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垚垚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淺析公司治理結構與債權人利益的保護
麥垚垚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公司的長期穩定發展離不開債權人的支持,公司法對股東及公司權益進行了適當保護,但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卻有所欠缺,對債權人來說有失公正。保護和平衡債權人的利益,可以通過強化高管責任和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兩種方法來實現此目的。
關鍵詞:公司治理結構;債權人利益;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
一、公司治理結構概述
公司不僅是股東出資受益的法人,還承擔保障利益相關者之利益的責任,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在公司治理過程占有重要地位。公司治理結構是現代民商事領域普遍關注的問題,規范高效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僅是現代公司運轉的基礎和發展的需要,更是債權人利益的保證。隨著公司法理論的變化,利益相關者理論將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保護問題納入公司治理結構的討論愈加激烈。利益相關者理論破除了股東至上主義,強調利益相關者間的平衡制約和公司的社會責任。與傳統理論相比,利益相關者理論更重視債權人利益保護。
二、公司債權人利益保護現狀及不足之處
公司在運營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借貸關系,市場經濟環境下,完全不依靠外部經濟的經營模式少之極少,公司的發展壯大和利益的增進離不開債權人的資本。如果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很容易引起連鎖反應,將對整個市場的金融秩序造成破壞。因此,在發達的市場中如何確保債權人的利益安全非常重要。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現階段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民法的保護措施
一般通過違約責任來保障債權,更有保障的是擔保。但擔保物的價值浮動和不確定性的風險仍由債權人承擔。所以民法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不如期待的有效。
(二)《公司法》關于債權人利益保護的措施
1.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股東濫用法人獨立人格時,公司“面紗”之后的股東必須向債權人承擔相應的責任。揭開“面紗”的前提必須是股東存在法律規定的過錯,若股東不具有過錯,股東只需在出資額范圍內擔責,在實踐中,收集違法事實的成本不容忽視。
2.清算過程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清算規則的確為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提供了一條途徑,賦予債權人一些特別權。但大多需要進行清算的公司,已經出現資不抵債情況,債權人的債權很難得到全面清償。
三、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債權人利益保護
要使債權人的利益得到更多保證,單從契約的角度和公司法上一些制度是不夠,必須從公司治理這個根源上著手。
(一)強化高管責任,保護債權人利益
高管作為公司“受托管理者”在公司日常經營活動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一個較好的高管會盡量追求股東與債權人兩者利益之間的極致平衡:它需要去滿足股東追求更多利潤的欲望,更需要去平衡債權人利益的回報狀態。[1]高管肩負著債權人的充分信任,因此高管應該以勤勉和善良之心平衡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
然而現實中某些高管為了快速極致的追求利益而從事高風險的商業行為,這些高風險行為失敗的后果最終很大程度上是由債權人承擔,這種情況常見于金融領域。因此防止高管實施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更為必要,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強化高管責任:第一,增加高管違規成本。高管作為公司的直接管理者,常常會采用違規擔保、占用資金等不當方式進行商業行為,從而造成公司及債權人直接或間接損失。加大高管違法成本,可以有效遏制頻發的高管違規行為。第二,信息披露。誠然公司運營有許多內部信息不必也不能對外公開,但將一定范圍信息披露與高管責任聯系起來有助于債權人了解自身利益所存在的風險,能夠有效防止利用這些信息進行幕后交易謀取不當利益,可以規制市場中的亂象及避免債權人因信息不對等蒙受不必要的損失。
(二)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保護債權人利益
1.理論基礎。利益相關者理論突破傳統理論框架,較“股東至上主義”更強調公司社會責任,它將視角投向與公司發展有關的多元主體利益相關者,這其中就包含著債權人。如卡拉克森認為的:利益相關者在企業中投入了一些實物資本、人力資本、財務資本或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并由此承擔了某些形式的風險。[2]布萊爾也曾對利益相關者下過一個定義:“所有那些向企業貢獻了專用性資產,以及作為即成結果已經處于風險投資的人或集團。”[3]雖然公司必須以股東利益為核心,但公司不只是“股東的公司”,債權人作為一個投入了資產并承擔著投資風險的人,所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是必要的。
2.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的方式。縱觀各國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主要有以下幾種的方式:
(1)日本的主銀行治理制度。在日本法中,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的制度設計是針對銀行而言。主銀行,主要是指對于公司來說能提供最大數量、規模的貸款資金融通,并與公司之間存在股權關系及其他金融交易關系的特殊銀行金融機構。[4]在日本法中,對企業相互間的投資不加限制,銀行和公司間的相互持股較為常見,所以主銀行既可能是公司的最大股東,同時又是公司的最大債權人。
主銀行制度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表現在這幾個方面:未向公司提供資金之前對公司的經營狀況進行分析;在公司經營中,對公司的經營狀況進行監控;最能體現主銀行制度靈活性的是,當公司正常運轉時,主銀行并不會直接干預公司的治理,只有當公司的經營狀況惡化到一定程度,主銀行才參與到公司治理中發揮干預作用。
(2)英美法系國家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模式。由于英美法系國家嚴格限制銀行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即便作為債權人的銀行無法像日本一樣直接參與到公司治理中。
英美法系國家公司治理結構與大陸法系國家有所不同,其內部并沒有設置監事會,而由董事會承擔監督職能。董事會成員包括獨立董事和經營董事,獨立董事不參與公司日常經營,更能可以保持獨立性和中立性,在英美法系公司治理模式下,獨立董事制度更加成熟,在公司治理中擁有一定的話語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英美法系國家為了防止股東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在立法中增加獨立董事數量來平衡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
英美國家董事最初只需要對公司承擔信義義務,隨著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發展,美國各州的公司法中規定董事需對債權人承擔信義義務,英國也通過一系列判例和法律修正了董事對債權人的信義義務。董事對債權人的信義義務使得董事在公司經營活動中,除了考慮到公司的利益外,還要平衡債權人的利益,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債權人間接影響到公司的治理。
3.幾種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模式的優劣分析
日本模式的優點首先在于銀行的雙重身份使得其可以積極并集中的對公司進行治理,并且銀行的財力決定其可以較好的維護公司的財務狀況。其次,銀行的介入可以帶給其他債權人或投資者信心。弊端在于:當一家大型公司或銀行遭遇危機,銀行公司間相互持股的捆綁關系就容易引起連鎖反應,形成整個市場的金融危機。
英美法系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模式優點在于債權人不直接參與到公司正常經營活動中,符合公司意思自治的大原則,即便是銀行等金融機構也不會與公司形成產權制約,不能干涉公司的治理。缺點在于:公司經營績效良好時,個人或集體都爭先恐后的給與資金支持,一旦公司遇困,債權人則爭先恐后追債,使公司難以脫困,不利于公司穩定發展。
4.我國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模式的選擇
日本的主銀行制度的基礎是銀行擁有公司股權,銀行與公司之間形成一種緊密控制型的銀企關系,這正是大陸法系國家銀行在公司治理中起主導作用的重要原因。[5]而我國并沒有這種可能性,我國的商業銀行依法不能持有公司股份,不會存在像日本銀行依據股東及債權人的雙重身份積極主動的直接參與公司治理。
英美法系國家的債權人間接參與公司治理模式基于其董事會制度和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英美國家通過董事的職權責任設置平衡債權人和公司的利益,以及健全的市場機制、嚴格的審計制度可以使債權人快速準確的了解到公司財務信息。一方面我國與英美法系國家的公司內部設置有所區別;另一方面我國市場處于發展階段善待完善,金融體系并不發達,債權人得到的公司信息真實度可能不高。這兩方面的原因使我國也不能完全采取英美法系的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模式。
日本及英美的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的模式對我國有借鑒意義,但是基于上述原因我國不能照搬照抄。我國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的制度就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取其長而摒棄不適合之處,可從這些方面著手:
(1)我國公司融資的主要來源是銀行,公司的主要債權人是銀行。由于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債權人處于不斷變化中,鑒于這種情況,為了避免債權人參與治理的亂象,債權人可以組成一個整體參與治理,這樣可以集中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同時銀行作為大債權人也不失主導性。
(2)借鑒英美國家關于獨立董事的設置,根據我國公司內部機構的具體設置,可以通過債權人組成的集體舉行債權人會議選舉適當數額的代表進入監事會,監督公司的經營活動、財務狀況以及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獲取最真實準確的信息,這樣既可以不影響到公司自主經營又具有監督權利,又能平衡和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3)可以借鑒日本的主銀行制度,鑒于銀行作為最主要的債權人,監事會中的銀行代表可有更多的權利。在經營狀況良好時,只是監督公司的狀況;當公司經營狀況極度惡化,財務狀況堪憂時適度介入公司日常經營活動中,此時就可以將銀行監事的權利擴大。這些權利可以包括:銀行監事知情權,銀行可以要求公司管理層對銀行發放的貸款利用狀況公司真實的財務信息予以報告;銀行監事質詢權,銀行可以對公司作出的重大決策及財產調動提出質疑,公司管理層有義務進行說明;銀行監事調查權,銀行可以審查公司財務狀況、查詢資金調度信息、調查經營管理行為,公司有義務予以配合。
關于債權人進入監事會以及具體的權利需要一個具體明確的法律制度框架來規范,必須不斷的對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結構的模式不斷改進修正,構建一個適合我國情況的法律體系來保障債權人的利益。
[參考文獻]
[1]仇曉光.公司高管責任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J].中國檢察官學院學報,2011(5):155
[2]Clarkson.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92-117.
[3]李維安.中國公司治理原則與國際比較[M].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01.40.
[4]唐英.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立法模式研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6(6):93.
[5]李建偉.中國制度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法律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217.
中圖分類號:D912.29;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094-02
作者簡介:麥垚垚,女,四川大學法學院,2014級民商法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