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雁秋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
體育賽事轉播權的法律性質探究
楊雁秋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3
摘要:近年來,國內體育賽事轉播權交易市場蓬勃發展,但卻沒有具體的法律對其進行規制,發生糾紛后的處理方式也不統一,易造成市場混亂,不利于產業發展。而解決此問題的當務之急是明確體育賽事轉播權的法律性質,本文將在當前學界各理論的基礎上探討此問題。
關鍵詞:知識產權;著作權;體育賽事轉播權;商品化權;作品
一、概述
2015年1月30日,騰訊宣布與美國職業籃球協會簽署了一份為期5年的合作伙伴協議,協議于2015年7月1日正式生效,騰訊視頻已成為擁有大陸地區NBA獨家網絡轉播權的視頻播放網站。可見,該合作伙伴協議實際上是NBA大陸地區網絡轉播的獨占授權合同,據相關媒體報道,授權報酬為5億美元/5年。協議生效后,不少籃球愛好者不得不購買騰訊視頻會員以觀看NBA籃球賽,付費觀看雖然有違中國網民的觀看習慣,但已逐漸成為一種趨勢。
這項協議的達成也有賴于政策層面限制的放寬和鼓勵,從2014年開始,國家陸續推出相關改革措施和規劃,尤其是國務院于2014年10月20日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放寬賽事轉播權限制”,并且將之列為優化市場環境的重要舉措,指出要建立體育產業資源交易平臺,推進賽事轉播權公平、公正、公開流轉,按市場原則確立體育賽事轉播權益分配機制。這無疑會瓦解央視體育一家獨大的地位,促進中國體育賽事轉播權市場的健康發展。
與此不相稱的是,法律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制度層面都沒能跟上體育賽事轉播權的高速發展,對于體育賽事轉播權的法律性質,我國還沒有任何法律給出明確界定,理論界更是有很大的意見分歧。法律性質的不確定性也必然導致適用法律的混亂、交易市場混亂以及權利救濟機制不健全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所以要促進體育消費,必須首先明確體育賽事轉播權的法律性質,本文將主要探討此問題。
對法律性質的探究又是以內涵為前提的,即究竟什么是體育賽事轉播權?國內學者馬法超、倪剛、吳焱軍等對此都發表過獨到的見解,大同小異,分歧不大。張玉超綜合上述學者的界定,認為體育賽事轉播權是體育組織或賽會主辦單位舉辦體育賽事和表演時,許可他人進行電視和新媒體技術現場直播、轉播、錄像并從中獲取報酬的權利。①學術界基本認同這一定義。張玉超同時將體育賽事轉播權區分為直播意義上的轉播權和字面意義上的轉播權,筆者認為此分類欠妥,一來沒有明確的劃分標準,二來如此區分意義不大。國際上有新聞報道權、賽事實況轉播權和賽事集錦權的劃分,依此分類,本文主要探討的是賽事實況轉播權的法律性質,當然賽事實況也包括應轉播需要而添加的解說評論等因素。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對于體育賽事轉播權的法律性質問題,國內外有多種學說,分歧很大,但有一點卻是共識,那就是體育賽事本身不是著作權法中所說的作品,也就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原因如下。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獨立創作的并能以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造物,具有獨創性、可復制性和智力成果三個基本特征。體育賽事不屬于著作權法中作品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它不具有可復制性,可復制性就是作品可以有形再現的性質,但體育賽事具有很強的隨機性,不可預期和安排,其發展過程具有唯一性,即使是相同的場地、相同的參賽選手也不可能再現比賽,所以說體育賽事不具有可復制性,不是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這種不可復制性正是體育賽事的不可控造成的,而不可控是懸念的根源,懸念又是吸引人們觀看體育賽事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體育賽事的不可復制性與其經濟價值是不可分割的。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還有一點無異議的,學界爭論的體育賽事轉播權是隨著賽事的結束而歸于消滅的,因為對該賽事直播、轉播及錄像進行重播的行為可以歸入著作權法鄰接權中廣播組織者權和錄音錄像制作者權的調整范疇,不在爭論之列。
明確了上述兩個問題之后,便可展開對體育賽事轉播權法律性質的討論,以下是對現今國內外各學說的總結綜述。
(一)賽場準入權說
該學說認為賽事主辦者享有許可或禁止他人進入場地內觀看或直播、轉播、錄像的權利,該學說在荷蘭和英國早期較為盛行。如荷蘭最高法院曾明確:擁有轉播權者有權禁止任何未獲轉播權的第三人在未向其支付補償的情況下對賽事進行全部或部分的轉播,即使是純粹為著新聞報道的目的而播放比賽片段也不允許。英國學者認為體育賽事轉播權是一種財產權利,因為體育場館所有人對體育場館享有所有權或者場館管理人對場館享有占有權,所以其有權將賽事轉播權賣給電視臺等媒體并從中獲益。可見兩國的準入權說還是有區別的,荷蘭認為該項權利歸主場俱樂部所有,而英國則認為該項權利屬于比賽場地所有權人,這就涉及權利主體的問題,在此不贅述。按照賽場準入權說的觀點,體育賽事轉播權并不是一項獨立的財產權利,而需要依附于其他的民事權利存在,如體育場館的所有權和占有權。
該學說是早期對體育賽事轉播權研究的成果,尚不成熟,缺陷也是較明顯的。首先,它無法適用于那些在公共區域比賽的馬拉松運動和賽車項目,因為,這些公共場所賽事組織者無法對其控制,也就無權決定媒體的“準入”問題。②其次,既然體育賽事轉播權不是一項獨立的權利,那就不能單獨轉讓,只能許可,但這與實際又是大相徑庭的。最重要的是,該學說沒能揭示體育賽事轉播權的本質,只是比較形象地說明了這一現象,但不能解決侵權等一系列現實問題。
(二)娛樂服務提供說
娛樂服務提供說是在賽場準入權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盛行于英國。賽場準入權說賦予了轉播者進入比賽場所的權利,娛樂服務提供說在場館進入權之外,賦予了轉播者享受賽事組織者提供的娛樂服務直到比賽結束的權利,就像觀看演出、音樂會一樣,而提供者因此享有收取服務費用的權利。
不難看出,該學說的思路是以賽場準入權說為基礎,同時將體育賽事類比為音樂會等持門票進入觀看的文藝活動,卻沒有意識到音樂、曲藝、戲劇、舞蹈等本身就是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也就意味著音樂會等的轉播可以由著作權法調整,體育賽事卻不能,可見這種類比是不合適的,只考慮了共性,卻沒有分析更重要的差別。另外,該學說認為轉播者和普通觀眾的法律地位是一樣的,都是以觀看體育比賽的方式享受娛樂服務,同時支付門票費,這也就無法解釋轉播方的工作人員支付的費用為何比普通觀眾多出數倍。
(三)企業權利說
企業權利說是在意大利法院的有關判決中得以明確的,他們認為:體育賽事組織者、體育俱樂部正在從事的是一項經濟活動,他們承擔著一定的經濟風險,其他任何人不得做出可能減損體育賽事組織者經濟利益的行為。③企業權利說承認體育賽事轉播權是一項“財產權利”,同時是一項“企業權利”,這是與前述兩種學說最大的一點區別。
企業權利說揭示了體育賽事轉播權經濟價值的真正來源,但未將體育賽事轉播權與其他企業享有的其他得以獲利的權利區別開,也無法說明主辦方非企業的以公共利益為主的體育賽事轉播的問題,如奧運會、冬奧會等。
上述幾種流行于歐洲的學說大都還停留在理論層面,法律并沒有明文規定。與此不同的是,法國是唯一用成文法形式確認體育賽事轉播權存在的國家,并且將其與單純的新聞報道權相區別,規定轉播體育賽事須繳納一定的費用,但對于其法律性質沒有明確。
(四)契約權利學說
國內研究此問題的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體育賽事轉播權是一種契約權利,是通過轉播方與賽事組織者簽訂協議確立的,屬于合同法的調整范圍。以奧運會為例,奧運會轉播權的開發就是國際奧委會通過電視轉播權轉讓合同許可他人轉播奧運會節目。④
這種學說與企業權利說的弊端一樣,沒有指出體育賽事轉播權的特別之處,只是認定其屬于一般的契約權利,屬于債權的范疇,無法說明實踐中體育賽事轉播權的對世性和排他性。
(五)商品化權利學說
商品化權被吳漢東教授主推,他認為體育賽事轉播權是體育活動商業化的產物,故將其定義為商品化權。⑤所謂商品化,就是指某種本來不具有商品屬性的權利因為某種交易或活動而具有了商品的特征。商品化權指權利人將自己的姓名、形象及創作的作品、角色、標志等通過商業性使用而取得經濟利益的可能性權利。該學說將體育賽事轉播權的交易視為其商品化的過程。商品化權源自美國,與形象權、公開權等類似。
還有部分學者認為體育賽事轉播權屬于鄰接權中的表演者權,而其前提是將表演者權中的表演者擴張到表演的組織者,這正好與體育賽事轉播中賽事組織者享有將賽事錄制并向公眾直播的權利相契合。雖然雜技藝術作品已納入著作權法的調整范圍,但表演者權主體范圍的擴張目前還稍顯超前。
三、綜述
筆者認為,體育賽事轉播權的直播或轉播與演唱會等的現場直播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它并不是對現場純粹的現場直播,而是還要進行剪切、添加評論等,所以,雖然體育賽事本身不是作品,但最后提供給觀眾的賽事直播或轉播卻稱得上是作品,可以用演繹作品的思路來理解,當然,它本質上不可能是演繹作品。
實踐中,最后將體育賽事制作成可以播放的節目的可以是賽事組織者,也可以是最后播放的媒體,所以分兩種情況討論。如果是賽事組織者自行拍攝,并后期制作成可播放的成品,則體育賽事轉播權的客體實際上是可直接播放的作品,權利的法律性質可以歸為著作權,其轉讓和許可可以由著作權法調整;而對于由轉播者自行拍攝、自行后期制作的,其法律性質可以認定為商品化權,因為體育賽事轉播權的存在以賽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為前提,也與體育明星的形象密切相關,只有高人氣體育明星參與的高知名度體育賽事的轉播權才能賣出好價錢,這符合商品化權的一般特性。而體育賽事經媒體播出后,就屬于廣播組織者權了,若有其它媒體想要轉播,則要征得廣播組織者的同意。
綜上,體育賽事轉播權可以進一步細分,細分后不同的轉播權具有不同的法律性質,要區別認識,區別對待,這樣才有利于對該項權利的全面認識,進而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促進體育賽事轉播權市場的發展,為體育賽事帶來更客觀的經濟收益,進而推動全民體育事業的進步。
[注釋]
①張玉超.體育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演進與展望[J].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4:123.
②張心全.體育賽事轉播權的法律性質分析[N].人民法院報,2008-8-28.
③楊婷.奧運會轉播權法律問題探討[D].湘潭大學,2009.
④楊雋.奧運報道中的網絡轉播權研究[D].暨南大學,2009.
⑤吳漢東.形象商品化與商品化的形象公開權[J].法學,2004(10).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078-02
作者簡介:楊雁秋(1995-),女,湖北襄陽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