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弘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北京 100088
?
環境權司法性研究
鄭弘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北京100088
摘要:環境權是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而在美國和日本最早興起的理論。盡管各國在理論上肯定了環境權,但對環境權入憲和可司法性基本持否定態度。盡管環境權具有宣誓作用,但我國目前暫時無需環境權司法化。一方面由于環境權本身缺乏明確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已有的法律制度已足以應對大部分的環境問題。
關鍵詞:環境權;司法性;可訴性
一、環境權的產生與發展
環境權是20世紀60年代隨著環境問題嚴重化,人類反思環境問題的產物。1970年美國薩克斯教授在“公共信托”理論的基礎上首次提出環境權理論。與此同時日本也提出了環境權的理念。此后,中外學者們紛紛以極大的熱情對環境權理論進行不懈的研究和改進。1972年《人類環境宣言》首次宣告并定義了環境權①。關于環境權的性質,有肯定說和否定說,我國學界的通說是肯定說。但環境權是否具有司法性,是目前理論與實踐中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
二、國外環境權司法性考察
(一)美國
美國的聯邦憲法在起草時曾有將環境權入憲的呼聲,但最終被否決了。不過美國一些州的將環境權寫入了憲法,這是建立在“公共信托”理論的基礎之上。盡管如此,環境權依然不可訴。因為在美國的信托體系中,公共信托的受益人不可提起訴訟,需由州的司法部來牽制政府。
美國否認私人環境權主要有以下原因:②一健康環境沒有準確的定義。健康環境的概念因時間、地點、人而不同,因此在實踐中不具有可執行性。二是美國法院認為美國環境立法能夠對環境問題做出有效的反應,且美國的政治過程中也不存在要求從憲法高度確認環境權的基本結構性缺陷。三是法院認為對于環境權的保護就必然要求扭轉當前的資源利用方式,而其作為裁判者,不宜也不能承受決定環境質量和其他目標之間社會資源分配的責任③。
(二)日本④
日本憲法中也沒有規定環境權,且環境權訴訟受到了”普遍質疑、普遍拒絕”的情況。
(三)國際法
盡管《人類環境宣言》的第1條最早宣告并定義了環境權,但在《宣言》闡述如何適用該宣言的條文中并未規定適用第1條為環境事項的基本規則,即環境權的規定在實際中不具有約束力。在92年的《里約宣言》中對于環境權的立場更是做出了進一步后撤。在其他的國際法中也沒有找到適用相關環境權的案例。所以環境權在國際法上也沒有得到真正的實踐。
三、我國環境權的司法情況及分析
以環境權為訴由的案件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也大都沒被肯定。理由主要有:一,現行法律中有關環境權的規定應理解為綱領性的規定,不能根據這些規定直接取得具體的環境侵害請求權;二,環境權內容、范圍及主體不明確,難以具體適用;三,環境是公共利益,任何個人不能成為公共利益的主體。
筆者同意環境權存在且具有宣誓性作用,但從現實角度出發,我國暫時不需要將環境權司法化,已有的法律制度已足以應對大部分的環境問題。
現在許多支持環境權司法化學者主要認為民法中的生命權和健康權不能覆蓋環境權。他們認為生命健康權的保護必需以人身的直接損害為構成要件,而環境侵害大多是通過環境載體間接對他人造成侵害,所以生命權和健康權無法對環境侵害進行有效救濟。這其實是一個誤區,生命權健康權是一種對世權,其不僅能對抗直接加害人,也能對抗間接加害人。只是在過去的案例中多是針對直接加害人提起訴訟,而沒有對間接加害人的例子出現,所以一些人便以歷史的選擇取代了邏輯的必然。三是環境要素中公益性的生態價值無法通過民法得到救濟。筆者認為我們不應將眼光僅局限于私法上,公法的事前管理以及事后處罰機制也可以發揮保護環境公益的作用。并且由于現實的需求,民法已經在為環保公益不斷地進行努力。
環境權不是自然權,是一種由環境問題引發的處于發展中的新型權利。環境權理論的提倡固然對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和國家環保事業的發展均有積極意義。但我們沒有必要為了追求學科的獨立性而刻意追求獨立的權利形態⑤,而應立足于環境權的利益訴求和多樣性實現上,加強各主體間的溝通合作,真正解決環境問題。
[注釋]
①人類環境宣言:“人類有權在一種尊嚴和福利的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并且負有保證和改善這一代人和世世代代的環境的莊嚴責任.”
②王曦,謝海波.論環境權法定化在美國的冷遇及其原因[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
③Stewart,“The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and Qua-Constitutional Law in Judicial Review of EnvironmentalDecision making:Lesions from the Clean Air Act”,62Iowa L.Rev.713,714-715(1977),轉引并譯自 Frederick R.Anderson,Daniel R.Mandela,A.Dan Tarlock,“Environmental Protection:Law and Policy”,Boston and Toronto:Litle,Brown and Company,1984:681-682.
④徐祥民,宋寧而.日本環境權說的困境及原因[J].法學論壇,2015,5(3).
⑤李啟家.中國環境法的代際發展[N].上海法制報,2009-3-11(B05).
中圖分類號:D911;D9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259-01
作者簡介:鄭弘(1993-),女,漢族,福建福州人,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