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紅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
論民法公平原則之補充功能
王春紅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摘要: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的公平原則具有補充性,在民事立法與民事司法過程中具有彌補法律漏洞,加強法律的靈活性與適用性,并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和實現法律公平、正義等積極作用。但是,公平原則在適用中也具有一定的缺陷與不足。本文將就公平原則在歷史上的內涵、地位與當今世界范圍內對其的理解與運用進行解讀與分析。此基礎之上,聯系司法實踐,分析其理論與現實意義,進而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公平原則;補充功能;民法
一、民法上“公平原則”的內涵與地位
(一)“公平原則”在民法歷史上的地位
在世界范圍內的傳統文化中,公平最初為是一種道德規范。在法律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公平是一種立足于成文法之外,發揮其功能的特殊公正。我國史籍中也有許多關于公平的記載。我國1986年4月2日在《民法通則》中正式確立了公平原則為民法的基本準則。徐國棟教授將公平原則解釋為“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準,來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
(二)當今世界范圍內對公平原則的理解與運用
世界上許多國家民法都以公平原則作為民法之基本原則。如《德國民法典》第315條、第317條和第319條都有關于公平原則之相關規定。此外,《瑞士民法》第4條規定,在特定情形下,法律規定法院可根據公平、正義來處理案件,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二、民法公平原則的補充功能之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民法公平原則補充功能的理論意義
公平原則補充功能的發揮是實現法律正義的要求,具體來說,公平原則是保障法律靈活性的重要手段,利于彌補立法技術上的不足。對公平原則的補充功能的有效運用,也將進一步有利地保障法律正義以及社會正義,滿足人們對正義的要求,進而樹立法律的公信力。
(二)民法公平原則補充功能的現實意義解析
由于人的認識具有局限性,同屬于意識范疇的法律也有其局限性。法律具有滯后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在社會中存在的新問題,發生的新型案件,很多時候已有的法律規定無法觸及。此外,法律還具僵化性以及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對于現實中已有法律不能涵蓋的問題,以及為了有效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特定情況下就需要根據公平原則處理民事糾紛。
三、實踐中對公平原則補充功能的運用
(一)實踐中公平原則的適用條件
實踐中公平原則的補充功能在公平責任中體現的尤為明顯,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123條的規定,適用條件如下:損害賠償人的行為與受害人之損害有因果關系;當事人雙方對損害結果的發生均無過錯;法律未規定此類行為適用無過錯責任;不屬于免責事由;若損害賠償人不以適當份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對受害人顯示公平。
(二)公平原則在實踐中適用時存在的問題及影響
公平原則補充功能的運用存在以下問題:由于利用公平原則處理案件時,法官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因此常常會導致自由裁量權的不當適用。如一些法官為例簡化案件的處理,提高辦案效率,以及面對自身法律知識與能力不足的案件,都徑直以公平原則作為處理糾紛的根據。類似的濫用公平原則的行為,都導致了司法公信力的降低,損害了法律權威。
(三)針對公平原則在實踐中適用時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針對公平原則的不當適用,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這不僅是完善相關法律理論的需要,更是司法實踐的需要,以下將從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動當事人的角度來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
1.從立法角度解析
在立法上,應以法律限制司法審判人員對公平原則的不當運用,如嚴禁司法人員在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等情況下濫用公平原則。嚴格規定公平原則處理民事糾紛的程序,對于司法審判人員濫用公平原則的現象,應以法律明晰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2.從司法審判者角度分析
司法審判者應慎用公平原則,只有當案件情況完全符合法律規定的適用公平原則的情況下,才能根據案件事實以及各方當事人的實際情況,以公平原則為根據。需要按照嚴格的法律程序對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進行平衡。司法者亦應提高自身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保障當事人的合法利益。
3.從民事活動當事人的角度解讀
民法是以個人權利為本位的,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是民法的基本功能。但是權利也有界限,當越過權利范圍時,便侵犯了他人的合法利益。因此,民事活動當事人在積極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同時,也應尊重他人的合法利益。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避免顯失公平現象的發生。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可以通過指導性案例,引導審判人員如何具體運用公平原則。法學研究者也應積極地對公平原則的運用進行研究,為相關立法、司法以及民事活動提供指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規范標準,為立法,司法提供建設性意見。
四、結論
堅立公平原則的地位并充分發揮其補充功能是法制現代化的要求,更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要求。為了使民法公平原則充分發揮其補充功能,并避免其消極影響,應在法律的規定下,慎用公平原則來處理民事糾紛,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并應提高法官的道德和法律素養,使其以合法、合理的方式運用公平原則,避免權利濫用,樹立法律權威,實現法律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徐國棟.民法基本原則解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2]楊楨.英美契約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231-01
作者簡介:王春紅(1989-),女,漢族,黑龍江克山人,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在讀,民商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