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玲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
黔東南苗族地區習慣法與國家法的探討
王艷玲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貴陽550025
摘要:黔東南苗族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苗族人數眾多的聚居地之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苗族地區習慣法的歷史發展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其地位,無論是對于國家還是民族地區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通過民族地區習慣法與國家法的沖突,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修改以適應民族地區的發展,同時習慣法補充國家法來促進國家法在民族地區的實施。
關鍵詞:黔東南;苗族習慣法;沖突;調和
一、苗族習慣法歷史發展概況
在清代以前,貴州黔東南的苗族地區有一些基于地勢的原因并沒有被發現。步入清代以后,為了更好的控制整個地區首先通過武力征服而后實行法律進行司法治理。在《大清律例》中有一規定“凡苗夷有犯軍、流、徒罪折枷責之案,仍從外結,抄招送部,查核其罪。其一切苗人與苗人自相爭訟之事,俱照首例歸結,不必繩以官法,致滋擾累”①,由此可以看出在清代國家法與習慣法是融合的。
“由于國家意識形態在思想監控上的開放態度,鄉民在國家權威的場域之外,構建起新形式的民間權威的運作體系,這種非制度化的權威與村政府的權威和鄉鎮法庭的權威這類制度化的權威保持相互競爭和對話的關系”②,在此開放態度的基礎上,苗族地區的習慣法得以一定程度上的恢復,但與國家法之間仍存在很多沖突。
二、苗族地區習慣法與國家法之間的沖突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法律便不斷的在各地落實實施,國家法主流是適用于大部分發達、發展中地區。但在相對于閉塞的少數民族地區,國家法施行就存在一定的阻礙,少數民族地區在長久以來的歷史中各項事務均是通過習慣法來解決的,國家法的滲入勢必會出現兩者沖突的情況,具體的沖突如下。
(一)苗族地區習慣法與民法的沖突
在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九條中規定,繼承權男女平等。從這個方面來看,苗族地區的習慣法與我國的繼承法相沖突。習慣法干涉與國家法婚姻自由的沖突。在苗族地區有“同宗不婚、同寨不婚”習俗,簡單來說就是無論是否不同姓也不同宗,都不能以此結婚,只要是在同一個寨子里面,必須嫁娶外寨人。這樣對于不同姓不同宗的男女青年過于硬性規定,干涉了雙方婚姻的自由。其次,在苗族地區有“通婚禁忌”,“雷山的‘短裙’苗族中屬虎的與屬豬的,屬狗的和屬鼠的都不通婚。據解釋:虎經常吃豬,狗經常逐鼠,相處在一起必然相克不利”③。這一記載有力的證明了禁忌這一點。除此之外還有最后一種干涉了婚姻自由,即不能夠與認為有蠱的家庭結婚。在苗族地區所謂的“放蠱”是指傳說有一些婦女暗中飼養毒蟲,吸取毒汁,乘人不備下毒害別人,據說“蠱”是傳女不傳男④。
在苗族地區有“還娘頭”這一習俗,這一習俗是指姑舅雙方家的孩子年齡差不多,姑姑家的長女如果要出嫁的話舅舅家有權利優先選擇是否娶作兒媳的權利,如果不娶則外甥女可以外嫁,但若是姑家長女自己不想嫁則需要給舅家“舅公錢”。在苗族地區有“偷婚”這一習俗,即男女雙方通過游方的方式認識并結婚,男女雙方約好偷偷在吉利的晚上殺一只雞進而算是結婚儀式完成,之后男方帶著帶著東西回女方家去認親。
(二)苗族地區習慣法與刑法的沖突
苗族地區的反搶婚也就是在偷婚結婚后女方父母并不同意這個婚姻,組織人到男方家里將女方搶回來的行為。我國法定結婚條件和反搶婚是相互沖突的,如果出現了嚴重不可挽回的后果,基于告訴才處理的原則法院才會介入進行審理,所以很少有刑法介入,從而讓當地的人們有更多的機會去思考去選擇是習慣法還是國家法。
三、苗族地區習慣法與國家法雙方之間沖突的調和
(一)國家法的限制性、“因地制宜”的變通
國家法是基于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況而制定的,對于未來所發生的情況和社會現象并不能夠提前預見。比如說國家制定的某些經濟計劃、義務教育計劃在苗族地區根本實行不了,不是說法律實行不到位,而是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狀況根本達不到正常發展水平,“因地制宜”更適用于這個地區,想落實好法律規范,要不然先將民族地區的發展到其他地區正常水平,否則將是一紙空談,要不然將法律規范在允許范圍內因地適當修改。
(二)苗族地區習慣法的部分廢除、對國家法的補充
苗族習慣法不違背國家的可不予限制,但嚴重與國家法相違背的習慣必須廢除或者通過法律予以變通這兩個方式進行調和。正如上文所講的“還娘頭”習俗屬于近親結婚嚴重違背了國家法律,這對于后代發展非常不利,雖然殘留“舅公錢”這部分習俗,但總的來說已經予以廢除。這種習慣法的廢除不僅不阻礙民族地區的發展,反而促進民族地區往有利方面發展。法律規范對于民族地區情況進行了變通,民族規范也需要適當的改變或廢除,雙方的讓步才使得國家穩定發展、民族地區更好的順應新時代。
四、總結
國家法的制定是為了整個社會的更好發展,民族地區的習慣法是為了整個民族地區的穩定發展。國家法法規有的對于民族地區只是文字而已,并不能夠真正的調整民族地區生活,國家法在認識到這點后允許民族地區立法者在不違反國家法范圍內進行適合本民族地區的修改。國家法的讓步、民族地區的補充,這才使得法律真正落實到實地上來,社會秩序與社會安全才能夠穩定,社會主義經濟才得以更好發展。
[注釋]
①<大清律例>卷三十七,<斷獄下 斷罪不當>.
②趙旭東.權力與公正——鄉土社會的糾紛解決與權威多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255.
③周相卿.黔東南雷山縣三村苗族習慣法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78.
④同③,79.
中圖分類號:D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254-01
作者簡介:王艷玲(1992-),女,漢族,山東德州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