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照珂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
鄧小平外交思想探析
段照珂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摘要:鄧小平外交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內涵,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為我國在新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及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提供了與其他國家進行全方位外交的根本性指南,解決了許多過去無法解決的外交難題,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意義重大。
關鍵詞:鄧小平外交思想;背景;內容;意義
鄧小平外交思想是當代中國外交的重要指導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外交政策和理論。其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全面改革開放以及國際上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重大轉變。本文著重介紹鄧小平外交思想的形成背景,內容及其意義。
一、鄧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鄧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國際背景:國際格局和時代主題的變化
20世紀90年代,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美蘇為代表的兩極格局徹底瓦解,世界格局開始朝向多極化發展,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一超多極的局面。以亞非拉為代表的眾多發展中國家作為一股新興力量登上歷史舞臺;西歐國家通過聯合成為多極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強調在世界上“用一個聲音說話”;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努力恢復,通過創新科技促進經濟迅速發展;而我國在二戰結束后,于1971年恢復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后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不斷在外交事務中取得進展,也成為多極化中不可忽視的一股重要力量。正是這種多極化的局面使得各種力量之間相互牽制,引發世界大戰的危險基本消除,和平解決國際沖突與矛盾成為各國之間展開外交的新手段,為了發展經濟,各國開始了以安全合作為前提的各種交往。
在此國際形勢下,鄧小平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他說:“現在世界上的問題很多,有兩個比較突出。一是和平問題,二是南北問題”。[1]1985年在與日本客人會談時,鄧小平又一次提出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總結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問題,而這兩個問題是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在此分析的基礎上,十三大正式把鄧小平的兩個問題提煉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
20世紀7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和發展。它不僅促進了各國的經濟發展,也使得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產業分工越來越明細化,全球各地區分工體系隨之發展,促進了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和區域化。簡言之,經濟全球化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體系,國家之間變得密不可分,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就要求各個國家展開精誠合作,互利共贏,共擔風險。鄧小平外交思想就是在世界多極化格局、和平與發展為國際主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二)鄧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國內環境: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把實行對外開放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鄧小平十分注重對外開放的重要性。他說:“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1]隨著經濟特區的建立,我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和理論,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與發達國家還要與發展中國家展開政治、經濟、文化等全面合作。而這些改革開放的一系列舉措的實施必須要有與之相對應的外交政策和理論為其保駕護航,只有外部環境安全明了,對外開放的政策才會為中國、為世界帶來更多的利益。鄧小平外交理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它為中國對外開放政策提供了理論指導。
總結自建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鄧小平指出,實現現代化,是徹底改變我國幾千年以來貧窮落后局面的根本舉措。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面現代化建設,而實現現代化的前提就是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技術,不斷向先進國家學習,重視教育,發展科學技術,培養創新型人才。而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方式都來自于發達國家,這就要求我們要與之加強合作交流,而鄧小平外交理論的產生為我們在同他國的交往中提供了一種保護機制,通過全方位外交手段保護我國企業和公民的合法利益。
二、鄧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科學判斷國際形勢,提出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制定外交政策時都必須要符合本國國情,敏銳觀察國際形勢,順應時代潮流和主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蘇兩大超級大國對世界各種狀況的控制力下降,冷戰持續,各地發生危險戰爭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兩個大國相互牽制,不敢隨意發動戰爭,世界處于相對和平的狀態。1991年蘇聯解體后,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變得更加微乎其微。第三世界的國家以及西歐各國的聯盟陸續登上世界舞臺,國際形勢變成以美國為首的一超多極的局面。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國開始爭先通過科技創新發展經濟。鄧小平通過對國際形勢的準確判斷和把握,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而這一科學判斷成為了新時期中國外交理論的基礎,在與他國進行交流合作時,都秉承和平與發展的基調。
(二)堅持獨立自主,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鄧小平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1]在制定外交政策時,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進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活動,這就給我國外交政策增加了新的內容,奉行不結盟的方針,永不稱霸。在獨立自主、不結盟、不稱霸的外交政策下,要想我國在經濟和科技競爭如此激烈的國際上擁有立足之地,就要努力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而發展要以和平為前提,這就要求我們在與別國進行合作活動時展開和平外交,按照這一政策辦事,既能維護國際和平,又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
(三)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立國際新秩序
國際秩序是一定時期內規范國際關系行為主體的一系列行為規范和相應的保障機制,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一種宏觀國際戰略環境。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是建立在殖民體系基礎上的,主導權與控制權完全掌握在少數西方發達主義國家手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規則都不利于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而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的國際新秩序是鄧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內容,它的提出得到世界各國的支持和擁護,尤其是那些受舊秩序影響的發展中國家,為世界和平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周恩來總理1953年出訪印度時所提出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這一原則不僅成為我國外交政策的基礎,也成為了處理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而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國際新秩序,能夠大大為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政治經濟事務中爭取公平公正,能夠真正實現和平與發展。
三、鄧小平外交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意義
第一,鄧小平的外交思想為我國對外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為我國新世紀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開始使我國從文革、階級斗爭等以政治為主的國家生活轉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開始了與外國進行政治、經濟等全面合作交往。為我國新世紀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新時期我國外交事業發展的良好基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爭取了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第二,鄧小平外交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在鄧小平外交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開始實行對外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與其他國家擴大交往,使得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在世界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更加舉足輕重。在今后國際形勢風云突變,經濟危機不斷發生的環境下,我們還要繼續堅持鄧小平的外交思想,并進一步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鄧小平的外交理論。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6,64,105.
中圖分類號:A849.1;D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287-02
作者簡介:段照珂(1991-),女,漢族,河南鄭州人,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中共黨史專業。