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冉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
論檢察信息公開
石冉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為了更好實現(xiàn)檢察信息公開,應當樹立新理念、完善相關立法、搭建公開宣傳平臺、建立公開評估預警機制。
關鍵詞:檢察機關;檢察信息;公開
一、檢察信息公開的概念
研究檢察信息公開的問題,必須要理解何為檢察信息。檢察信息可以拆分為檢察和信息兩個方面,檢察是發(fā)生在檢察機關在履行國家職能中,信息是借助文字、聲音、圖像等載體表現(xiàn)出來的有意義的內容。據(jù)此,把檢察信息定義為檢察機關在行使國家檢察權的過程中,通過一定的形式記錄或保存的與檢察職責的履行或檢察工作開展相關的內容。而檢察信息公開就是依法向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機構等公開上述內容的活動,其本質上是一種司法服務活動。
二、檢察信息公開的價值取向
(一)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新要求
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原則,并規(guī)定公民享有言論自由權、批評權和建議權等基本權利,而知情權的滿足是公民行使言論自由權、批評權和建議權的前提條件。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強化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知情權、陳述權、辯護辯論權、申請權、申訴權的制度保障”,①是尊重和保障人權對檢察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檢察權高效規(guī)范運行的新追求
檢察機關向社會公眾公開檢察信息,有助于推動檢察人員與社會公眾相互之間互信互助,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訴訟參與人因對司法公正的質疑而反復糾纏的情況,節(jié)約檢察工作成本。同時,將檢察工作置于公眾的視野下,以信息公開來確保群眾監(jiān)督,倒逼檢察機關人員不斷強化自身素質,加強辦案效率,提升辦案質量,破除舊有的工作觀念,做到理性文明平和規(guī)范執(zhí)法。
(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新動力
檢察信息公開大大縮短了公眾與國家司法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司法對于公眾的親和力,以信息公開促進公正,維護公平正義,規(guī)范執(zhí)法行為。正是通過檢察信息公開的平臺,檢察工作從“象牙塔”走向“玻璃房”,給檢察事業(yè)發(fā)展注入新陽光,使檢察機關切實做到“堅持以公開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潔,增強主動公開、主動接受監(jiān)督的意識,讓暗箱操作沒有空間,讓司法腐敗無法藏身”。②
三、檢察信息公開的基本原則
(一)合法性和及時性
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機關,對檢察信息公開必須是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依照法定程序規(guī)范化進行公開。為了使相對人盡快地了解檢察信息,檢察院應在合理期限內作出是否將信息予以公開的決定,“信息的本質之一就是時效性,缺乏時效性的信息是毫無價值的信息。”③
(二)真實性和完整性
檢察信息公開必須以客觀存在的事實為依據(jù),切實做到對各類檢察信息的不夸大、不歪曲。同時公開的信息具有完整性,既要公開檢察人員規(guī)范執(zhí)法,又要公開冤假錯案和檢察人員徇私或徇情枉法等情況,無論是給檢察機關加分還是給扣分的,都應依法公開。
(三)便民性和審慎性
便民性即檢察機關向社會公眾免費提供檢索和獲取檢察信息的便利。但在公開之前,必須嚴格把關,劃清公開的檢察信息與檢察保密信息的界限,必要時候予以信息“過濾”,保證不泄露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
四、完善檢察信息公開的措施
(一)樹立科學的新理念
為了更加全面地促進檢察信息的公開,應當轉變舊的“檢察本位”理念,用科學的新理念指導檢察信息公開工作,如從機械的檢察宣傳工作向說理性的信息公開道路發(fā)展,從部分公開執(zhí)法辦案信息到全面公開的轉變,從單向的信息公開向與社會大眾雙向互動的完善。④真正意義上把檢察信息看做是社會公共產(chǎn)品,而不是檢察機關壟斷的私有財產(chǎn),把檢察信息公開看做是檢察機關的自我進化。
(二)完善相關立法工作
檢察信息公開工作的開展需要檢察機關內部多個部門協(xié)調配合,有必要在立法上予以保障,減少信息公開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統(tǒng)一公開工作的尺度和寬度。筆者建議修改現(xiàn)有的《刑事訴訟法》,將檢察信息公開明確規(guī)定為檢察機關的職責,具體的可操作的細則由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出臺。
(三)搭建公開宣傳平臺
近幾年來,以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興微媒體,成為公眾了解和獲取檢察信息的重要平臺。各地檢察機關應利用信息化時代的便利性條件,建立微信公眾號和官方微博,通過“微直播”、“微新聞”等同步公開檢察活動進度,及時更新檢察信息。作為微媒體的有效補充,傳統(tǒng)媒體不可偏廢,如電視、報紙、舉辦“檢察開放日”、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等,以確保人民群眾便捷獲取檢察信息。
(四)建立公開評估預警機制
越是最大限度地推進信息公開,越要做好預警機制建設,即事先對檢察信息公開的深度與廣度進行風險評估,評估工作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特別是對社會有重大影響、容易激化社會矛盾的案件,更要高度重視。一旦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負面輿論導向,要立刻啟動預警機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維護社會秩序和司法公信力。
[注釋]
①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②<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4-1-7.
③王亞琴,王天星.論政府信息及時公開原則及其實現(xiàn)[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4):15.
④尹吉.檢查信息公開的價值、理念與原則-以檢查信息公開法治化為視角[J].檢察研究,2014,4(總第050期):45.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232-01
作者簡介:石冉(1993-),女,漢族,安徽馬鞍山人,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