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向東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
論民主與憲政的關系
伍向東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南長沙410012
摘要:民主與憲政既是政治上所一直討論的話題,也是法律理論中不可忽視的部分。關于兩者的關系,歷來一直是政治家和法律家們爭議的焦點。本文從民主與憲政的概念談起,客觀、理性的看待兩者之間的聯系。通過闡述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證明了民主與憲政是對立統一的。應當正確對待民主與憲政,使得民主與憲政相互推動,構建更好的社會制度。
關鍵詞:民主;憲政;辯證關系
一、民主的含義
“民主”一次起源于古希臘,這一詞語最初出現時的含義僅僅是指“人民的統治”。但是經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發展之后,“民主”更多的被認定為是“多數人的統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對于“民主”這一概念的界定停留在這一解釋上。但是,近年來,這一概念得到了發展。民主已經成為政治上不可缺少的概念之一,這是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產物,提倡的是以民主為原則,自由、平等的精神。民主的本質表現在:第一,其具有社會性。民主是國家的政治制度之一,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其受到經濟關系的制約。民主的社會性,既表現為其決定了國家的主人,決定了人民在國家中的地位。第二,民主體現著階級性。民主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了政治概念,是一種國家政治制度的表現形式。那么,其在本質上必然體現著一個國家之中的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愿。民主的階級性主要表現為其代表的是一個國家中統治階級的意愿,這主要也是有一個國家的國體組成。國家政權掌握在誰的手中,民主就由其支配。就目前國際社會中國家的形式而言,民主被分為“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民主”,這正是根據一個國家的階級屬性來劃分的。總而言之,民主是屬于歷史的,同時具體的,其作為國家的組織形式,必然會受到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影響。
二、憲政的含義
憲政的另一種叫法為“立憲主義”,這一詞語來源于拉丁語“constitutio”,翻譯過來即為“法規”。最初,其代表的僅僅是統治國家的君子所頒布的法規匯編,但是在美國大革命時期,它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其不但是代表著法規,更重要的是體現著憲法的重要作用。但是,憲政又與憲法不同,與憲法相比,其內涵更加深刻。
首先,憲政是將政治制度用法律加以規范。政治權力最初不受到任何的限制,因此出現了很多的問題。而憲政就是用憲法,也就是法律的明確規定來制約政治權力,只有在保證憲法的正當性前提之下,政治權力的運行才是有效的,因此,憲政可以保證政治權力的有序狀態。第二,憲政是限制權力的政治制度。憲政是以憲法為前提,以限制政治權力為目的,以法治為保障的政治組織形態。憲法中體現的人民的意志,因此憲政也是充分尊重人民意志的政治形態。第三,借用郭道暉教授的觀點,其認為憲政是以實行民工政治和法治原則,以保證人民的權利和公民的權利為目的,創制憲法(立憲)、實施憲法(行憲)和維護憲法(擴憲)、發展憲法(修憲)的政治行為的運作過程。
三、民主與憲政的辯證關系
民主與憲政的關系一直備受爭議。就這個問題,甚至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其中一種觀點認為,民主與憲政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憲政存在的意義是限制權力,而民主存在的目的是賦予更多的人權利,屬于多數人的統治。民主更多的是強調自由,而憲政更多的強調是限制。民主強調的是落實多數人的政治權利,而憲政強調的是捍衛人權。另一種觀點認為,民主與憲政在本質是一個概念。建立憲政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民主,同樣,離開了憲政的民主也沒有任何意義。
筆者認為,想要正確理解民主與憲政的含義,就要客觀的、辯證的看待兩者之間的關系。
第一,民主是憲政及法治正當化的前提條件。憲政是以憲法為基礎的,憲政的實施需要一部完整的憲法來保證。憲政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因而作為憲政基礎的憲法就需要是程序公正和實質民主憲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現代憲政的確立。在立憲過程中,必須要從人民的權利出發,在憲法中充分體現人民的意愿才能得到人民的認可。由此可以看出,以憲法為橋梁,憲政和民主之間有著不可忽視的關系。
其次,民主是憲政實踐中的核心內容。法國《人權宣言》中指出:“凡權利無保障和分權未確立的社會就沒有憲法。”這句話充分的表明了憲法中所包含的民主和限制政治權力的理念。憲政架構下的政府于限制權力的職能是通過確認與維護人民的民主實現的。
第三,在憲政之下,可以保障人民的權利不受到公權力的侵犯。但是,一個國家如果想要得到長久的、穩健的發展,除了保證人民權利不受到侵犯之外,還有鼓勵人民積極參與到國家治理中來。只有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才能促進國家的發展。
總之,民主與憲政是相互依存的,憲政在保證民主政治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主也是憲政存在的前提條件。
[參考文獻]
[1]張鳳陽.政治哲學關鍵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永祥.中國現代憲政運動史[M].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李龍,周葉中.憲法學基本范疇論[J].中國法學,1996(6).
[4][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5]周葉中.憲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中圖分類號:D0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250-01
作者簡介:伍向東(1985-),男,漢族,湖南婁底人,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律(非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