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舟
廣州大學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
淺析詐騙罪中的財產處分行為
周舟
廣州大學法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的是財產處分行為在詐騙罪既遂中的地位。判斷詐騙罪成立的各個環節是環環相扣的,財產處分行為恰恰是詐騙罪構成要件中重要的連接點,也是因果關系是否成立的關鍵所在,如果沒有處分行為,那么就沒有因果關系,但也不排除其他犯罪形態,還要判斷行為者的欺詐行為是否有詐騙實行行為的性質。筆者要對詐騙罪與盜竊罪、其他罪區分的界限和財產處分行為內涵在下文做出闡述。
關鍵詞:詐騙;占有;處分意識;犯罪既遂
一、處分行為的概述
(一)詐騙罪的基本構成模式
在我國刑法里詐騙罪的條文是: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此表述雖然簡短,在實踐中,刑法學者定義了一個構成模式,讓法官在實際運用中更加方便、準確。詐騙罪的基本模式分成五個步驟:“首先是行為人實施了欺騙的行為,其次是使對方(受騙者)陷入(或持續)錯誤的認識,第三是處分人基于自己的認識錯誤作出了處分財產的行為,第四是行為人(第三者)取得了處分人的財產,最后是給處分人造成了損失。”可以看出在這一系列行為中,所有環節是緊密相連的,一損俱損。例如受害者雖然有了錯誤的認識,卻沒有基于自己的認識錯誤做出處分財產的行為,這是所有環節中最關鍵的一步,對詐騙罪是否成立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沒有就不能構成詐騙罪,很有可能是其他犯罪,例如盜竊罪。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受害人雖然有處分財產的行為,卻不是基于行為人的欺騙行為,很有可能受害人當場已經識破了騙局,受害人出于對行為人的憐憫,這時成立詐騙罪未遂。
(二)財產處分行為的地位
處分行為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在以財產性利益為對象的處分行為判斷時。刑法理論界認為,既遂犯都是通過刑法分則條文的規定表現出來的。本文主要探討的是財產處分行為在詐騙罪既遂里的地位。詐騙罪的基本構成模式里的步驟是環環相扣的,財產處分行為恰恰是詐騙罪構成要件中重要的連接點,也是因果關系是否成立的關鍵所在,如果沒有處分行為,那么就沒有因果關系,但也不排除其他犯罪形態,還要判斷行為者的欺詐行為是否有詐騙實行行為的性質。筆者要對詐騙罪與盜竊罪、其他罪區分的界限和財產處分行為內涵在下文做出闡述。
二、財產處分行為的主觀要件—處分意識
不僅僅要求受害人意識到自己已經處分了財物,還要求認識到進行了處分行為后會產生的法律效果。如果期待處分人具體認識到處分標的是轉移了所有權或其他本權權利,未免要求得太高了,將不利于詐騙罪的成立,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機。
(一)詐騙罪既遂與未遂界限
如上所述,財產處分行為在詐騙罪構成要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是因果關系鏈條中重要一環,在此不贅述。
(二)詐騙罪與其他犯罪的區分
區分詐騙罪和盜竊罪不僅需要看客觀—行為,還得看主觀—處分意識。詐騙與盜竊的界限在于,詐騙是被害人陷入認識錯誤而處分,盜竊是被害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處分,違背了自己的意識而進行了處分。這二個罪是相互排斥的,從下面幾個例子可以看出,案例一:甲從一個玩具車盒子里拿出玩具車,將在售的蘋果手機偷偷放入此盒子里,付款的時候就按照玩具車的價格。此時收銀員雖然知道到自己把玩具車盒子里的財物處分給了甲,但是并沒有認識到里面是一部蘋果手機,應認定甲成立盜竊罪。案例二:甲把一部蘋果手機從盒子里拿出,裝入另外一部蘋果手機的盒子,使兩部手機放入同一個盒子,收銀員在收款的時候只收了一部手機的價格。雖然收銀員以為只有一個手機,但知道自己是處分了蘋果手機即可,甲成立詐騙罪。
三、財產處分行為的客觀要件—處分行為
(一)受害人對財產的占有弛緩,不是處分行為,不構成詐騙罪,則可能構成盜竊罪或其他犯罪
常見的案例有:甲在丙的珠寶店,假裝要買戒指,讓丙拿出戒指給其試戴,在丙接待其他顧客時,甲乘其不備,戴著戒指溜走了。應該認為丙是占有戒指,甲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二)處分人的處分行為,自己意識到財物(財產性利益)已經轉移給行為人(第三者)占有即可,不需要具有轉移其他本權或財產的所有權的意愿
常見的案例:甲向車站的保安丙謊稱自己是錢包的失主,使對方信以為真而給他,此時甲成立詐騙罪。
(三)暫時、短暫的占有也是轉移占有
常見的案例有:甲以非法占有的目的,謊稱自己是單車保管員來擺設攤位,很多人信以為真,將自行車停入攤位交與其保管,客觀上形成一個保管合同,甲事實上甲取得了這些車的支配、控制權,車主轉移了占有,后來甲把這些自行車全部拉走了,構成詐騙罪。如果甲本來就是自行車管理員,后來起意將這些自行車據為己有的,構成侵占罪。
四、結論
綜述所述,財產處分行為不僅具有區分詐騙罪犯罪形態的功能,還有區分此罪與彼罪的作用。應當從主、客觀方面對財產處分行為作出判斷,主觀上是對處分行為主體的處分意識的內涵理解,客觀上是處分行為的表現形式。首先處分意識的認識程度直接影響著詐騙罪是否成立,需要認識到所處分的對象,如財物或財產性利益,才能確定具有處分意識。其次受害人的處分是基于自己的錯誤認識作出的行為,使財產轉移給了行為人(第三者)占有。本人希望通過闡述財產處分行為可以幫助解決實踐中的難題。
[參考文獻]
[1]周光權.刑法各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8.
[2]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趙秉志主編,張志勇等編著.詐騙罪專題整理[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260-01
作者簡介:周舟(1989-),女,漢族,廣西人,廣州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