際掌管、控制、處分人,但是卻沒有權利取得信托財產的收益,勢必時刻經歷著信用與利益的考驗④”,但是又要做到忠于委托,最大程度的實現受益人的信托利益。所以,應當將受托人的信義義務定義為:忠誠的履行委托人的委托,勤勉的管理受托財產,最大程度的實現受益人的信托利益的義務,是一種完全的利他義務。所以毫無懸念,忠誠和勤勉義務是受托人信義義務的兩項核心內容。
1.忠實義務
“忠實義務是指受托人在處理信托業務時必須以受益人的利益為唯一目的,而不得為第三人謀利益或者考慮自己的利益,與收益人產生利益沖突的情況應當絕對避免。⑤”《信托法》第25條規定:“受托人應當遵守信托文件的規定,為受托人的最大利益處理信托事務。受托人管理財產,必須恪盡職守,履行誠實、信用、謹慎、有效管理的義務。”該條規定是對受托人忠誠義務的原則性規定。此外《信托法》第26條要求委托人不得為自己牟利而利用信托財產,第27條要求受托人不得將受托財產轉為其固有財產,第28條則是受托人對受托財產交易的限制性要求。我國《信托投資公司管理辦法》第8條:“信托投資公司管理或者處分信托財產,必須恪盡職守,履行誠實、信用、謹慎、有效管理的義務。”此條款也是對信托人忠實義務原則性的規定,而第31、第34、第35條詳細規定了信托公司忠實義務的內容。由此可見,忠實義務的具體內容應當包括:禁止為自己謀取私利,禁止沒有授權及顯失公平下的自我交易以及與第三人的交易,禁止從事與信托相競爭的事務。
2.謹慎義務
“謹慎義務,是指信托受托人在管理信托事務,處理與信托財產相關的事務時,必須警惕、小心、謹慎,做到適當和合理程度的注意,不能因為關系到的是別人的利益,就草率行事。⑥”其實也就是強調,受托人在處理信托事務時,必須向對待自己的事務一樣,要最大限度的為受益人著想。關于受托人的謹慎義務的法律規定來自于《信托法》第25條,該條明確要求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財產時,必須恪盡職守,履行誠實、信用、謹慎、有效管理的義務。除此之外《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信托投資公司管理辦法、中也有類似的規定。從上述法律法規中,我們可以看出,立法者已經注意到謹慎義務成為受托人信義義務的必要性,要求受托人做到誠實、信譽、謹慎和有效管理的基本要求。
四、信義義務的立法缺陷
不可否認的是,關于受托人的忠實義務與勤勉義務對于整個信托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國《信托法》即相關的法規都對此做出了規定,但是從上文列舉的規定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相關的規定還是過于原則,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較弱。例如,禁止受托人為自己謀私利而利用信托財產的規定,可是在存在受托人與收益人存在同業競爭時,雖然沒有利用受托財產,只是利用受托之事獲得了一定的信譽而另起爐灶與受益人同業經營時,是否要受到禁止呢,法律并不明確。此外,法律并沒有對謹慎義務的標準進行明確界定⑦。是否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親自履行管理義務,那么在不顧客觀情況變化的條件下,固守該規定損害了受益人的利益,構成謹慎嗎?法的不明確與過于原則導致了信托實踐中的窘境,所以必須完善。
五、完善立法對受托人信義義務規定不足的制度設想
既然信義義務與信托目的的實現,受益人利益的關系如此重大,那么就不應無視其兩項重要內容及忠實義務與謹慎義務的立法缺陷。我們說信任是信托產生的基石,也是信義義務的來源,那么對于信義義務的承擔者受托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擁有良好的信譽。在信托業,這個視信用為生命的行業,首先應當建立的是受托人的信用評級制度。這樣做不僅可以為公眾篩選出信用良好的信托公司作為受托人處理其信托事務,而且也可督促信托公司本身不斷完善自身的經營,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真正做到為了受益人的利益忠實勤勉。其次,要完善信托立法,關于信義義務的原則性規定更加具體,具有可操作性,對于一些現實中存在的(如受托人與受益人同業競爭的情況),法律中沒有考慮到的情況要總結實踐經驗同時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予以補漏。此外,在完善法律法規的,為信托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的基礎上,相關的約束措施和懲罰機制也應配套出臺,保護受益人、委托人的合法權益,維護信托信用。
六、結論
綜上所述,在信托法律關系中,受托人居于信托法律關系的中心地位,是承擔信義義務的核心主體。受托人的信義義務包括忠實義務和謹慎義務兩項中心內容,并在我國相關法律中普遍得到體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立法雖然對受托人信義義務的核心內容都有規定,但是過于原則,操作性欠佳。在信托制度被廣泛運用的現代社會,受托人信義義務的履行顯得格外重要,立法對受托人信義義務規定的不足,很可能導致以信義義務五基礎的信托制度變為一紙空文。所以,必須完善立法與相關制度保證受托人信義義務的履行,保護委托人、受益人對受托人的期待,維系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從而使信托制度能夠良性運轉。
[注釋]
①霍玉芬.信托法要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6:93.
②陳雪萍,豆景俊.信托關系中受托人權利與衡平機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③方惠玲.論信托制度下受托人信義義務[D].中南民族大學,2012.1.
④李萌,李峣.信托受托人信義義務及我國立法現狀分析[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3):48.
⑤鐘瑞棟,陳向聰.信托法[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108.
⑥方惠玲.論信托制度下受托人信義義務[D].中南民族大學,2012.49.
⑦文杰.信托受托人的謹慎投資義務標準研究[J].財貿研究,2011,2:153.
中圖分類號:D91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072-02
作者簡介:王群(1989-),女,山東威海人,碩士研究生,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檢察院,科員,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