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笑延 楊 柳
吉林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
將惡意刷單套現行為歸入詐騙罪的可能性探討
朱笑延楊柳
吉林大學法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摘要:近年來,伴隨著O2O商務模式的興起,大量第三方交易平臺開始運用補貼的形式獎勵在本平臺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的商家。在以這種經營模式的第三方交易平臺上,惡意刷單套現行為應運而生,刷手們根據第三方平臺的“銷售即補貼”制度,進行大量虛假交易抬高銷量、騙取巨額的補貼資金。給方興未艾的互聯網經濟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十分值得理論界對其進行充分關注與研究。[1]
關鍵詞:刷單;套現;詐騙;虛假宣傳
一、惡意刷單行為具有刑法處罰必要性
惡意刷單套現行為人以非法騙取進而占有他人財物為目的,運用一系列欺騙手段,對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合法財產構成了及其嚴重的威脅。若對此行為聽之任之,將會給一定范圍內的社會群體造成一種足不出戶即可賺錢的觀念。因此,惡意刷單套現行為具有極其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亟待刑法予以規制并對類似違法行為進行刑事處罰,來維護社會秩序與價值觀念。并且,由于前文提到民商法對于這種欺騙行為調整效果有限,亟需刑法進行規制調節,進而保護第三方交易平臺的財產安全與社會觀念秩序的良性發展。[2]
二、惡意刷單套現行為符合詐騙罪基本構成
(一)傳統詐騙罪的要件構成
根據我國《刑法》第266條規定: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傳統的詐騙罪構成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主體為一般主體;(2)主觀方面為故意;(3)客體為公私財物所有權;(4)客觀方面為一個環環相扣的形態:具體體現為行為人就事實進行欺騙,導致被害人或受騙人陷入認識錯誤并基于這種認識錯誤進行了財產處分,而且這種財產處分造成了被害人的財產損失。欺騙行為只能針對事實成立,單純的價值判斷不能構成詐騙罪。行(二)詐騙罪可以涵蓋惡意刷單套現行為 。
首先從主體來看,惡意刷單套現行為的主體主要為店主、刷手或由店主與刷手共同完成,主體要件符合;其次,在主觀方面上,進行惡意刷單套現行為的行為人都希望或者放任套現行為和套現結果的發生,具有明顯的主觀故意;再次,客體上,惡意刷單套現行為的侵害對象直指其所屬的第三方交易平臺可期待性的財產權,符合公私財物所有權[3];最后,在客觀方面上,刷單行為人就虛假提升銷售量這一事實對第三方交易平臺進行了欺騙、第三方交易平臺對其行為陷入了認識錯誤,第三方交易平臺不知其欺騙而是根據表面上銷量的提高處分了自己的補貼金、這種處分造成了其本身財產上的巨額損失。所以,將惡意刷單套現行為歸入詐騙罪在構成要件上基本符合,在實踐中有理有據,具備相當的可行性。
三、惡意刷單套現行為的犯罪構成特殊性
(一)主體的特殊性
前文提到,刷單主體主要為賣家、刷手或者賣家與刷手協同完成。但是,刷單是一個工作量大且要求精細化的運作過程,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于從事具體刷單的人數甚至可以達到幾十人上百人。這就產生了刷單的主體認定問題,如果將所有參與刷單的人都列為犯罪人,則有打擊面過大之嫌,且個人對刷單騙取補貼金的貢獻率可能要嚴重低于詐騙罪金額的起刑點。若將刷單團體不列為被告,則個體刷手零散的惡意刷單行為就難以以法律進行評價認定。因此,對于如何惡意刷單套現行為參與人列入詐騙罪的犯罪人,是一個適用上需要注意的問題。
(二)為人的刷單行為是否屬于虛假說明行為
詐騙罪的理論通說一般認為,實施欺詐的行為人通過虛假意思說明引起了被害人的錯誤認識。因此,詐騙罪中的欺詐必須是以傳遞虛假信息為前提的行為。[4]但根據惡意刷單套現行為的實際過程來看,刷單人更像是一種通過形式上提高虛假信息而非實質上進行面授式的捏造虛假信息。因此,這種信息傳遞方式更像是受害人根據日常生活經驗進而從行為人的意思說明中得出的結論。[5]那么受害人以間接方式判斷行為人的行為性質是否符合詐騙罪的客觀方面要件構成,就有待研究了。
(三)第三方交易平臺是否基于認識錯誤而處分補貼金對構成詐騙罪的影響
第三方交易平臺對于刷單,基本上持有兩種態度:第一種是嚴厲打擊,說明其對于自己的受欺騙而處分財產的行為結果持有強烈的反對心態,故在其處分給刷單賣家補貼金的行為過程中一定陷入了認識錯誤,這種主觀認識狀態符合詐騙罪的客觀方面要求;第二種是被迫默許,即第三方交易平臺為出于自身競爭與發展的考慮,以獲得更多的流量和顧客忠誠度為目的,明知刷單賣家是通過惡意刷單騙取補貼金的行為,仍處于公司自身利益的需要將補貼金給予賣家。這就破壞了“受害人基于錯誤處分了財產”這一環節,從而對于適用詐騙罪產生了爭議。
四、結論
綜上所述,惡意刷單套現行為雖然在構成要件上基本符合刑法上的詐騙罪犯罪構成,但其在行為人主體的復雜性、受害人基于行為人間接意思表示進而處分財產、作為受害人第三方交易平臺是否基于認識錯誤對詐騙罪要件構成的影響,值得理論界進一步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楊永亮.電子商務盈利模式探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01.
[2]張倫倫.網店刷單”行為存在的潛在刑法風險[J].宜賓學院學報,2015(04).
[3]張明楷.財產性利益是詐騙罪的對象[J].法律科學,2005(03).
[4]趙書鴻.論詐騙罪中作出事實性說明的欺詐[J].中國法學,2012(04).
[5]趙書鴻.論詐騙罪中作出事實性說明的欺詐[J].中國法學,2012(04).
中圖分類號:D924.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258-01
作者簡介:朱笑延(1995-),男,漢族,遼寧鐵嶺人,吉林大學法學院2013級本科生;楊柳(1994-),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吉林大學法學院2013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