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偲雨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職業學院,黑龍江 大興安嶺 165000
?
論道德與法律的沖突與融合
趙偲雨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職業學院,黑龍江大興安嶺165000
摘要:道德與法律從古到今,各個學者之間存在一定爭論,道德是公民內在因素,法律是公民外在因素。道德是體現出一種約束力,法律是體現出一種強制力。但道德與法律在發展過程中,有一定的聯系,但也存在一定沖突。本論文從法律與道德關系的學理論爭、法律與道德沖突的客觀性及其根源、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與法律的協調發展三方面進行闡述道德與法律的沖突與融合,希望能為研究道德與法律沖突與融合的學者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道德;法律;沖突與融合
法律的道德化是法律發展的內涵建設,法律與道德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道德是評價一個人的善與惡的標準,法律是用來維護社會治安,保護人民生命財產有力武器。法律與道德有一定聯系,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沖突,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如何把道德與法律沖突進行融合,讓法律與道德協調發展,共同為我國建設服務,更能體現出依法治國的優越性,法治建設更完善,符合社會發展需求。
一、法律與道德關系的學理論爭
自然法學派在西方對法律與道德發展有一定影響,道德與法律是不可分割的,共同為社會發展服務,法律應該以道德為基礎與依據進行科學的建設,法律失去道德就沒有現實意義,法律應該對道德起到保護作用。奧斯丁是分析派的代表人物,認為極力主張的就是法律和正義、道德沒有任何聯系,法律應擺脫任何主觀的價值判斷。法律是獨立,與道德沒有關系,法律是武器,對國家建設起到保護作用。
我國道德與法律在發展過程中,古代,儒法兩家在道德與法律關系上也是各執一詞,每種學說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在現實過程中,需要積累經驗,因地制宜,共同為國家建設服務?,F在我國是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是我國基本國策,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是我國法律與道德發展的升華,對公民起到一定約束力,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中國夢早日實現基本保障。
二、法律與道德沖突的客觀性及其根源
我國是一個東方文明古國,在我國古代道德在一定程度可以代替法律,推崇道德論,道德在政治、經濟、法律中涉及比較多。道德對一個社會有深遠的影響,公民的道德水平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在一定歷史背景下,道德取代法律是可行的。但在如今法制社會中,道德呈現多元化,依法治國是基本國策,法律與傳統道德存在一定沖突,但合理處理法律與道德關系,法律道德化是法律發展內涵,法律制定參考道德法律化,但絕對不能道德代替法律,道德對公民起到意識形態約束,法律是高壓線,任何人不能觸犯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制的完善與發展,是一個社會進步,國家長治久安法制的內涵建設,也是促進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法律與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在法律與道德發展過程中,不能忽視法律與道德沖突,要正確看待問題,科學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為依法治國目標更加科學。
道德是公民內在因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多元化因素。審視道德多元化的存在及其合理性,正視法律和道德在現時代的所存在的分化和沖突,并不意味著應放任二者的沖突或取消沖突,如前所述取消法律的沖突,把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既損害法律的權威,也喪失了道德,而放任法律和道德的沖突,采取道德虛無主義的態度,一味地以嚴刑峻法實施統治,作為法律正義性喪失的結果,可能是政治統治的快速終結,歷史上秦王朝政治統治的滅亡就是法律與道德嚴重背離的明證。法律是一個國家合平的基本保障,但法律制定要具有一定合理性,要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根據人民的意愿,要以道德作為基礎,法律制定完全獨立,會加快一個政黨的滅亡,科學合理的制定法律,要嚴格的去執行法律,為人民的生命合法財產進行保駕護航,法律是保護人民,不是少數人的工具,對廣大人民群眾欺壓工具,要注重公民道德培養,促進公民綜合素質提升。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與法律的協調發展
經濟發展是提高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基本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一個政黨要長期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公民道德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公民基本素質基本保障,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秩序性和組織性,這種秩序性和組織性表現為一定的行為規則體系,法律是調整人們行為規則的重要手段,法律調整的最深厚的根源來自于一定社會經濟活動以及在這一活動中所產生的經濟關系的必然性要求,可以說在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上,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始終是法律調整的決定性因素。法律與道德發展都需要為經濟建設服務,道德與法律科學發展,對促進我國經濟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總之,我國經濟要快速發展,法律與道德都是必不可少,不可偏廢的,法律與道德協調發展,是提高一個國家人民綜合素質,我們必須有意識地發揮二者的主要作用,既要避免陷入法律萬能主義的泥淖,又要禁止泛道德主義的做法。上升到治國的高度,則要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并舉。把法治和德治相結合,促進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法律是科學完善,是加快經濟建設,促進國家發展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黃麗娟,張小白.道德法律化的分析[J].南方論刊,2015(01).
[2]林李紅.社會主義道德法律化問題研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5(12).
[3]遲文.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視野下我國道德法律化建設芻議(社會科學版)[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4(02).
[4]孫玉.道德法律化的學理基礎及其限度[J].才智,2013(03).
[5]梁步健.關于道德法律化的幾點思考[J].才智,2013(13).
中圖分類號:B82-05;D9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110-01
作者簡介:趙偲雨(1972-),女,遼寧海城人,本科,黑龍江省大興安嶺職業學院,中級職稱,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法律與道德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