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婷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
過度醫療與適度醫療的界定與辨析
劉雪婷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南京210094
摘要:過度醫療與適度醫療作為兩個對立的方面,不僅在醫學領域上是探討熱點,在法律界尤其是侵權責任法領域更是近幾年討論熱點。二者的內涵特征歷來不同學者有不同的定義和解釋,而對于過度醫療與適度醫療的辨析,則有利于我們日后解決過度醫療難題提供解決思路。
關鍵詞:過度醫療;適度醫療;內涵特征
一、過度醫療的內涵特征
由于過度醫療概念的提出只是一個相對于適度醫療的概念,對于過度醫療概念的定義,學界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并對此提出不同的認定標準。在醫學領域方面對于過度醫療內涵的界定,有學者認為整個醫療行為過程中,如果醫生采用的診療措施、醫療行為或過程超出了控制或治療疾病本身的需要,即為過度醫療。也有學者認為過度醫療有兩點必要條件:一是過度醫療應該是已完成的行為,未完成的診療計劃等預想治療措施不能涵蓋在過度醫療之中;二是所謂“過度”一定是指“不必要的檢查”,是一種資源和費用上的浪費,而不一定要對身體產生傷害結果。而我們從法律角度出發,一般學者將過度醫療歸為侵權視角。有學者認為,過度醫療是指醫療機構與其醫務人員在對患者的診療活動中,以牟取非法經濟利益為目的,對患者實施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衛生管理法律規范的超出患者診療需要的手段,從而損害患者合法權益的行為。
從法學角度的分析,大多數學者都將獲取非法經濟利益視為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實施過度醫療的主要目的。但筆者并不完全贊同前述中法學視角對過度醫療目的的理解。筆者認為過度醫療與防御性醫療有重合之處,而防御性醫療包括積極防御性醫療和消極防御性醫療,其中積極防御性醫療行為指醫務人員是指醫務人員為了降低醫療風險和減少醫療訴訟而在診斷治療過程中采用的防范性醫療措施,這應該也是過度醫療的原因之一。而無論基于何種目的,其行為結果必然是患者及其家屬的人身或經濟權益遭受重大損害。
二、適度醫療的內涵特征
關于適度醫療的內涵與特征,不同國家的學者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日本學者將此定義為優質醫療,學者以變量的方式確定何為適度醫療——效益、風險以及醫療服務的質量為衡量工具。美國學者Naylor C.D對適度醫療的定義受到學界的多數學者認可,Naylor C.D對適度醫療同樣提出三個變量,其構成要素為優質、便捷、可承受性,由此來衡量該醫療成果是否為適度醫療。我國學者對適度醫療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學者將適度醫療的構成要素理解為:安全、便捷、有效、耗費少;也有學者認為所謂適度醫療等同于優質化醫療。雖然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學者對適度醫療進行了不同的定義,但其內涵特征從實質看是一樣的幾個構成要素:便捷、安全、有效、低耗費。
適度醫療的這個“適度”因人而異,不同人不同的環境下衡量適度醫療的情況不同。對于適度醫療的四個構成要素,無論是最先進創新的技術還是普通技術手段,一定是安全、有效的。而另外兩個要素:便捷和低耗費便因人因物而異。選擇國產的還是進口的、選擇一次根治還是保守緩慢治療,對于腰纏萬貫的富人和工薪階層的普通人來說對適度醫療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當然,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人對適度醫療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僅如此,不同科學和醫學發展水平的國家或地區對適度醫療的要求不同,不同文化水平和不同職業的人群對適度醫療的要求也不盡相同。
在實際醫療實踐中。面對多復雜、風險高、難度大的臨床醫療,以上理論界認定的適度醫療的標準很難在紛繁復雜的情況下同一而論。并且,不同個體身體情況及不同地區醫療水平甚至不同診療機構的診療水平等多種因素介入的差異性使醫務人員很難用同一標準衡量適度醫療的實用性。在實踐中,若單一使用理論界對適度醫療制定的標準使用一刀切的方式對適度醫療進行認定,那么對于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而言進行診療活動時一定會畏首畏尾、縮手縮腳的不敢放手診治病患,這樣不僅會影響醫務人員的心情及診療速度,更會耽誤病患的病情,造成對醫療資源及醫務人員的浪費,加重醫患糾紛。到時,也許會因為出于秉承適度醫療的目的,最后適得其反,造成過度醫療的結果。
三、保護性醫療的內涵特征
相對于過度醫療和適度醫療二者間無法清除分界以及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不能確切把握的避免過度醫療的情況。保護性醫療則是在臨床實踐中經常遇到的情況。主要指醫務人員在為患者診療過程中,為了維護患者生命健康權益的目的,在告知患者本人可能影響治療效果的情況下,依照法律的規定可以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告知的義務,對患者本人隱瞞病情、隱瞞診療效果甚至診療風險等信息的醫療措施。
保護性醫療和過度醫療相比,雖然醫務人員在保護性醫療措施實施過程中會有和過度醫療行為相像之處,也會有擅自實施過度醫療的風險,但是這種風險是無法預知的,并且醫務人員的主觀目的是盡最大努力維護好患者的生命健康權益,這種出發點不同于過度醫療中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的主觀目的。但即使如此,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的規定,若因具體原由沒有告知患者本人真實情況,應當將實際情況告知其家屬。否則保護性醫療就有可能轉化成過度醫療,醫務人員要為此承擔過度醫療所造成的后果,并且可能會侵犯患者知情同意權。
[參考文獻][1]杜治政.過度醫療、適度醫療與診療最優化[J].醫學與哲學,2005(7).
[2]雷振之.過度醫療之我見[J].醫學與哲學,2003(9).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241-01
作者簡介:劉雪婷(1991-),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2014級民商法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