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旺
山東政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
法治視野下的刑事錯案
王子旺
山東政法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摘要:2013年1月1日新《刑事訴訟法》生效實施,在這一法律生效后的近三年我國司法機關糾正了數起刑事錯案。刑事錯案的發生與糾正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法治歷程。法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將減少乃至避免刑事錯案的發生。通過刑事錯案,我們要反思錯案發生的原因,構建錯案預防機制,推動司法制度的改良。
關鍵詞:法治;刑事錯案;制度
依法治國包含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無疑都將阻礙法治中國的實現。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紙上的良法能否真正成為公民權利的保障書,透過司法我們便可知曉。近些年來,頻頻曝光的刑事錯案在社會輿論中掀起巨大波瀾,公眾談論,學者思考。按照對刑事錯案有深入研究的何家弘教授觀點,廣義上錯案有兩種基本形式:其一是“錯判”,即把無辜者錯判為有罪;其二是“錯放”,即把有罪者錯判為無罪。實踐經驗表明,“錯放”只是一個錯誤;而“錯判”很可能是兩個錯誤?!板e放”只是把一個有罪者錯誤地放縱到社會中去;而“錯判”則在錯誤地處罰一個無罪者的同時,還可能放縱真正的罪犯。[1]刑事錯案嚴重損害了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極大破壞了司法公正和社會秩序,甚至將使公眾喪失對司法的信念乃至對國家政府的信念。
新刑事訴訟法實施后,司法機關糾正了數起刑事錯案,出臺了一系列防范刑事錯案的文件。在那些沉冤昭雪的案件中,我們似乎看到了巨大的勇氣與決心,公平正義又回到了被冤者身邊。法治社會根本的價值取向是堅持法律至上的理念,各種行為規則都必須服從法律規則,各種領導意見都不能違反法律規則。[2]
導致刑事錯案發生的因素有多種,違法辦案、人為干預即使不是刑事錯案的唯一原因,也是成因之一。法律既然已經規定了刑事訴訟程序,那么在司法過程中就應當追求法的價值,努力實現程序正義。然而在這些刑事錯案背后卻是對法律的無視,程序的破壞,司法的踐踏。那種與法治精神背道而馳的人為干預,既導致了刑事錯案的產生又損害了司法公正,其背后仍然是“人治”觀念的作祟。既然堅持法律至上,就不應當允許其他的規則、意見等僭越法律,如果司法人員在刑事司法過程中總是最后考慮法律因素,僅僅將法律作為定罪的工具,那法的價值必將喪失殆盡。刑事錯案的產生以及遲遲不能糾正,法治的進程也將延緩乃至后退。
錯案,從形成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它終究是會被發現的,因為錯誤掩蓋不了真實。在嚴打時期,在高壓政策下,司法系統造就了一批錯案。在寬嚴相濟的形勢政策下以及相關指示指導意見下,一些錯案得到糾正。在近兩年糾正的錯案當中,除了“真兇再現”、“亡者歸來”這種偶然性糾錯外,更多地是在證據不足情形下遵循疑罪從無原則作出的無罪判決。不可否認地是這與刑事訴訟法的修改以及國家法治環境的變化具有密切關系。人權保障觀念被越來越重視,“疑罪從無”這一規則得以實現,書本上的法逐步轉變為行動上的法。刑事錯案的發生與糾正和法治環境有一定的關聯。誠然,在社會治安狀況糟糕的年代,為了遏制犯罪,穩定社會秩序,于是不斷地擴大打擊犯罪的范圍。試想,在從重從快,命案必破的辦案理念指導下,司法機關在運動式集中執法中重結果主義、輕程序主義,對公民權利進行肆意踐踏,其本質是不守法的人治。這種有違法治精神的打擊犯罪,違背破案規律,侵犯司法中立,在這種環境下自然極其容易產生錯案。反觀錯案糾正的時期,法制不斷完善,刑罰更注重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相結合,刑事政策相對合理等,法治環境相對于之前得到極大改善。
由于案件事實的不可知性以及辦案人員認知水平的局限性,在任何一個國家的刑事司法系統中,錯案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對于錯案的發生,我們不應當僅僅是憤怒,更應當反思如何更好地防范和救濟錯案。除了僅僅糾正個別錯案,更應當從制度著手,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不斷完善法律規則,改善司法運作以減少或避免刑事錯案的發生。每一起錯案的避免與糾正都將進一步夯實法治基石,如果通過錯案推動司法制度的改良,使其成為司法改革的動力和源泉,在通向法治社會的進程中,其價值也將得到應有的發揮。
刑事司法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那就是“既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放縱一個壞人?!比藗儾粌H追求正義,而且祈盼及時到來的正義。2014年12月15日,呼格吉勒圖,這一被錯殺的少年終于得以平凡昭雪。歷時18年之久,正義雖然遲到,但畢竟能夠降臨。這一無罪判決或許能讓逝者得以安息,讓生者得以慰藉。而被成為呼格案“翻版”的聶樹斌案已經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給山東高院復查,然而一次次地延期都是因為案情重大、疑難、復雜?聶案尚無定論,所以稱其為錯案是不合適的。我們期待公正地復查案件并作出公正的結論,更希望異地復查之舉將為刑事錯案之糾正帶來新契機。
[參考文獻]
[1]何家弘.亡者歸來—刑事司法十大誤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99.
[2]孟勤國.沒有法律至上就沒有真正的法治[J].法學家茶座,2014(02):51.
亞里士多德說:“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边@一經典的法治含義為人所熟知,法治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國家在邁向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中國實行依法治國的時間已逾十年,我們的法治之路任重道遠。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252-01
作者簡介:王子旺(1992-),男,漢族,河北保定人,山東政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方向: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