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超超 莊雅婷 戴 瀅
1.浙江工業大學健行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
犯罪情境預防之環境設計
吳超超1莊雅婷2戴瀅2
1.浙江工業大學健行學院,浙江杭州310023;2.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浙江杭州310023
摘要:環境特征往往會影響犯罪行為發生的機會,因此,環境設計對犯罪預防至關重要。本文首先介紹情境預防的概念,其次闡述行為與環境的關系,再次提出環境設計的具體措施。最后,在借鑒國外環境設計的條件下,結合我國現狀,得出如何落實環境設計來進行犯罪預防的結論。
關鍵詞:犯罪預防;情境預防;環境設計
一、犯罪的情景預防的概念
犯罪的情景預防,是指通過對環境進行設計、調整,增加犯罪人作案的難度,以此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犯罪行為往往是在一定的空間內發生的,依賴于特定的環境。犯罪分子通常會根據具體的環境情況來考量自己的作案價值,由此決定自己是否要實施犯罪行為。因此,通過對環境進行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犯罪率。
二、行為與環境的關系
環境與人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系。人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感知著環境,對環境的刺激做出有意識的反應。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環境影響行為的例子。當人們走在濕滑的路面時,往往會改變自己的走路方式,變得小心翼翼。許多教師在講課時,都喜歡站在講臺的高處,因為這樣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在光線明亮的地方,人們往往會加快做事情的速度,效率也大大提高。環境的改變勢必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環境設計者可以通過有意識地改變環境,將人引入到自己的意識里面。
既然環境會影響人的行為,那么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必然會影響著犯罪。當環境作用于人的心理,讓人產生在該環境下作案風險性很高的意識時,潛在犯罪人便會主動地放棄自己的犯罪動機。相反,若環境給人一種犯罪容易進行的感覺時,就會對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起到一種強化作用,便促成其實施犯罪行為。環境設計正是通過讓犯罪分子在心理上感受到犯罪的難度與風險度之大,弱化其犯罪動機,從而達到抑制其犯罪的效果。
三、西方的環境設計犯罪預防理論
環境設計犯罪預防理論在美國尤為發達,其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犯罪學家克拉倫斯.雷.杰弗利提出,后來美國犯罪學家奧斯卡·紐曼提出了“防衛空間理論”,他認為,犯罪動機的動機雖然不能被控制,我們仍然可以從加固犯罪目標、減少犯罪條件等方面控制犯罪,此觀點在美國被廣泛接受。
四、環境設計具體措施
(一)自然監視
要使環境處于安全狀態,應使其處于人人能看見的狀態,起到監督的效果。如可以完善照明設施,以減少暗處死角,對潛在的犯罪分子起到一種震懾作用。此外,建筑物之間應保持適當距離,交錯排列,以保證互不遮擋視線,便于進行鄰里守望。可以在小區內多設置一些休閑娛樂設施,增強居民們的之間互相交往,不僅可以提高居民對社區安全保護的責任感,而且可以起到對環境進行自然監視的作用。在綠化方面,高大茂密的樹叢往往會成為潛在犯罪嫌疑人的隱藏或者作案之處,因為高大的樹木易于遮擋人們的視線,給人一種隱蔽的安全感。因此,在綠化設計時應盡量將樹木相隔一定距離排列,并盡量栽種樹干高的樹木或者低矮的樹木,保證環境的可視性。
(二)領域強化
通過種植綠化帶、設置標志等方式,將私人區域和公共區域區分開來,強化居民對自己所在區域的所有權,增強他們的歸屬感。例如在停車區設置柵欄以防止外來人員進入,還可以將內部人員與外來人員的停車區域作不同的區分,以此來避免外來人員混入內部實施犯罪行為。設置一些標識,讓犯罪分子清楚意識到自己所在地是私人領域還是公共領域,他們因此也會感受到實施犯罪的難度之大,心生膽怯而放棄犯罪。
(三)入口控制
應盡量減少建筑物的入口,最好只設置一個入口。入口越少,人流量越大,便于內部人員互相熟識,更易進行監督。在小區、學校等地方可以設置門禁,將外來人員排除在外。此外,還應加強門衛對入口的管理,將內部人員與外部人員區分開來,限制人員的往來,從而降低潛在犯罪人接近作案目標的可能性。盡量將入口設置在建筑物的正前方,使其在公共區域的視線范圍之內,防止出現環境的死角。
五、外國的環境設計在我國的借鑒之處
然而,這一切都還只是停留在理論的層面,真正要落實這些環境的規劃與設計,往往要經過一定部門的審批。在這一方面,可以借鑒一下西方國家的經驗。例如在英國,建筑的規劃主要由警察協會負責,他們通過與建筑協會協商,使建筑協會按照犯罪預防的要求建造房屋。事實證明,這項政策很好地達到了降低犯罪率的效果。而美國則明確地通過實施《通過環境設計預防犯罪》條例的方式,對建筑物的布局、出入口設置等做了明確的規定。澳大利亞也通過了《環境設計評估法》,在建筑設計時,不能僅考慮外觀設計、采光性等方面,更要把預防犯罪的目的考慮在內。
當前,我國城市化的發展進程越來越快,高樓大廈不斷涌現,在對城市建筑進行設計時,更應借鑒外國的經驗,設立專門負責建筑的犯罪預防設計的部門,并出臺相應的法規,將建筑設計進行規范化、明確化,以落實犯罪預防政策。
六、結語
情境預防中的環境設計主要是通過限制犯罪的條件的方式,抑制潛在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從而限制犯罪,主要通過自然監視、領域強化、入口控制等措施。在落實環境設計預防犯罪的政策時,要結合我國的現狀,借鑒國外的經驗,設立相關的環境設計部門并出臺相應的法規。
[參考文獻]
[1]楊燮蛟.現代犯罪學[D].杭州:浙江大學,2010.
[2]許建軍.城市居住空間與犯罪預防—通過環境設計預防犯罪[D].華東政法大學,2009:1-50.
中圖分類號:D9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251-01
作者簡介:吳超超(1995-),女,漢族,浙江溫州人,浙江工業大學健行學院,2013級法學專業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